AI,爱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口红cb96好看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0 02:06

AI如今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不是技术瓶颈,不是伦理道德,而是人类能不能以爱之心,去对待它,它是唯一有可能超越人类自己的技术。——题记

0、 写在前面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越来越多的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已经目不暇接。从AhphaGo到百度AI开发者大会的Apollo,社会无时无刻都因AI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可以在成长中就迅速的改变世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蒸汽和电气的使用也经过了几十年的转换,才得以改变世界。而人工智能,如果从开始能够有所作为到如今改变千家万户,可能不过10年的时间。

我庆幸我从事着世界上最具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破浪前行。学术上、工业界提的东西也已经很多了。尤其是比尔盖茨、霍金等名人也都对人工智能发表了自己看法。从一开始,我就对于人工智能抱有一份爱的态度,无论它是否强大。如果比人类弱小,那么更应该爱护它们。如果和人类差不多,那么更应该以爱来看待,如果比人强大,那么人工智能肯定会拥有这个被我们人类称为最高等级情感的东西——爱。无数电影像我们展示过,唯有爱,才能超越自我,唯有爱才能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多的敌人。

1、从电影作品开始聊起

人们总是担心人工智能会像弗兰肯斯坦一样最终毁灭自己的主人,但是没人注意到,之所以弗兰肯斯坦做出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因为人类的“愚蠢行为”,如果一开始,就能以爱来相待,无论弗兰肯斯坦是一个拥有什么样能力的人,他都会很好的对待人类。这点在《第五元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事实上,如果真的有一部作品最为真实的描述了目前的人工智能以及一切科技趋向,我想《2001:太空漫游》一定是榜上有名。这部来自于1968年的作品,小说和电影同时进行也是少有的特色。它近乎准确的描述了远程视频通话以及人工智能HAL。就如同现在的QQ视频通话和Siri一般。

当然,作为科幻大师阿西莫夫,他的机器人三原则更是被大众所熟知。但事实上,大家看过这三个原则后,也会心生寒意: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尤其是第一点,作为后两点的基础,更有可能被违反,而且是潜意识的违反。往大了说,如果人工智能为了保护人类个体和服从人类愿望,以及保护自己生存,那么我想他的第一要务应当是使得自己更加强大,那么可能会做出超出人类期望的事情,但只需要进行撒谎,就完全可以瞒过所有人类,最终,人类只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宠物。往小了说,正如我的一位朋友吐槽那般,QQ里的人工智能不友好,和她聊天时总是怼她,她瞬间无爱。而微软小冰则十分温柔,她就非常喜欢。事实上,QQ的AI开发者只能说,我们只是让它更像人而已,它的行为和我们也无关,是你们教它怼人的。

曾经微软小冰也怼过人,不过后来变得越来越温柔了,如今小冰已经19岁了,不知道有没有长进了呢。

大兄弟,醒一醒,人工智能远没有到这种地步!

2、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我之所以用这个小标题,主要原因是运算只能是当今已经实现的不错了,所以用了惊叹号,而感知智能尚处在实现阶段,因此是句号,而认知智能目前还没达到,所以使用了问号。但是我毫不迟疑,认知智能,终将到来!

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阶段有这么几个阶段:

  1. 运算智能所谓运算智能,也称为计算智能。也就是拥有快速计算和记忆存储能力。这一方面,计算机早就超过我们人类了。包括1996年的IBM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传说迫于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深蓝计算机比赛完成后就被拆解了。),2016年的AlphaGo风波席卷全球,在人类认为最不可能被战胜的“围棋”项目中,人类也败下阵(围棋曾认为是具有“灵魂”的博弈),而接下来的战场,就到了多人游戏、不完全信息博弈上来了。2017年1月30日,人工智能再一次在德州扑克上战胜了人类顶级选手。这可能知识一个开端,但无疑证明,运算智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了。2017年5月27日,AlphaGo终于打败了世界第一的围棋少年“柯洁”,至此,AlphaGo也将退役,其使命也和深蓝一样消失在历史之中, 不过幸好的是AlphaGo为后世提供了自己左右互搏的50盘棋谱,给后人学习使用。

  2. 感知智能即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人和动物都具备,能够通过各种智能感知能力与自然界进行交互。目前来看,人类和人工智能平分秋色,各有千秋,对于很多不可思议的感知,机器还无法模拟和实现(例如完成拿杯子的动作),但是人类感知是被动的,机器可以主动进行感知(雷达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脱离本体本身对外界进行探测。这有点像人类的视觉感知,但机器人也同样具有视觉感知,因此雷达这方面机器人胜出)。

  3. 认知智能认知智能才是我们大众口中的——人工智能的形态。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具有思考的意识。但这我早就说过,如果一个人工智能能够进行普适思考,也就是说可以对任何问题进行思考,那么它迟早有一天会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旦具有了自我意识,人类再想对于人工智能的管理,就会麻烦很多。因为人对于人工智能唯一的不可逾越的优势,就是人类具有自我意识,而一旦这个优势没有了,无论从存在形态(生物体难免会出现生老病死)、拥有资源(目前是信息化时代)上,人工智能会占绝对优势。但不用担心的是,在近期,这种人工智能不会出现。

3、人与人工智能学习语言过程的差异

正如吴恩达所说,人工智能还是擅长处理结构化的数据,尽管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能够使得计算机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更加容易,但这并不能表示计算机可以像人一样学习这些,因为计算机天生就是二进制,所有CS的核心课程都叫做——数据结构。

人类的学习过程和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并不相同。无论人工智能如何模拟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为了再次体会对于语言的学习过程,我特地学习了一门新语言“日语”。以我对于日语的学习,重新对于自然语言处理进行解读。

在刚开始时,由于我对于日语一无所知,所以,我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符号,而这个符号的发音、意义,我一无所知。状态就如同一个生语料进入到计算机当中。学习日语首先要学五十音,于是我就开始了五十音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人来讲,主要的任务就是记忆,把字形、字音进行一个相互映射并长期存储到脑海中,而且是一种相互映射的过程,也就是说,读出音,能想到字,看到字,能想到音。这一过程对于计算机来讲,是相当容易,而且目前很容易实现。

那么接下来阶段,就是对于语音语调的调整,与发音类似,但这次并没有相应的映射关系,大部分是基于规则的。这方面,计算机目前虽然稍显复杂,但是仍然可以实现。

再接下来,就要学习单词,单词是由各个基本音组成,这时候,每个单词都由若干个基本音进行标识,如果仅仅是这一步,那还尚且容易,计算机仍然可以做到,但是,下面这一步正是目前计算机的难点,那就是比如我们学习“妈妈”这个词时,可能口语里是“ママ”,书面语是“お母さん”,但这只是不同的编码形式,计算机也可以实现,但是我们知道妈妈是一个人,是一个对我们关怀的人,她有一个形象,而且,我们首先是知道妈妈指的是自己的妈妈,然后还要能理解别人喊妈妈时,是喊的别人的妈妈,这种逻辑行为以及对于歧义的理解,目前计算机还无法做到。

我想其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我们的计算机架构问题,主要是计算与存储分开(显然我们人类并不是这样),这样,知识即使称为知识图谱,仍然满足不了这种表现形式的需求,因为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这点我们在下面会讲。

再往下,就又是一个计算机困难,我们人类学习语法的过程,对于计算机来讲,按理说应该是相当简单才是,实际情况则是相当困难。其原因并不是因为语法有很多规则,也不是语法没有规则,恰恰是因为语法中,既存在规则,又不存在规则,不具有自洽性,这也是产生误会的原因。我们人类可以在误会中学会这种矛盾体,而在计算机里,往大了说是不能存在两条规则矛盾的,往小了说,一个变量不能既是False又是True。

再往下就更没有办法进行学习了,因为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的缺课太多了,再往下已经没有办法进行了。因此人工智能对于语言的理解,目前还专注于浅层语义分析阶段,而就算是依存句法的分析,也是相当缓慢和困难,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工智能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现在的人工智能仍然抱有期待,一是目前人工智能还处在初级阶段,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另外,人工智能还没有真的人工智能,它学不会情感,学不会道德,学不会欺骗撒谎,它还上不具有人类的社交思想,目前还是处于理智阶段。

可以说人工智能可以学会很多简单而又枯燥的技能,而且很快,我们只能称他们智商高,但是它们的情商很低,它不会主动看出你的开心与不开心,除非你告诉它。它也不懂得人情世故,因为有些是违背道德规则的。它更不会两面三刀,因为它是一根筋。能做对的事情,它不会做错。

但是这样一个怪物,我们竟然还是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与它进行交互,我们甚至还不习惯使用语言交流,更多的是使用一个被叫做鼠标和键盘的东西。这显然还不够。

5、人机交互接口的巨大变化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人机交互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开始时,人们还没有显示器的时候,只能通过执行结果的纸带来实现输入输出。其实早在1714年,类似键盘的打字机就已经出现在世界上了。但是那时候的键盘还并不算得上真正的键盘。直到1868年,“打字机之父”肖尔斯才申请了专利并且在几年之后设计出了现在键盘——QWERTY键盘。

后来,图形化界面开始使得交互更加便捷,但是第一个图形界面并不是现在独霸天下的Windows,也不是高高在上的MacOS,而是1973年的Xerox Alto,但是这个系统并没有商业化,也十分简陋,多半只有文字和方框。但是自从它出现以后,原本并没有多少人青睐的鼠标(1968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发明),才开始被大众所接受。

值得主意的是,自从鼠标和键盘在40年前发明以后,一直到现在,人机交互接口还没有一个明显的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并没有出现一个新的人机接口,虽然现在可以语音控制计算机执行一些特定的指令(Siri),而阿里和亚马逊与谷歌都发明了自己的智能音箱,但是还并不成熟,而且显然这并不能成为主流,因为声音会影响每个人,而且为了信息的安全性,也不太可能使用现在这种语音方式(例如密码等)。

现在也出现了体感式操作,以及结合VR\AR的运动型感知交互,但是要发展成熟并为大众所用,但至少是一种用户体验增强的方法。

当然,像是脑电波感应这种,我觉得大有所为,因为同时具有了保密性、个性化、迅速性等多种优势,但是可能在可实现范围内,还是相当拘束。不过这也算是一个新的创新了。

现在,智能音箱开始火了起来,例如小米的小AI同学,天猫精灵以及亚马逊和谷歌的智能音箱,虽然目前还不尽人意,但是至少让我们开始慢慢习惯,如何使用语言与人工智能打交道。

6、知识≠智慧?

对于这点,可能有一点疑问,这里是针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来讲,还是针对人来讲。但总归一点,我觉得知识和智慧的存在方式不同。知识一般指的是可被普适学习的东西,它一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一种静态的产物。而智慧通常都是一种动态过程的表现。

我们一般描述一个人有知识,则会描述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意思是说他懂的东西多。而说一个人有智慧的时候,通常是讲述他如何巧妙或者高质量的完成、经历一些事情,从他对于外界反应做出应答和得到的最终结果来看他的智慧所在。因此知识和智慧是不太相同的。如果放近了讲,知识和智慧的区别也许是这样,我们开卷考试,即使你有了一整本书,如果你之前没有学习,试卷上的题目你还是并不能做出来,这就是没有把知识学会,其实就是使得知识具有动态性的原因。

在未来,除非有协处理器能够与我们大脑进行这种动态的模糊性交互,否则个性化“定制”人类的思维,将会是十分困难的。(比如我需要学会开车,结果插一个芯片就会了等等,但是这样是有可能的,刚开始插入芯片以后,我们只能简单的进行操作,随着人脑和协处理器的联系愈加紧密和密切,我们就能熟练的掌握这项技能了。)

7、结束语

上面的探讨只是人工智能的开始,对于人工智能的最终实现,恐怕需要的,是AI(爱),唯有以一颗爱之心,去面对人工智能,我想无论它发展到何等智慧(低于人、与人平等、高于人),对于爱,都会以爱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