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DC“圈钱”套路

来源:互联网 发布:windows计数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6 03:34

摘自《电脑报》2005年第15期


换芯换壳延长生命周期
      日本企业的生存秘诀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尽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最常见的就是换芯和换壳。
    “换芯”的典范当属索尼的P系列。只要一到发布新产品的季节,它便迫不及待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新”的机型,有时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了高像素CCD部分像素,配置在原来的机身中。这不,又一台性能稍微高端的产品就“出炉”了。
      通过“换壳”来吸引眼球的相机,通常都是玩时尚概念。比如大名鼎鼎的索尼就是玩时尚概念的高手,但它的T系列出了一款又一款,就是没看见核心部分有多少质的改变,别说什么改变外形设计风格了。一句话——新瓶装旧酒。

产品性能推进有所保留
      在研发速度日趋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数码影像市场,各数码厂商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于新产品中投放何种技术,配置哪项新创意都有各自的如意算盘,消费者永远不会拿到比较完美的产品。
      比如DSLR方面,佳能独有的眼控对焦技术让大家望眼欲穿。早在EOS 20D发布之前,持币待机的消费者都希望官方能够采纳民间的意见,在新机中加入已经成熟的眼控对焦技术,但EOS 20D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不久前推出的EIS 350D位列廉价单反团队中,我们就更不会心存奢望了。
     有新技术不及时推出,故意把及其做得不完美,在今后的新产品中一点点的投放,也成为某些日系厂商圈钱的法宝了,目的就是想你一款款地购买,再一款款地被市场淘汰,它再“开发”出性能更强劲的机型,如果你喜欢这个功能,那你就拉开钱包吧。

后期产品制造工艺缩水
        DC在量产时,生产部门不光要满足市场的产量,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成本更低的替代零件,简单地说就是对于生产需要的同一零件,会采取既买上游厂商A公司的,又购买B公司的,前提是两家零部件都能满足正常生产的需要,这在日系厂商中被称为“复社购买”。
        当发现B公司的零件比A便宜时,便会采取“大量购买B公司零件,适时购买A公司零件”的策略。一款DC生产初期到中期,大部分零部件回依赖进口日本本土的上游厂商,从中后期开始便会寻找中国地区的上游供应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想,数码相机的价格固然降了,但流到我们手中的DC是否还是初期那款“分量十足”的DC呢?只有厂商才知道。

廉价数码单反是大圈套
       尼康依靠自己的当红小生——D70,在神州大地“疯狂”地赚钱。毫不夸张地说,这款产品不光是摇钱树,更是尼康的“救市主”。对于赚钱越来越难的消费级市场,更能获得利润的是单反领域。
       面对DSLR产品巨大的利润驱动,2004年10月,佳能在日本大分县的新工厂开工了,DSLR的市场需求才得以满足。尼康为了满足市场对D70的庞大胃口,也做出了外包消费级 DC产品的80%给第三方厂商生产的决定,看尼康单反新机型的发布速度是不是也加快了呢?另外,尼康的一些普通镜头也外包给腾龙在做。
       那么消费级市场的利润重哪里弥补呢?环顾四周才发现,原来是镜头帮了大忙,DSLR的普及趋势并未拉动各种镜头的售价下挫,尽头的价格依然坚挺。机身会有降价促销,但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辅助配件降过价,购入了可换镜头的DSLR之后,怎么说也得至少配两只镜头来满足焦距变化和应用需求啊,待你的虚荣心日渐膨胀准备掏腰包的时候,日系厂商的嘴角这时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目前有些素质较高的“名头”价格居高不下(比如尼康的标头85mm/F1.4已经由原来的6000多元涨至7000多元;有小竹炮之称的AF-S 70mm~200mm /F2.8G IF-ED也从10000涨到了11500元左右),同时DSLR市场份额的扩大也养活了包括适马,腾龙这类专注于兼容镜头的二流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