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爱情面面观

来源:互联网 发布:医疗器械软件控制程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0 12:35
 

    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的时间若换到如今,该是在上大学时吧。古人早在诗词中叹息“莫

要辜负了春光”,对于所有人来说,学着爱人与被爱是人生中不可缺失的一课。





    爱情是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们来说,校园爱情是他们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幕,谈恋爱的经历是他们体验人生不可缺少的一课。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数年大学生活里苦苦寻觅,或终无所获,或与爱情失之交臂;另一部分人,幸运地找到了未来的终身伴侣,从此比翼齐飞;还有些人,几经沧海,梦断校园,变得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舞台,上面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演绎着光怪陆离的故事。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学生们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他们的情感世界同样丰富而复杂。

    校园恋爱:从禁止到默许

    80年代初,各大学的学生守则中几乎都规定大学生不许谈恋爱。但从一开始,这条规定就从没有被遵守过。出双入对的青年学生永远是校园里的动人风景线。那时针对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传媒还组织了几场讨论,讨论集中在大学生应不应该恋爱,应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等,今天看起来着实是很朴素幼稚的问题。而至90年代,连中学生谈恋爱都不少见,更遑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为高校所默许,为社会所接受,为亲朋好友所鼓励。传媒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也已涉及到诸如多角恋爱、婚前性行为和伦理道德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其实,一上大学,就自然而然进入了恋爱阶段。一方面,大学生们经过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和压力很大的高考冲刺,进入大学后都想轻松一下。此时他们身体发育已到了晚期,压抑和潜藏了许久的对异性的爱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现出来。另一方面,大学住校生活相对自由,可以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约束,也为谈恋爱创造了条件。一位大学生说,一个人背井离乡到大学读书,远离家人,剩下我们这些外地生,不找朋友怎么过啊。

    几年前,北京的大学里流传着一首校园歌曲《今天又是星期天》,其中唱到:“今天又是星期天又是星期天,冷冷清清是校园是校园。北京同学回家去团聚,留下外地学生孤单单。没有约会也没有恋爱可谈,泡包方便面就当晚餐。书记校长来视察,教育我们要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唱的就是大学生们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感觉。

    客观上讲,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很多,便于各系学生扩大交往,加深了解,是广泛选择未来伴侣的最佳时期。而出了校门,生活圈子就集中在单位一个地方,认识的人有限,选择余地很小。校园里曾有顺口溜称女大学生“一年级娇,二年级挑,三年级着急,四年级没人要”。说得可能有些夸大,但确实反映了校园爱情的一些实情,因为男大学生们固执地认为,大学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鉴于此,一位大学哲学系的副系主任说,我们不禁止大学生谈恋爱,怕他们毕业后就找不着对象了。

    校园爱情:上下求索

    恋爱是人生最难的课题。

    一位清华的男生在水木清华网站上大发感慨:“找一个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可真难啊!”注重精神生活的大学生们渴望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但人海茫茫,怎么才能发现一颗和你能对撞产生火花的心灵,又怎么能保证这颗心永不变心呢?

    一般来说,进入大学后最先谈恋爱的一批大学生们的恋人都是中学同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朦胧的种子在大学发芽。但这时候的恋爱很少能结出果实。这时大学生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对爱情、人生的理解有限,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到大三、大四阶段,他们眼界开阔了,接触的人多了,身心更成熟了,谈恋爱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往往和原先的恋人分手,又开始新的寻觅。到研究生阶段,或工作以后,对象才会稳定下来,才考虑到结婚成家的问题。一名本科学历以上的青年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谈两次恋爱是非常正常的。不少大学生都有三、四次的恋爱经历。

    改革开放二十年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得风气之先的大学生们的观念就更加前卫。和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相比,大学生们对爱情、婚姻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们在谈恋爱时,一般信奉一位外国哲学家的“拾麦穗”原则。这位哲学家把谈恋爱的过程比喻为拾麦穗。他说,有一个人在走进一块麦地后,看见第一株麦穗就迫不及待地摘下来。以后他又继续向前走时,看见的每一株麦穗都比手里的那一株要大、要好,他只能留下无尽的懊悔。另一个人在走进麦地后,看见株株麦穗都很大很饱满,他东瞧西望,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快走出麦地了,赶紧随便摘了一株很小的麦穗。第三个人在麦地走了快一半时,选择了一株相对较大的麦穗摘下来,以后也许还有更大的麦穗。也许没有,对他来说,手里的麦穗就是最好的。在选择对象的过程中,大学生希望摘到最好的麦穗。

    某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女生,进大学不久看见周围同学不少成双成对,感觉很受刺激,就在一年级下学期向同班一名男生主动出击,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大学毕业不久他们就组成了小家庭。女的不久就发现这男生从不干家务,对事业心强、工作繁忙的她也很不体谅。每当她大老远采访回来,精疲力竭还要忙着做饭,男的却只知坐在沙发上看球赛。多次唠叨无效,因为男的本质上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习惯于被人关心被人照料,对别人缺乏体贴。这位女同学因而多次累病。后来在老同学聚会上,她懊悔地说,如果能重来一次,她一定要找个年龄大一些,特别宽容,特别会体贴人的男人做丈夫。同学们议论说,她就是太急,只摘到了最小的“麦穗”。

    北京各大学流传着对各校女生的评价:“北大的女生聪慧,清华的女生丑,北外的女生漂亮,师大的女生温柔。”为了找到更大的“麦穗”,男大学生们在周末往往倾巢出动,穿梭于兄弟院校的舞场,到处捕获。晚上回宿舍,就交换“情报” ,发现“猎物”,互相出谋划策,甚至代写情书,所谓“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漂亮的女生受到所有人的青睐,追求者众。北大一位娇美的女生有一打多的追求者,她规定只给每位男性朋友半小时的谈话时间。清华的女生也不甘寂寞,一位女生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封信,说自己也许不算漂亮,但自信自爱,也懂得感情。该信赢得不少人的喝彩。大学生们甚至利用互联网发布“情报”,清华网站的一条消息写道:“一个准GF(Girlfriend)昨天向我汇报说,北医女生多,男生少,故 MM(妹妹)们心情都很压抑,时常心理不平衡,很容易上钩(言下之意,她就是因此才上了我的贼船)。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北医MM们,广大的男光光们挺起腰板,大胆地去追吧!”下面还附了两条注意事项:“1.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2.千万不要自作多情!”

    也有人在接触了各类同学后,“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还是最早认识的人好,因而在转了一圈后,重新发现了那株麦穗。为了找到真正的爱情,大学生常常是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失恋:心头永远的痛

    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或与爱情擦肩而过,或痛失爱情。恋爱是两颗心的“触电”,而大学里常见的是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又不喜欢。一个经济系的男生苦恼地说,爱情是两个人心里的两把火,但这两把火什么时候才能烧到一块呢?某校法律系的一名男生和中学时代的恋人分手后沉寂了两年,大四时他终于在一次学生会的活动中遇见了一个东方学系的女生,她清丽脱俗,聪明可爱,令他十分倾心。他随后展开攻势,可这个女孩子虽然也和他一起玩,一起看电影,却显得缺乏热情。半年交往后,女孩不再同意和他继续来往。男生很着急,对她说,生活的河不断地流过去,机会失去了就再找不回来了,试图打动她。但没用,女孩一无反顾地远离他。这位男同学百思不解,觉得自己又潇洒又聪明,女孩怎么会不爱自己?其实那个女孩根本就不喜欢潇洒,她追求的是稳重可靠。男生伤心之下,毕业后远赴海南,说在北方没什么可留恋的东西了。

    这样的故事是经常发生的。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不同,爱好、情趣不一,生活目标各异,相识的人未必相知,相知的人未必相爱,相爱的人未必永久。一名男士在BBS水木清华网站上痛苦地描写了与女友分手的过程:

    “我休了我的Girlfriend,其实是她休我,痛痛痛!!!!!

    和女朋友四年感情,却不得不毁于她想出国……

    大学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都没有下决心考GT,后来她读研,我也拼死拼活留了京。她个性比较好强,我很理解,当年也正是由于她的傲气吸引了我。看她总不甘心,就支持她尝试一下。我知道考试是出国的第一步,如果她将来出去,我们之间又会有一些问题。

    我给她两个选择:她一个都不选,只说我自私,不让她今年走是想拖住她。我以为她了解我,到头来在她心里我却是如此的不堪。我不介意她先出去,却介意在出国和感情的天平上,她视后者如草芥……”

    另一个英语系的女学生,爱上了同班一名高大英俊的男同学。可男同学有一位中学同学的恋人,女生每日痛苦地注视男生和他的恋人在校园散步,独自黯然神伤。不久男同学和恋人分手,女生兴奋不已,随即向男同学吐露了心中的秘密。两人很快共浴爱河,一起读书,一起散步,惹得人人羡慕,公认他们是理想的一对。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大四时一位美国留学生爱上了这位南国少女,每天都来她的宿舍看她。男生有一天和这位美国学生在女生宿舍里展开谈判,他的爱情终于敌不过“美国绿卡”,曾那么爱慕他的女生还是投入了洋鬼子的怀抱,毕业后就跟美国学生移居美国。留下伤心的男生十年后还未结婚。对于她们来说,爱情不过是通向彼岸的跳板;而对于痴情的人来说,爱情是他们心头永远的痛。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