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来源:互联网 发布:单片机扩展模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5 12:02

 

今天读了《思维导图》一书,说实话,并没有发现这套理论有什么伟大之处,下面是我理解的思维导图主要原理。

首先,思维导图是Tony buzan先生研究出的一款思维工具。既然是一款工具,那么它的作用当然是对于人类思维起到推动作用。思维本身包括很多的方面,关于思维的定义与本质的探讨已经远远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思维导图所涉及到的两个方面--记忆力、创造力。

根据我的理解,人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打个比方来说,数学家的创造力就是建立已知的定理或公理与未知的结论之间的桥梁,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未知的结论就可以变成已知的定理。而这种“找联系”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建模。对于世界的建模是人创造力的体现。如何去找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呢?在我们需要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去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确保这个知识体系是“科学”的。譬如,牛顿就通过他的天赋与深邃的洞察力发现了苹果熟了会砸在他脑袋上与地球绕着太阳转之间的联系,因为他们都遵循“万有引力定律”,这里牛顿发挥了他的创造力,建立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某些狂热的基督徒,他们通过无所不能的上帝也同样建立了这种联系。但显然,基督徒们并没有发挥与牛顿一样的创造力,因为他们的“上帝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苹果落地与地球公转的联系,还能解释世界上的任何联系,这是所谓的“万能理论”,万能理论的存在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思维导图就是要激发人们这种“建立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某一事物的联想,人们可以建立其与周边事物的关系,并不断的扩展,形成一个以某一概念为核心的关系网。通过这种不断“辐射”的方式,其有利于人们发现通往“目标事物”更多的路径。而一旦发现了一条“科学”的路径,那么所谓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用计算机行业的话说就是找到一个图中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前提是每个边都有效)。这张图是要人自己做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制作此图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凭借自己的判断去建立一些已知事物的联系。这样,就会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于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的组织与分类,并通过“联想”的方式建立其之间的联系。

根据书中介绍的理论,人们更容易记忆组织好的信息,而上述这种“联想分类”的过程正是组织信息的过程,从而起促进了记忆的过程。而通过记忆,人们又可以更好的理解并建立事物之间已知的联系,从而促进对于某一概念的发散。发散的结果是我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建立新的联系,并最终发现两个“目标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于人不同感官的刺激来加强信息的层次感。如,在制图过程中使用多种颜色,尽量的使用图形以及突出关键词等。这样,就会推动记忆能力的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创造新的联系,而且还可以更加直观的反应已有的联系。例如,对于一本书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建立作者的“联系图”,从而加强自己对于著作的理解、联想与记忆。在成功的建立并记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该其纳入我们知识体系当中,变成我们已知世界的一部分,最后利用这些已知的联系再去建立未知的联系。

总之一句话,思维导图就是帮助你记忆以及建立事物之间的有效联系。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