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概述

来源:互联网 发布:王欣出狱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0 23:44

第一章:简单工厂模式

1.面向对象的好处

通过封装、继承、多态把程序的耦合度降低。

用设计模式使得程序更加的灵活,容易修改,并且易于复用。

简单工厂模式:到底要实例化谁,将来会不会增加实例化的对象,比如增加开根运算,这是很容易变化的地方,应该考虑用一个单独的类来做这个创造实例的过程,这就是工厂。

类图:类图分三层,第一层显示类的名称,如果是抽象类,则就用斜体显示。第二层是类的特性,通常就是字段和属性。第三层是类的操作,通常是方法或行为。

编程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第二章:商场促销—策略模式

商场收银软件

情况一:打折怎么办。

面向对象的编程,并不是类越多越好,类的划分是为了封装,但分类的基础是抽象,具有相同属性和功能的对象的抽象集合才是类。

策略模式(strategy):它定义了算法家族,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使用算法的客户。

 

第三章:单一职责原则

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如果一个类承担的职责过多,就等于把这些职责耦合在一起,一个职责的变化可能会削弱或者抑制这个类完成其他职责的能力。这种耦合会导致脆弱的设计,当变化发生时,设计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破坏[ASD]。事实上,你完全可以找出哪些是界面,哪些是游戏逻辑,然后进行分离。

软件设计真正要做的许多内容,就是发现职责并把那些职责相互分离。

要去判断是否应该分离出类来,也不难,那就是如果你能够想到多余一个的动机去改变一个类,那么这个类就具有多于一个的职责,就应该考虑类的职责分离。

 

第四章:开放封闭原则:

是说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等)应该可以扩展,但是不可修改[ASD]

对于扩展是开放的,对于更改是封闭的。

         无论模块是对么的‘封闭’,都会存在一些无法对之封闭的变化。既然不可能完全封闭,设计人员必须对于他设计的模块应该对那种变化封闭做出选择,他必须先猜测出最有可能的变化种类,然后构造抽象来隔离那些变化。

         发生小变化时,就及早去想办法应对发生更大变化的可能。也就是说,等到变化发生时立即采取行动。

         在我们最初编写代码时,假设变化不会发生。档变化发生时,我们就创建抽象来隔离以后发生的同类变化。

         我们希望的是在开发工作展开不仅就知道可能发生的变化。查明可能发生的变化所等待的时间越长,要创建正确的抽象就越困难。

         开放-封闭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所在。遵循这个原则可以代码面向对象技术所声称的巨大好处,也就是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灵活性好。开发人员应该仅对程序中呈现频率变化的那些做出抽象,然而,对于应用程序中的每个部分都可以地进行抽象同样不是一个好主意。拒绝不成熟的抽象和抽象本身一样重要。

 

第五章,依赖倒转原则。

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针对接口编程,不是对实现编程)

A:高层模块不应依赖低层模块。两个都应该依赖抽象。

B:抽象不应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ASD]

里氏转换原则:

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他们的父类型。

         一个软件实体如果使用的是一个父类的话,那么一定适用于其子类,而且它察觉不出父类对象和子类对象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软件里面,把父类都替换成它的子类,程序的行为没有变化。

         只有当子类可以替换掉父类,软件单位的功能不受到影响时,父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子类也能够在父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

         正是由于子类型的可替换性才使得父类类型的模块在无需修改的情况下就可以扩展。

         依赖倒转其实可以说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标志,用哪种语言来编写程序不重要,如果编写时考虑的都是如何针对抽象编程而不是针对细节编程,即程序中所有的依赖关系都是终止于抽象类或者接口,那就是面向对象的设计,反之那就是过程化的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