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成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 map对象遍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3/29 16:54
研究竞争的权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指出,从国家或区域的层面来考虑,“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生产力。他提出了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钻石体系”。⑴中国学者祁述裕对波特理论略加修改,提出了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那是由五个要素组成的“钻石体系”:⑵本文将依据这个理论模型,分析提升成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一、更新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通常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初级与高级,二是分为一般与专业。更新生产要素因之也有两个方向。
 
从初级到高级
 
生产要素初级与高级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简单投资就能拥有;后者融合在产品的设计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长期的技术开发。
 
成都文化资源,不管多么具有先天优势,大多数属于初级生产要素,除了极少数例外,别人也能开发。一般的文化产品,也是初级生产要素的产物,只要别人投资,照样能够生产。一个企业,开头总是借助某些初级生产要素立足,但要长远发展,必须将初级向高级升级。
 
升级对陷于困境的企业意义不大,它们首先是求生存;但是,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必须依靠高级生产要素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具体地说,这尤其是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报业、广电业需要做的事。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达到23.3亿元;成都商报2003年是中国西部唯一进入全国广告收入前七强的媒体;成都电视台2001年收益1亿2千万,居省会城市电视台第4名。但是,它们仍然为同质化竞争所苦。同质化不要一概指责,它是媒体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家媒体,不管当初如何差异化进入市场,只要存在满足同类受众需求的其他媒体,拉开差距的手段其实是相当有限的。最终超越同质化,只有依靠品牌。
 
品牌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符号,代表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消费者价值可以简单表示为“总收益”除以“总支出”的比值。“总收益”有两个部分:功能收益(获得实际功用)和情感收益(满足情感体验);“总支出”也有两部分:价格和其他成本(购买或使用商品的时间、体力和精神成本)。品牌的力量就由这四个部分决定。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既提供高额的功能收益和情感收益,又有相对低的价格和其他支出,从而使消费者得到最大化的“总收益/总支出”。⑶竭力创造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总收益/总支出”,则有赖于对涉及到四个部分的生产要素从初级到高级的系统更新。
 
从一般到专业
 
一般性生产要素适用于任何产业,专业性生产要素只适合文化产业。四川已经确立了以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建设文化产业集团,我们要注意一种国际趋势: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大汇流”,或者说,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发展文化产业。
 
这个趋势的背景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前者使内容可以转变成电子信号串,在不同载体之间流动和显示。原本“不搭界”的传统产业:报刊、图书、影视、音乐、玩具游戏等等,其产品经过数字化之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共性。互联网则把不同产品放在一个大平台上,促成新的产业融合。这些都促使单一文化产业集团向跨行业方向发展。
 
近段时间我们反复讨论“做大做强”,着眼于寻求“规模优势”,这对单一文化产业集团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停留于此,因为跨行业集团要扬弃规模优势,从“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转化。规模太大,将不利于控制成本与风险。跨行业集团的强大不一定体现于规模,而体现于它在相关范围中占有内容和推广的优势。它倾力生产一种热门内容,借助多种渠道传播,从而介入多种产业,使总利润比分别开发某一项产品的利润大得多。⑷
 
跨行业文化产业集团的关键在寻求“范围优势”,范围优势就是追求“一种信息、多处出口”——以热门内容生产为核心,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落实到操作上就是两个具体问题:首先,精品工程和品牌战略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必须下大力气推出一批成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质文化产品,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依托数字化技术设备,在多种平台上同时推出自己的产品,闪电般占领市场。而追求基于数字化的范围优势,这又需要对一大批生产要素系统地更新。
 
二、满足消费需求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据心理学家统计,人们有意识的明确需求大约占需求总量的30%,还有70%是朦胧的、潜在的需求;谁能率先把后者开发出来,谁就能抢占市场。那么,成都文化产业需要重点开发的潜在需求是什么呢?
 
休闲体验的金矿
 
成都盛行休闲,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金矿。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休闲在当代的重要。197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国际闲暇会议,来自30个国家的500多名专家和政府官员出席。对休闲进行充分探讨后,通过了著名的《休闲宪章》。它指出:“消遣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之后,完全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使用是极其重要的,消遣和娱乐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消遣都是重要的,消遣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使其意志、知识、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等得到自由发展。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有意义的成员的价值。”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休闲在当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是补偿消耗;二是丰富生活;三是激发才能;四是体现人的价值。⑸
 
二是休闲密切联系着经济。不少人谈的“休闲经济”,是“体验经济”的重要部分,或者说,前者是现象,后者才是实质。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因与詹姆斯·吉尔摩提出,1990年代,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经济要满足人的“体验需求”,它的核心是消费与生产的合一,以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难忘”等等体验。更早些,1970年代,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满足之后,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问了一个问题:现在盛行服务业,服务业之后还搞什么?他得出结论:“体验”制造商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当时还没有“体验经济”这个词。1998年提出“体验经济”,是针对“服务经济”而来,它被定义为服务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服务经济满足日常生活;体验经济要超越日常生活。⑹翻成我们熟悉的语言,服务经济是为“饱暖”服务;体验经济是为“饱暖思体验”服务!而休闲,也就是“饱暖思休闲”,也就是在在闲暇时间或活动中获得愉悦、难忘等等的体验过程。
 
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对休闲、对体验愈来愈强烈的追求,为休闲、为体验大把支付门票费,也愈来愈成为普遍现象。歌星演唱会荧光点点;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世界杯足球赛让淑女也疯狂……我们身边风起云涌的“娱乐消费”、“文化消费”、“假日经济”……是“体验经济”的直观和具体表现。体验经济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在中国也已经到来!
 
体验经济的消费涵义是:为体验付费;生产涵义是:为满足体验需求而设计商品;那么,成都发挥休闲文化的优势,大力开发这个金矿,多多创造值得“付费休闲”、“付费体验”的文化产品;既可以充分满足本地消费者,更可以大大吸引外地消费者。
 
开矿首选
 
挖掘金矿,也要确定首选之地。体验的一大分类,是按人们是否亲身经历,把体验分为真实体验与虚拟体验。文化旅游是典型的真实体验。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修建的民俗休闲街“锦里”,开业两个月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因为畅游其中,能体验到独具特色的川西民俗文化和古蜀历史风貌。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是得天独厚的,现在已经设计了“两中心、六体系”的开发框架。即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展示游览中心;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蜀汉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六体系是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十二桥商周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展示体系;以杜甫草堂、陆游祠为代表的唐宋诗歌文化展示体系;以前蜀永陵、后蜀和陵、明十陵为代表的陵寝文化展示体系;以刘氏庄园、陈家桅杆为代表的川西民俗文化展示体系;以青城山、青羊宫、鹤鸣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展示体系;以大慈寺、宝光寺、文殊院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展示体系。从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角度看,关键是如何以体验为线索对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形成以各种体验精品为串珠的产业链条。
 
真实体验的对象是在场的“实物”;虚拟体验的对象是视听的“信息”。成都提出3~5年内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都图书馆同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吸纳民间资本,组建成都大型数码影视城和影视娱乐中心。这是又一个开矿首选之地,因为它抓住了虚拟体验在当代越来越盛行的发展趋势。
 
还要考虑将两个首选如何结合,因为体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把真实体验与虚拟体验以各种方式相结合,使当代人的体验在数量、种类和强度上,都以我们祖先无法想象的形式大幅度地增长。我手边是个国外旅游网站的例子。访问者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选择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它表明访问者是以家庭、单身还是情侣的身份进入。“乡村之旅”可以链接到虚拟的村庄,它们根据布局和气候分类,或者是热带海洋中一个小岛,或者是在质朴的山川峡谷……再点击进入“娱乐乡村”,你可以选择打网球、潜水、泛舟、跳舞、儿童游戏、健身或骑马……还有白天和夜间活动的日程表,还有天气情况的介绍,最后可以在线预定房间和航班。⑺仅这个例子就说明,真实体验与虚拟体验相结合,也就是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型(数字化)文化产业相结合,在满足休闲体验方面,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
 
三、优化产业集群
 
在很多产业中,一个企业有优势是因为它的横向或纵向关联企业(供应商、服务商、互补产品制造商、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等)有优势,这就是产业集群现象。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企业之间就是休戚与共的互助关系。
 
产业群的龙头
 
产业集群的萌芽往往自然形成,即以某几个强势企业为龙头,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以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那么,成都最可能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是什么呢?这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本身实力,二是发展潜力,三是关联广泛。按三个指标衡量,那就非新闻出版业莫属。前面论生产要素部分说了其实力,并且,社会越发展,新闻传播越重要也越是朝阳产业。再看其关联,做大做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推动专业报刊的快速发展。其上游产业可以推动建设西部印务产业基地,促进印刷业的发展;其下游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成都书刊销售终端市场的优势,加快建设成都书刊速递公众服务网,提高发行业的服务水平和销售规模。还有横向,成都新闻出版业与成都广播电视业又能够强强联合,一方面加强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和节目资源的开发经营,加大广播电视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促成广播电视资源与报纸、音像、出版等资源的结合,实施跨媒体、跨地区发展。成都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联合,还能够积极进军数字娱乐业,发展和扶持一批数字娱乐软件开发公司,参与建设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网络游戏运营中心、数字娱乐竞技中心等等。最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数字娱乐业等等,还能够横向扩展介入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结果就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集群。
 
产业群初生时,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即确定重点企业并投入资源,鼓励以它为龙头形成集群,这是政府实施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而这样形成的产业集群,既不是政府无中生有“空降”的,也不是市场放任自流“晚熟”的,它兼有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合理因素,因而也比较容易成功。
 
微观的优化
 
产业集群的规模,可以从单一城市到相邻城市、到相邻省、甚至到邻国。明确成都文化产业集群的龙头,是要促成它的成型,这是从宏观看。而从微观看,在成型过程中,企业还能以两种基本方式优化产业集群。或者在产业之间建立联盟,拉开战线。像成都艺术中心在演出经营上与企业协作,变单纯艺术演出为文企联合的主题活动,产生了超出票房的经济效益。或者专注某一环节,向纵深发展。像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准备进军数字娱乐业,开发三国游戏、三国动漫等等。
 
成都企业优化产业集群大有潜力可挖的,恐怕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因为成都多年来艺术生产繁荣,川剧《山杠爷》、《文成公主》,京剧《少帝福临》、《千古一人》、《她从雪山走来》,话剧《死水微澜》,舞剧《花仙——卓瓦桑姆》,儿童剧《红地球、蓝地球》、《哪吒》以及杂技、曲艺、民族器乐、交响音乐、歌曲、小品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技艺精湛、成就显著的编剧、导演和表演人才。现在一般的艺术表演团体都面临“转企改制”,如何以此为契机与强势文化企业结合,就很值得考虑。2004年,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改制,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后者将其多年积累的市场化办报经验应用到剧院改革中。一是整合市场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征集剧本,挑选导演和演员,与熟悉市场的音乐人、票务公司合作;二是先了解市场需求再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三是剧场里演戏,场外销售衍生产品。5月,北京儿艺改制后的第一台大戏《迷宫》开演,票房收入超过了剧院前三年演出收入的总和。⑻
 
企业不管用哪种方式优化产业集群,其实质都是重划竞争范围,改变游戏规则。主动出击,使形势复杂化,重新设计相关产业的命运以控制自己的命运。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越多越好,假如对手集中火力攻其一点,打成平手甚至后来居上,但“本企业”由联盟或纵深的产业集群发展出的多样化竞争优势,仍然让对手追赶不及。
 
四、强化政府调控
 
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面对不同的问题,在一处是正确的措施,在另一处往往是错误的,反之亦然。作为发展中国家又处于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政府与产业的关系比发达国家要紧密得多,强化政府调控也就成为创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政府调控涉及众多领域,在《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成立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供政策支撑;建设人才队伍;加快现代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还着重讨论两点。
 
推动者和挑战者
 
波特认为政府主要是对钻石体系的其他要素施加影响来发挥作用,“政府最适当的角色是推动者和挑战者”。作为挑战者,它要站在与企业对立,形成企业压力的方面。比如,政府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在产品性能、产品安全性、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劳工安全等方面都要求从严,这些压力有助于企业改善质量,提高技术能力,改进工艺流程或创新服务方式……直言之,它促使企业加速更新生产要素。
 
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政府更重要的角色还是推动者,即政府与企业合作,创造企业与产业的双赢局面。比如,产业集群一旦开始成型,政府就有强化它的责任。即确定为数不多,却能带动其他企业的重点企业;扶持也不是单一政策,而是包含了融资、选择性保护、规范市场体系、调整产业布局……等多项政策。以之为火车头带动上下游产业和横向关联产业,促其早日发展成完整的产业集群。
 
政府作为推动者和挑战者,可以时而侧重某一方面,或同时兼具两个方面。下面论“非赢利性文化产业”会谈到政府对消费需求的推动,现在还略论政府对企业的推动。波特认为政府有一个重要功能:给企业打信号。这以日本通产省做得最成功。通产省下面有很多由一流的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代表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或产业咨询委员会,它们不断提出与新技术、国际竞争趋势或未来需求有关的报告。不但散发给企业,更通过新闻媒体详细报道。这些报告的主要功能,是提醒企业即将发生的趋势和问题,至于企业如何回应则不作规定。不过,当报告在业内普遍流传,厂商更加知己知彼时,还是会刺激企业进行内部改善和回应外来挑战。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非赢利性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如何看待政府投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经济联盟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非赢利性文化产业”的概念。它认为,“赢利性文化产业”是要为投资者争取直接的利润回报,如好莱坞电影;而“非赢利性文化产业”则是一些基础性的文化投资,如大型剧场、博物馆、艺术中心、培训机构、会展中心等等,它以政府投入为主,不是为某一家企业去赢利,而是首先着眼于降低公众消费文化产品的代价,并打下一个基础,让后来的私人投资者可以从此起步,进一步增加投入。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金额巨大,如成都艺术中心投资1.3亿,上海大剧院总投资接近12亿,企业几乎无法行动。二是基础设施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作用尤其重要。上述美国研究报告发现,在整个大费城地区,数量上占10%的大型文化机构带来了80%的消费额;而数量上占70%的小型文化机构只带来了约10%的消费额。因为大型机构有广泛的品牌效应,它是文化产业的中坚,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建设,以凝聚人气,推动文化产业迅速起飞。同时通过减税或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投资进入,随着后者进入的增多和收益率的提高,政府就可以减少投资。⑽
 
根据成都具体情况,需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有计划地改造或重点建设一批西部领先的现代文化设施,如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电视台新址、新闻中心大楼、古蜀船棺博物馆、锦官驿(水井坊)历史文化旅游区等等。回到“非赢利性文化产业”的概念,前面强调了它的社会效益方面,其实,只要是产业,就不能不讲经济效益。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建成后的市场化运作。如成都艺术中心从总经理到各级员工,全部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走进市场求发展。二是它对企业投资的带动作用。三是间接效益巨大,它成为大都市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从整体上为改善人文环境、吸引外资和内资做出宝贵贡献。
 
五、确定企业战略
 
成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以企业为细胞,现在要讨论这个细胞的活力。
 
重视核心竞争力
 
企业活力最重要的,是美国学者加里·哈梅尔和C.K.普拉哈拉德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其定义是:它是公司能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术技能。
 
    把这个定义展开,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经得起三项考验。一是用户看重的价值。成都艺术中心初营运时,定位为展示高雅艺术、精品艺术的场所,那是因当时成都通俗艺术、大众文化繁荣而高雅艺术缺席,它填补了这个市场空隙。二是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在满足顾客上独树一帜。有些独特性就是独一无二,那是绝对独特性;但更多的是相对独特性,并非独家专有,但能够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对手是N,你总是N+1。在高雅艺术、精品艺术逐步占领成都市场之后,成都艺术中心又先人一步,将过去的引进演出为主转变为重点生产制作具有完全版权的文化产品,总投资1200万元打造大型音乐剧《金沙》。三是延展性。它是开拓市场的基础,能够不断改进产品或延伸产业链。⑾
 
核心竞争力还要有适合施展的舞台,后者要在文化产业链中寻找。凡文化产业,必有一根由四个关键环节组成的链条:独特创意(以独特的方式,把特定时代大众心中渴望但未明确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集中而强烈地表现出来)——加工复制(把独特创意加工生产成可以无数次复制的大众化商品)——批量销售(通过各种批发和销售网络,把商品转化为利润)——延伸开发(文化商品的核心价值在文化内涵,它因消费者的欣赏和参与而被注入新的生命,获得更大的潜在价值。这就有了再度开发的广阔空间。如热门电视剧再开发出书籍、游戏软件等等)。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产业链条的某些环节,或环节的某些片断,选择目标市场,确定产品或企业定位,因那些环节或片断比较容易打造和施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切勿轻视非核心竞争力
 
有核心竞争力,就有非核心竞争力。后者就是“创造性模仿”,它是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提出的一种创新战略。后来者所干的是“模仿”,但又带有“创造性”,最后的成果或者不同或者还超过领先者。⑿
 
成都商报迅速崛起,原因之一就是对华西都市报的模仿。但它绝不是第二张华西报,因为其中有模仿成功的关键——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透过“此时此地消费者看重的价值”去剖析领先者,对仿效对象做加减法。决定模仿或抛弃哪些,增强或削弱哪些,还要自我创新哪些。成都商报一开始就不模仿华西都市报的全省发行,而是提出“打成都牌、上大新闻”,把成都新闻做透做足,发行集中在成都二环路之内。更别说后来还有“借壳上市”等一系列创新,那就不是模仿的任何人。创造性模仿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又根据“此时此地”消费者看重的价值去整合各种模仿与创新的。
 
成都是一座善于接受新风的城市,也是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城市,这是我们的优点。对并不处于发展前沿的成都文化产业,创造性模仿是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它可以减少或避免首创者面临的风险,降低创新成本;利用别人成果,分享首创者创造的效益。因而,它是后来者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创造性”“模仿”把两个词平列并举,是强调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一样重要。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把以上两点合观,核心竞争力带来无法模仿、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非核心竞争力造成的竞争优势则是能够模仿、可以复制的。因而,企业的正确策略就是:一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复制;另一方面尽可能模仿和复制别人的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兼顾这两者是确定企业战略的核心。
 
以上逐一分析了“钻石体系”的五个要素,成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就是这五个要素——每个要素又是众多子系统合成的复杂系统,本文只讨论了某些重要方面——的组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能依赖“天才创意”、“聪明的点子”等半神秘、半浪漫的“无法可依”;而要成为稳健的、有条不紊的、目的性明确、对可能获得的结果有高度可预见性的“有章可循”。具体操作上——就是对各要素持续“升级”!
 
正如开头的示意图,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一个要素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其他要素的配合,而各要素协调配合一旦形成,整体就构成了钻石体系。这体系有三大功能:一是创造本地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二是对外来竞争对手的吸纳,因为任何外来者都无法同整个体系抗衡,除非它融入体系,成为成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三是抗拒模仿,其他地区可以模仿它的某些招式,却无法复制根植于成都本土特色的完整体系。
 
 
参考资料:
1.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4年11月)
2. 成都市文化局:《近年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2004年9月打印稿)
3.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关于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2004年12月打印稿)
4. 成都市广播电视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2004年12月打印稿)
5. 成都市文化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设想》(2004年12月打印稿)
6.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做大做强三国文化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2005年1月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经验材料,打印稿)
7. 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建文化产业平台 创文化演艺品牌》(2005年1月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经验材料,打印稿)
 
说明:本文中的数据均来自以上资料
 
注 释:
⑴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1、68页,华夏出版社,2002
⑵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⑶菲利普·科特勒等:《科特勒新思维——持续营销模型及亚洲案例》,3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⑷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70~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⑸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1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⑹姜奇平:《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275~29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⑺伯尔尼·施密特:《体验营销——如何增强公司及品牌的亲和力》,8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⑻苏婧、朱钢:《遵循市场规律 把握改制先机——专访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载《中国报业》2004(8)
⑼详见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第12章“政府政策”,603~666页
⑽花建等:《文化金矿——全球文化产业投资成功之谜》,39~41页,海天出版社,2003
⑾加里·哈梅尔、C.K.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212~220页,昆仑出版社,1998
⑿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225页,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⒀关于复制竞争优势的更详细论述,参阅张立伟:《我国报业发展若干趋势与竞争对策》(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期)的第四部分“切勿轻视非核心竞争力”,论述了复制内部、复制竞争对手、复制行业内外;论述了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合成“现实竞争力”。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