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中国经济

来源:互联网 发布:原宿风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17 00:37

看过一集百家讲坛,讲的是宋代名医钱乙的故事。众人都认为是寒症,要温补,但是钱乙认为,寒症只是表象,实际是热症,要给病人吃寒药。当然,钱乙对了。当前的中国经济,一方面通货膨胀,6月,CPI高达6.4%;又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到了燃眉之急的地步。

据报道:广东、浙江再现企业倒闭潮。工商联刚刚完成对17省市中小企业的大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中小企业生存非常艰难,困难程度甚至超过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银根的紧缩致使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岌岌可危。这份逾万字调研报告已递交国务院。

中国经济是什么病症呢?要给它吃寒药,还是给它温药?又或者要给它吃补药?

不是政府的经济顾问,没有深入做调研的机会,仅根据自己的经济学常识做一个诊断吧。

是热症而不是寒症

这是浙江省金融办掌握的中小企业融资情况:2009年,浙江省260多万家中小企业,只有20%从银行获得融资,另有10%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2010年,浙江省的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为17.96%,同比上涨295个基点,远高于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如此高涨的民间利率,是不是货币紧缺呢?当然是。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价格高,一定是因为数量少。可是,不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单是6月的CPI就高达6.4%。经济学同样明确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时时、处处都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

这是说,中国经济宏观层面、整体上是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过剩,但是微观层面、局部上又资金紧缺,流动性不足。这便是全部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魔鬼就隐藏在这个细节之中。

为什么宏观上过剩的流动性不能流向微观上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呢?

首先想到的,是金融制度的缺陷。由于资金主要集中在大银行,大银行没有积极性向中小企业贷款。这并不奇怪,全世界的大银行都没有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例如在美国,大银行就没有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但是在美国,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高,有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区银行体系,这个问题于是可以有效解决。在中国,金融自由化程度低,虽然有一些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但形成体系就谈不上。由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多数没有吸收存款的资格,因此可用于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就会相对不足,在这个市场上势必会形成资金紧缺、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当然,也得承认,在美国运行有效的社区银行体系,移植到了中国可能会变样。要知道,金融自由化,是需要产权、法治等基础制度做支撑的,决不是一个简单放开市场的问题。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是我们要在这里讨论的。

金融制度缺陷当然是原因,但却不是主要原因,至少不是这次中小企业资金紧缺、流动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否则,资金紧张、利率高昂就不应该仅仅发生在这个宏观层面、整体上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过剩的年份,而应该成为一个常态才对。换句话说,如果上述原因能够解释问题的全部的话,那么在那些宏观层面、整体上货币发行正常、流动性呈现常规状态的年份,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利率高昂的问题也应该存在才对,并且应该更加严重才对。

其实,问题恰恰出在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上。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可是货币之水不是均匀地流向经济的每个领域,而是首先流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市场,产生泡沫。自然之水低处流,货币之水却是往收益最高的地方流淌的。当资产市场上价格百分之五十、一百二地上涨的时候,实体经济领域就会发生资金倒抽效应,钱反而要大规模流出实体经济领域。其结果,愈是扩张货币,资产价格愈是狂涨而得不到控制,而实体经济领域资金倒抽效应愈是强烈。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因为拥有有利的融资条件,日子尚且可过。甚至,因为可以分享到资产泡沫的盛宴,利润反而增加,资产负债表会变得暂时好看起来,短期里日子反而更加好过起来。但是广大中小企业就不一样了,它们被抽了血,只能奄奄一息。所以,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不但没有起到扩张经济,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经济环境的作用,反而成为制造中小企业融资难、扼杀中小企业的罪魁祸首。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政府部门和国有部门投资冲动对于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仅仅地方融资平台就达到了10万亿,甚至有说14万亿负债的,而最近爆出铁路负债高达2万亿,其他诸如电力、水利部门的负债也应不会少,这些加总起来对于资金的挤占可想而知。

这带来一个基本判断:当下的中国经济是热症而不是寒症;不是货币少了,而是货币多了。不过因为实体经济存在其自身的脆弱性,所以当下的中国经济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虚热。

收货币、压政府投资才是对症之药

一些人主张,要先把实体经济搞好,然后才能打压房价。我们的看法,这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是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正确的主张,应该首先把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上涨抑制住,然后实体经济才有搞好的可能性。资产市场上资金的巨额收益,便是搞实体经济的巨大成本。说巨大代价也行,成本与代价是一回事。成本高、代价昂的事情,你怎么可以指望能够搞好呢?就像做公务员好处多多,你就不要指望多数人会读书学习去做科学研究了。

有个朋友,开了一个小公司,2007年的时候,股市大涨,他便注销了公司去做股票。今天,你去调查调查,是不是有不少企业参与房地产等资产品投机,而没有全身心投入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这样的长期项目。那些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领域的企业,一方面要承受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政府控制通胀的紧缩压力,日子岂能好过。故一个流动性泛滥的社会,人们一定热衷于干短、频、快项目,挣快钱,必然充满投机性。

资产泡沫化,势必伤害实体经济,重创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而控制资产泡沫,治本之策,还是釜底抽薪,收紧货币。收紧货币是唯一的对症之药。没有货币紧缩,资产价格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没有货币紧缩,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紧缩货币,似有硬着陆的风险,但是这个风险并不是紧缩本身造成的,而是当初的货币过度扩张无可避免地种下了的苦果。

今天的货币紧缩,面临着众多不利约束:一是与人民币升值预期联系在一起产生的热钱流入;二是实体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艰巨压力,具有相当的脆弱性;三是前期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债务。这些负债很大一部分会成为坏账,形成的坏账最终是要由中央政府来买单的。这些约束了货币政策可能的选择空间。

问题的另一面是,在当今中国,控制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本身就是货币紧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知道,热钱流入并不仅仅是来套汇的,更多地其实是来分享资产盛宴的,因此抑制房地产价格,本身就起到减少热钱流入和紧缩货币的作用。这也是说,我们的货币供给有一部分是内生决定的,而决定这部分货币供给的关键变量就是房地产价格。

问题在于,除了收缩货币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呢?

限购令无疑是一个蠢办法,副作用大,不可持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征收房产税。

虽然还存在房产税合法性以及财政阳光化等一些列问题,但毕竟用房产税去抑制房市过度投机和房价过快上涨,效率损失最小,也最是可置信:不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富有弹性,税率多少,第几套、多大面积起征,好操作,也不易钻政策空子。但为何大多数城市选择的是限购令,而不是房产税?可能的解释:因为前者损害的是还没有购房的新人的利益,不损害已经购房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后者不管你是打算购房的新人,还是已经购了房的既得利益者,只要持有多套房子、大面积的房子,都得承担这税赋,不易逃避。政策选择之所以如此,其实还是一个自己的刀不愿削自己的把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利益集团的力量。

中国需要压缩政府和国有部门过大的投资规模,不过且不说会有来自利益集团的阻扰,由于很多项目已作了庞大的前期投资,要一下子减少下来,基本上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中国之病是热症不是寒症,是虚热不是实热。病根在于货币超发、资产泡沫,在于政府和国有部门投资冲动,过度挤占资金。中国经济不可以承受货币超发之重,但是收货币并非易事。中国需要抑制政府和国有部门的投资冲动,这同样不易。下半年,货币政策仍然会呈趋紧的态势,但是力度不会如上半年强。未来一两年,中国经济都会与高通胀相伴随。抑房价的政策不能放弃,并且最好以房产税来抑房价。中国经济增长回落,不是硬着陆,而是回归一个正常的增长轨道。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资产泡沫,那么经济硬着陆最终反倒是无可避免。

(本文将发表于《经营与管理》杂志谢作诗专栏)

from:http://zuoshixie.blog.163.com/blog/static/12074505220117842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