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诗

来源:互联网 发布:安卓版mp3编辑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19 22:04
 

第一节 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有不同分法。《唐诗三百首》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在《唐诗别裁》的分类中,没有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我个人也主张后者的分类方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简单的说,(在唐诗中)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由于律体尚未完全确立,就谈不上格律,这也是有网友问为什么李白的诗也不讲格律的原因。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很重要)
(一)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二)押平声韵;

(三)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四)每篇的颔联(3、4句)、颈联(5、6句)必须对仗。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律诗分为四联:(记住)
首联——1、2句;
颔联——3、4句;
颈联——5、6句;
尾联——7、8句。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长律也是近体诗,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

   绝句也叫截句,顾名思义是截取律诗的一部分。分别有四种形式:(记住)
1、截取律诗的首联颈联;
例:《征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截取律诗的颔联尾联;
例:《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截取律诗的颈联颔联;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截取律诗的首联尾联。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例:《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绝句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总的来说: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如唐诗中的歌、行等),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第二节 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古代由于没有汉语拼音,于是制订了专门的韵书,清代一般人常常使用《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切记)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例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á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分别是“á”、“ iā”、“uā”,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在《诗韵新编》中列入“一麻”,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因为时代不同,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方言等因素,有时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我们若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首诗的用韵在《诗韵新编》中也列入“一麻”,若按今天的读音“斜xié”和“家jiā,花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按今天普通话去读,期qī和儿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与古音接近),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1)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2)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

   而《诗韵新编》则将上平声15韵和下平声15韵合并精简为平声十八韵,建议初学时可以使用《诗韵新编》。
【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

送魏大将军  [唐]陈子昂(一东)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róng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xíong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zhōng
欠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gōng

筹笔驿  [唐]李商隐(六鱼)

猿鸟犹疑畏简书shū,风云常为护储胥。xǖ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jǖ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rú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yú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八齐)

孤山寺北古亭西xī,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tí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八庾)

戍鼓断人行xíng,边秋一雁声。shēng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mīng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shéng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bīng

咏煤炭  [明]于谦(十二侵)

凿开混沌得乌金jīn,藏蓄阳和意最深。shēn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chén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xīn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Lín


【第三节 四声、平仄与对仗】

一、四声

   四声,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与普通话的声调是有区别的,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的四声是:

(1)平声(包含汉语拼音的阴平和阳平)

(2)上声

(3)去声

(4)入声(部分方言还保存入声,普通话有的变为平声,有的变为去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多音字可以在多个韵部出现。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二、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基本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在诗词中区分平仄,是为了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变化,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出句中是交替的;      ――││――│  三年 奔走 空皮 骨,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  信有 人间 行路 难。

   “―”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下同。在例句中“奔”可平可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古代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仄声,有一部分入声变平声。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只能通过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


三、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在诗词中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是工对。另一类则在词性和词义上相对要宽松一些,称之为宽对,如杜甫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特定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顺便提一下,对联(对子)是从律诗的对仗演化而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第四节 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难看出,七言的句型只是在五言的每个句型前面加上相应的平仄,构成新句型。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三)关于粘对

   对——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如果出句是首句,且又是押韵的,首联不相对,第二字也要平仄相反,这叫对。
   粘——后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与前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叫做粘(下面“二、平仄格式”将有详尽描述)。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这在律诗中是绝不永许的。

二、平仄格式(用韵以《诗韵新编》为准)

(一)五言

(1)仄起不入韵式

春望  杜甫(十五痕)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出句    │
 │              对                              首联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Shēn           对句  │
 │              粘
平平平仄仄,    感时花溅泪,               出句    │
 │              对                              颔联
仄仄仄平平。    恨别鸟惊心。Xīn            对句    │
 │              粘
仄仄平平仄,    烽火连三月,               出句    │
 │              对                              颈联
平平仄仄平。    家书抵万金。Jīn            对句    │
 │              粘
平平平仄仄,    白头掻更短,              出句    │
 │              对                             尾联
仄仄仄平平。    浑欲不胜簪。Zān           对句    │

* 这是一首标准五言律诗的详细结构,初学的朋友一定要牢记。

(2)平起不入韵式

山居秋暝  王维(十二侯)

平平平仄仄,    空山新雨后,
 │              对
仄仄仄平平。    天气晚来秋。qīu
 │              粘
仄仄平平仄,    明月松间照,
 │              对
平平仄仄平。    清泉石上流。líu
 │              粘
平平平仄仄,    竹喧归浣女,
 │              对
仄仄仄平平。    蓬动下渔舟。zhīu
 │              粘
仄仄平平仄,    随意春芳歇,
 │              对
平平仄仄平。    王孙自可留。líu

(3)仄起入韵式

孤桐  王安石(十五痕)

仄仄仄平平,    天质自森森,
 │              对
平平仄仄平。    孤高几百寻。
 │              粘
平平平仄仄,    凌霄不屈己,
 │              对
仄仄仄平平。    得地本虚心。
 │              粘
仄仄平平仄,    岁老根弥壮,
 │              对
平平仄仄平。    阳骄叶更阴。
 │              粘
平平平仄仄,    明时思解愠,
 │              对
仄仄仄平平。    愿斫五弦琴。

(4)平起入韵式

风雨  李商隐(十四寒)

平平仄仄平,    凄凉宝剑篇,piān
 │       对
仄仄仄平平。    羁泊欲穷年。nián
 │              粘
仄仄平平仄。    黄叶仍风雨,
 │              对
平平仄仄平。    青楼自管弦。xián
 │              粘
平平平仄仄。    新知遭薄俗,
 │              对
仄仄仄平平。    旧好隔良缘。yuán
 │              粘
仄仄平平仄。    心断新丰酒,
 │              对
平平仄仄平。    销愁斗几千。qiān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  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  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  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  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  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    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    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    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  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道是古人不遵守格律吗?不是,这就是在实际运用中的变通。但是,变通不是想变就变的,也是要遵循一定章法的。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严格遵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用平,不押韵用仄,这是固定的,可以放到一边。对于五言律诗,则只能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这个口诀不能概括一切,要根据相应的句式变通。其具体的变通方法如下。
 
  “―”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下同。在例句中“奔”可平可仄。

(一)五言的句型变通

(1)仄仄平平仄    ││――│    可变通为    +│――│

(2)平平仄仄平    ――││―    可变通为    ――+│―

(2)平平平仄仄    ―――││    可变通为    +――││

(4)仄仄仄平平    │││――    可变通为    +││――

(二)七言的的句型变通

(1)平平仄仄平平仄    ――││――│    可变通为    +―+│+―│

(2)仄仄平平仄仄平    ││――││―    可变通为    +│――+│―

(3)仄仄平平平仄仄    ││―――││    可变通为    +│+――││

(4)平平仄仄仄平平    ――│││――    可变通为    +―+││――


四、律诗的避忌

(一)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在写律诗的时候,应特别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律句)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孤平只有两种情形下可能出现:
1、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平平仄仄平    ――+│―

2、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二)忌三平调

三个平声字在句尾连在一起,叫三平调,这是应该避免的。例如:

“仄仄仄平平”就不能变通为“││+――。”

(三)用韵四戒

1、一戒出韵
用韵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用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例如“精”、“金”,按自贡话的读音是一样的,但是,即便是用《诗韵新编》这样相当精简的韵书,它们都不属于同一韵部。“精”字属于“十七庚”(jīng),“金”字属于“十五痕”(jīn),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2、二戒重韵
一首诗中同一个字不能两次用来押韵。

3、四戒险韵
以生避字为韵称为险韵,除成语典故外,应尽量少用生避之字。

(四)失对失粘(前面已述)

(五)对仗三忌

1、一忌同字相对
在每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不能同字。

2、二忌雷同
颔联和劲联的对仗方式不能相同。雷同了就会造成音律的重复呆板。

3、三忌合掌
  合掌是指对句意义相同,应避免同义词相对。

五、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一)本句自救: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二)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这是对句相救。

(三)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一)(二)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第五节 律体绝句】

   如前所述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主要对律体绝句加以分析。
   律体绝句简称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一)五言绝句

(1)仄起不入韵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说明:“―”平、“│”仄、“+”可平可仄,以下同。

(2)平起不入韵式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二)七言绝句

(1)仄起入韵式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

(2)平起入韵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前面讲过,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三)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诗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不粘、不对。

例如: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绅《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有的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古绝是在格律不成熟时期的产物,不主张今天再去写古绝。本人以为写诗还是以合律为好,不要写得不伦不类,更不能因为写不好律诗而偏要把它当成古诗(绝)。
   古诗部分就讲到这里,由于水平有限,难免讹漏百出,望各位方家、网友多提宝贵意见,以备改进。

主要参考资料:

1、王  力——《诗词常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夏传才——《诗通》      岳麓出版社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