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专题报道:一个老师,二百个学生,四个年级,百门课程

来源:互联网 发布:访客网络最大下载速度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3/29 22:42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dbCode=cjfq&QueryID=10&CurRec=28&filename=JYJS201209028&dbname=CJFDTEMP

【摘要】 <正>第十二个年头里,米新江教授的信息技术提高班前5期学生已经毕业工作。目前在校学习的是6期至9期4今年级的学生。

 

               一个老师,二百个学生,

       四个年级,百门课程

 
 

第十个年头里,米新江教授的信息技术提高班第5期、6期的学生已经毕业工作。目前在校学习的是7,8, 9期三个年级。

        50岁的米新江教授,一个人教3个年级200多个学生共百门课程,而且所授课程是信息技术类这种发展速度极快的学科,笔者不禁发出疑问,米新江教授是怎样紧跟时代,掌握那么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将之教授给那么多学生的呢?

       当下的高校教师,大多都仅仅掌握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便很少接触新领域,所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多年来几乎不变。然而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定位是不断变化的,这样死板的教育方式几乎培养不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提高班的培养模式却与之不同。米新江教授借助互联网,有效获取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然后通过国内外的最新教程,使同学们可以接触到最实用的知识、最前沿的技术,紧跟社会需求。

       提高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跟普通大学生不同:学生们利用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学习讨论会,相互交流学习进度和感想,并通过写博客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米新江教授会亲自参与这些学习、总结的过程,与学生们共同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在与学生们的学习会议、博客交流中,米教授自己也掌握了很多新技术的核心知识。这也是米教授经常津津乐道的“教学相长”。

       米新江教授跟学生的相处,既没有教授的架子,也没有教师的威严,却更像是朋友。米教授的办公室里经常学生聚集,有谈论生活的笑语,有探讨技术的争论。米老师真正实践着“教学相长”这句话。正是这样,使得米教授保持着和学生一样的年轻的心,并在技术上与学生们共同进步。

        米新江教授一个人创办起信息技术提高班,坚持了12年,并对每个学生都极为关心和负责。这十几年里,他和学生们一起放弃了双休日、寒暑假,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提高班。

 

       钱学森老生先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关于人才的疑问至今

还是没有答案,中国还是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米新江教授却甚为希望通过自己新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真正的计算机、软件业人才。信息技术提高班的创办目的即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能力。米新江教授想用自己不同于普通大学的、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尝试改革,为钱老寻找答案,培养出一批计算机、软件业的人才。米教授有着一种的强烈热情,想要挖掘学生的所有潜力,努力使学生们在经历了20年的应试教育之后,还可以重塑学习生命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米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他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教育影响学生、改变学生、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可以像钱老说的那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创新能力。

       米教授对学生充满信心,并对中国的软件业抱有很大期望。米教授鼓励学生:希望见到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国人自己的热门软件。学生们对米教授的信任、学生们自身的努力以及米教授坚定的信念都是米新江教授坚持的原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米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他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教育影响学生、改变学生、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可以像钱老说的那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创新能力。

 

       米教授对学生充满信心,并对中国的软件业抱有很大期望。米教授鼓励学生:希望见到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国人自己的热门软件。学生们对米教授的信任、学生们自身的努力以及米教授坚定的信念都是米新江教授坚持的原因。

 

    我国现今的大学教育,缺少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目的共同性。学校并没有从社会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只是教给学生学校认为“该教”的知识,目的仅仅是能使学生顺利毕业。这样的教育建立在分立的目的

之上,教与学之间彼此分离。

       米新江教授的信息技术提高班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真正的共同目标,并互为动力。在这种动力驱使下,米教授坚持要将提高班创建得更好。米教授在博客中写

:“学生不仅仅教会了我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更是给了我继续坚持的不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