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面临集体破产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公关的含义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5 08:55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至2500亿元。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大学将遭遇可能的财务危机,但已有高校开始面临破产危机,而这场危机的最终买单者,只能是政府。

     《经济观察报》称,事实上,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高层的注意。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近日已完成了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有关报告已上报国务院。

高校2500亿财务危机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子,该校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2007年成为广东省学生规模最大的高校。不过,现在它们遇到了一件头疼事,根据该大学的还款预算,这些贷款要还三十到五十年,而银行贷款期限是八到十五年。

        广东工业大学因为搬迁到广州大学城,一共贷款二十多亿元。2003年开始还贷,每年1.3亿元,政府贴息到2008 年。2002年,广东省曾提出招收公办新机制学生,也即高收费学生,增加收入用以还贷。当时计划,几个校区将招收此类学生1.8万人,实行按全成本收费用于还贷。但是2004年,这种做法被教育部叫停。

这样的高校并非广东工业大学一家。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调查了二十多个省过百家学校的数据显示,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 2000亿到2500亿元。邬大光说,他调研的结论是,“银校间热恋的甜蜜时期已经结束了。”银行从2004年开始逐渐收紧贷款,但一些学校工程只做了一半,因此卖地、集资、高收费现象普遍。

一切源于高校扩招

       而这一切,缘起于七年前的高校扩招。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

“前两年学校还勉强塞得下,可后来学生增加了四五倍,就开始圈地扩建,”郑州大学学科办主任朱诚身说,政府没有多少投入,学校扩建资金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贷款。郑州大学总投资二十亿元,政府投了一个亿,借贷规模就达十二亿元。

       为了追赶国际一流大学,全国2000年刮起了并校风。“三四个学校捏到一起,为了融合,开始建更大的新校区,”朱诚身说。而各地也争相开发“亚洲第一”、“中国第一”等各种排名的“大学城”。

       这个时候,各大商业银行开始竞相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协议”2001年左右,仅工商银行就签订了超过100亿元的银校合作协议。一些商业银行给知名大学的授信额度达到了5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属高校贷款余额已超过200亿元,其中省政府贴息贷款达180亿元。四川省内高等院校各项贷款总额达52亿元,湖南省25所高校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河北省教育厅直属高校贷款金额50.73亿元……。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学借贷扩建过程中,高校、银行、地方政府三方共谋利益。”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出让土地的办法,利用银行贷款,不但解决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还坐收了由高校扩建拉动的GDP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吴先生说:“商业用地一般是30-40万/亩,给学校就是10万/亩。由于土地价格疯涨,只要圈到地就能赚钱。”

政府成最终买单者

      七年之后,时过境迁。以河南为例,除了郑州大学还勉强可以贷到外,其他高校几乎贷不到钱了。郑州大学学科办主任朱诚身说:“开始银行挤破头找学校,现在是学校跑着找银行了。”

        从2005年起,国家审计署在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中,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了警示;从2005年1月1日起,教育部门开始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要求控制贷款规模,审批贷款。

      政策上的转向,使银行警觉,加速了对高校的贷款规模的收缩,一些银行上浮了基准利率。一些高校的信用评级也从以前的优质开始在十三级评级阶梯上下滑,“个别的从正常降到了不良。”

      据邬大光调研,2003年贷款量越来越大,个别学校出现了银行逼债的现象。“校长都睡不着觉,一睁眼就是钱压着,喘不了气”,曾在河南省政府工作的蒋晔说,这还是有责任感的校长,一些校长干脆跟我说:“管他的,等着政府将来冲销吧!”

       实际上,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为此买单。浙江省政府最近已决定财政拿出四十亿元,直补大学贷款利息。河南省政府也酝酿拿出一些资金为学校偿还三分之一的利息。

       而这似乎是无可避免的。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处副处长马宁不久前撰文说,国办高校特别是贷款风险处于高风险状态的高校,由于其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难以抵御发生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在难以承担风险损失时将其风险转嫁给最终责任人——政府。“这个钱还是要国家来买单,因为公办学校是国家的。”

来源:经济观察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