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邵氏名人

来源:互联网 发布:好看的爱情电影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19 05:25
 邵 平
  邵 平,(生卒年待考),秦朝人,封东陵侯。
  邵平在秦朝袭封东陵侯,是一位食邑千户的贵族,现在西安与临潼之间的邵平店,即是他当年的封地。秦灭亡后,邵平失掉爵禄,沦为平民。不久,汉朝丞相萧何营建首都长安城,邵平居长安城东青门(宣平门)外,心安理得地当了瓜叟。他培育出的良种瓜,香甜醇美,远近驰名,时人呼为“东陵瓜”。
  据史籍《史记》记载,邵平与萧何交谊深笃,萧何遇事每每向他请教。汉高祖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军证讨。这时,又有人告韩信在长安谋反。吕后用萧何之计杀了韩信。刘邦听说后,派使者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大家都来祝贺,“邵平独吊”。他告诉萧何,刘邦此举正表明对萧何也有疑心,要萧何“让封受”,并拿出家财来“佐军”。萧何听从他的计谋,果然刘邦大喜。
  邵平虽然是萧何的挚友,但从未依萧何去攀龙附凤。刘邦是一个善于延揽贤才的皇帝,甚至不惜招降纳叛,萧何举荐的贤才也不只一人,而且大多做了大官。但邵平却安心于瓜田,直到老死,因而为后世称为贤人---他的“贤”,不仅在于达生乐道,而且在于他能上能下,在丧失爵禄之后投身于劳动,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终于作出卓越的成绩。
  邵平达生乐道的品质被后人频频称道。王维《老将行》中“路旁时卖故侯瓜”和苏轼《五绝》中“人人识故侯”的典故皆取之邵平。尤其后代劳动人民,对邵平更有好感。秦始皇不过赐他侯爵,人民群众却赠他“王”号。
  邵信臣
  (生卒年待考),九江寿春人。著名东汉大臣。
  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谒
  
唐代人(约公元八六o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韶州翁源人。 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少为县厅吏。有客仓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谒遂截髻挂县门上,发愤读书。隐居离县十余里之某湖,环室皆水。平居如里中未冠儿,鬅髺野服。遂工于诗。累应举,年三十,犹未得第。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至京师,为国子生。时温庭筠为主试,颇悯寒苦,乃榜谒诗三十首,广为誉扬。释褐后赴官,不知所终。谒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晚唐时期,邵谒在翁源县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县令指使其铺床接待,邵谒不应,县令怒而斥之,邵谒不服,奋然拔刀截其发悬于县门,并发誓曰:“学苛不成有于发”,之后匆匆离去。邵后来到罗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岛上隐居攻读,苦读三年,学业大进,于唐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赴长安入国子监,得诗人温庭筠赏识并力举,诗名大振,后登进士第。邵谒有诗三十二首选入《全唐诗》。温庭筠称其诗“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明代进士黄佐赞邵谒曰:“五岭以南,当开元盛时,以诗文鸣者,独谒与曲江公(张九龄)巍然并存。”后来为何邵谒默默无闻?想必是其诗多抨击时事,敢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故不得当政者的赏识。如邵谒诗《岁丰》曰:“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粮畴,安能得稼穑。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设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另有《自叹》、《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邵 焕
  邵 焕(生卒年待考),宋朝淳安人(今浙江淳安),少年神童。
  宋真宗命赋《春雨》诗,立就,时年十岁。后又命作《睡宫娥》诗,为时人所传诵。
  邵雍
   部分邵氏名人 - 少占鱼-网易 - 少占鱼
(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他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邵雍,虽然不象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后来,为了增长见识,他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于是就不再云游。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宋史》记载道: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北宋理学的另一位始祖程颐说他:"其心虚明,自能知之”。于是,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余万言。他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的《铁板神数》和《梅花心易》都是出于邵雍。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中年后,他淡泊名利,隐居洛阳,著书教学。当时的名流学士,如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人都很敬重他。曾集资为他买了一所园宅,题名为"安乐窝”,邵雍也自号为"安乐先生”。他不仅学贯古今、奇才盖世,而且品德浑厚,待人至诚。这使他远近驰名,所到之处士大夫们争先请他留宿,有人还把邵雍留宿过的地方,称为他的"行窝”。他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可见一斑。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民间仍然流行着他所说过的一些警句。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就是出自邵雍。邵雍,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惊人准确的预言,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 --《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如果不是懂得道学佛理的修炼人,是不易弄懂的。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
  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
  附:
  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梅花诗(预言)
  北宋·邵雍 著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邵兴
  1095-1145) 南宋抗金义军领袖。字晋卿,解州安邑(今山西运城)人。人呼邵大伯。南宋初年,率众抗金,在解州神稷山结寨,屡败金兵。金人执其弟邵翼,迫使他投降,他严词以拒,击败金军。李彦仙守陕州,曾投其麾下。陕州失陷,突围南下,改名邵隆。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宋金议和后,常派兵化装出境袭击金兵,为秦桧所恨,被毒死。化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邵光祖
  (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元朝学者。
  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
  邵宝
  
[明](公元一四六o年至一五二七年)字国宝,号二泉,无锡人。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卒于世宗嘉靖六年,年六十八岁。登成化二十年(公元一四八四年)进士。历为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宸濠向索诗文,严拒之。正德中,迁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因忤刘瑾,勒致仕。瑾诛,升户部侍郎。拜南礼部尚书,恳辞不就。嘉靖初,(公元一五二二年)起复前职,仍辞去。卒,谥文庄。学者称二泉先生。宝为李东阳门人,故诗文皆宗法东阳;文典重和雅,诗清和澹泊,尤能抒写性灵。著有容春堂前集二十卷,后集十四卷,续集十八卷,别集九卷,又有简端录、大儒奏议、慧山记、漕政举要录、学史(均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邵齐焘
  邵齐焘:(公元一七一八年至一七六九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常熟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年五十二岁。幼异敏,读书晓大义。乾隆七年(公元一七四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居词馆十年,纂修书局者再。尝献《东巡颂》,时称为班扬之亚。性夷旷,年未四十,即罢官归。自颜其堂曰“道山禄隐。”主讲常州龙城书院,黄景仁、洪亮吉皆从受学。齐焘善为骈体文,意欲矫陈维崧、吴绮、章藻功三家之失,故所作以气格排奡、色泽斑驳为宗。著有《玉芝堂诗文集》九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邵晋涵[清](1743~1796),字与桐,一字二云,浙江余姚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八年,卒于仁宗嘉庆元年,年五十四岁。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进士。会开四库馆,诏徵入馆纂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侍读学士。晋涵清赢善读书,四部七录,靡不研究。尤长于史,著《南都事略》,未竟而卒。于经精《三传》及《尔雅》,著《尔雅正义》二十卷,及《孟子述义》、《谷梁正义》、《韩诗内传考》、《皇朝大臣事迹录》、《方舆金石编目》、《輶轩日记》、《南江诗文稿》等,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邵晋涵
   部分邵氏名人 - 少占鱼-网易 - 少占鱼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余姚人,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经学家。
  邵晋涵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无论严寒酷署,或外出旅行,从无片刻缀书不读。二十八岁即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入四库全书馆,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选录和评论,授编修擢侍讲学士,参加纂修《续三通》、《八旗通志》等书。
  邵晋涵不仅学识渊博,且过目不忘。《四库全书》总裁向他请教某些史实,他能明白无误地说出在那一本那几页,受到同僚们的钦佩。他以在史馆任职的有利条件,从《永东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又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长编》等书中博采史料,按照原目,编排成书,使淹没数百年的重要史籍,得以重行于世。
  邵晋涵熟识前明掌故,凡涉及前明史实,总是极力称赞同乡先贤王守仁、黄宗羲以及刘宗周的为人和学识,每每引为榜样,并慨然以浙东史学派自任。他还有志于重修宋史,曾仿效宋王cheng(音称)《东都事略》,撰《南都事略》,叙述南宋历史。相传,邵晋涵写的这部书,史实比《宋史》更为丰富,可惜随着邵晋涵的过早谢世,遗稿散失,令后世深为惋惜。邵晋涵在世时还为毕沅审定《续资治通鉴》,但刻书时未及据以改正。
  邵晋涵博闻强记,涉猎百家,无书不读,尤能追本求源,实事求是。他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为宗,兼采汉人旧注,撰《尔雅正义》,为研究训诂学的重要著作。此外,还有《孟子述义》、《南江诗文抄》等著作传世。
  邵晋涵的诗歌造诣也较高,清新自然。他写的《姚江棹歌》脍炙人口:
  决决鸣泉谡谡风,中天白月照乌篷;
  不知何处秋声起,一路松涛碧涧中。
  邵力子
  邵力子(1881-1967)  部分邵氏名人 - 少占鱼-网易 - 少占鱼
近代教育家、政治家。原名闻泰。浙江省绍兴县人。初名景奎,又名凤寿,字仲辉,笔名力子,绍兴陶堰邵家人清末举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上海大学代理校长。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后任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1921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1926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任国民党司令部秘书长,中国公学校长,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陕甘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宣部部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际反侵略同盟中国分会副主席,国民外交学会会长,中苏文化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战协会理事,国民党政府驻苏大使,国民参政会、宪法促进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到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国民党府政拒绝签定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同年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常委。同时在全国文联、华侨事务委员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苏友好协会、世界和平理事会任各种重要职务。1967年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 
  1906年10月,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1907年春回国,与于右任等一起创办《神州日报》,宣传反清思想。
  1909年5月,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宣传革命思想,后遭反动当局扼杀。
  10月,又创办《民吁日报》,继续革命宣传,又遭查封。
  11月后,到陕西高等学堂任教,因宣传新思想被当局驱逐出境。
  1910年夏末,重回上海,与于右任等人一起创办《民立报》,倡导国民独立精神,积极宣传北伐,成为当时同盟会的重要指挥所和革命党人进行光复活动的联络机关。
  1913年,《民立报》停刊后,到复旦公学任国文教员。
  1914年,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7月,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6年1月,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任经理兼编本埠新闻。
  1919年,《民国日报》辟《觉悟》副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
  10月,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0年5月,邵力子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发起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8月,转为中共党员并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邵以国民党员特别身份跨党参加)。
  1922年,任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上海大学副校长、代理校长。
  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2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农部秘书,领导长江一带各省党务,宣传新三民主义,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5年夏,因参加领导五卅运动,被上海护军使下令通缉,离上海去广州。
  5月起,历任黄埔军校秘书处长、秘书长、政治部主任,公开共产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
  1926年1月,任国民党二届中央监委。
  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战争做了大量的政治、组织工作。
  8月,接受陈独秀、瞿秋白建议,脱离中共组织关系。
  11月,以国民党友好代表身份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会扩大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任国民党常驻中山大学代表、校理事会成员。
  1927年5月回国。
  1928年2月起, 邵力子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陆海空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党三届中央监委、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职。任职期间,主张停止内战,坚持国共合作,呼吁团结抗日,并为此奔波出力。
  1935年11月,任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委。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一度遭拘禁,后参与中共谈判,极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2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期间做了大量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工作。支持中共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批准出版《鲁迅全集》,准予《毛泽东自传》在《文摘》上发表。
  1940年5月,出任驻苏大使。
  1942年10月回国后任国民党参政会、宪法促进委员会秘书长。
  1945年,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国共和平谈判,对促进签订《双十协定》起了积极作用。
  1949年4月,赴北平和谈失败后,毅然宣布脱离国民党。
  9月起,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等职,并出席了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民革中央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并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首倡和推广节制生育,致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和平老人”。
  1967年12月25日卒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