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部分名人2

来源:互联网 发布:好看的爱情电影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3/29 15:55
 邵飘萍

   邵氏部分名人2 - 少占鱼-网易 - 少占鱼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

  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4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在李大钊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

  邵飘萍故居1902年中秀才

  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9年毕业后。回金华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5年, 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 《京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璜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

  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仅40岁的著名报人、《京报》创办人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父子杀害于北京天桥。毛泽东对邵飘萍的评价:“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邵百昌

  邵百昌(公元1898~1981年),湖北黄冈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江苏省江阴要塞炮兵司令。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入鄂军。

  1928年在汉阳兵工厂任职,后留学奥地利,学习炮兵。

  1933年回国后历任陆军炮校教育长、江宁要塞司令等。

  抗战时期,任第四战区炮兵指挥官、吴淞要塞司令、武汉卫戍总司令部炮兵指挥官、第九战区炮兵指挥官、远征军炮兵指挥官等。

  抗战胜利后,任军训部炮兵监、吴凇要塞司令、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炮兵指挥官。

  1949年逃往台湾,曾任“国防部”顾问等职。

  1981年4月在台北病逝,终年八十四岁。

  邵式平 

   邵氏部分名人2 - 少占鱼-网易 - 少占鱼
(1898-1965) 江西弋阳人。1916年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与同学方志敏结为挚友,积极参加反对军阀的爱国活动。192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1925年在北师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校期间曾任学生会主席、中共支部书记。1926年在弋阳、横峰地区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任江西省农民协会干事、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干事。1927年春任中共浮梁县委书记兼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还曾任过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弋阳,在山区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活动。同年11月任中共横峰县委书记。1928年1月与方志敏等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6月统一指挥弋、横两县农军一举击溃弋横靖卫团,取得金鸡山等战斗的胜利,巩固扩大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游击区和革命武装。1929年冬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员、军委书记、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0年7月,赣东北红军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他任政委,与军长周建屏率部艰苦转战,两度入闽,开展土地革命,使赣东北和闽北联成一片,形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赣东北省军委书记兼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校长。1932年12月起任闽浙赣省军委主席、闽浙赣军区政治部主任。1933年1月任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曾任闽赣省苏维埃主席、闽赣省委书记、闽赣军区代政委。1934年调中共中央工作。曾于1931年、1934年两度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长征初期,任军委第二野战纵队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后任红五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北公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副校长、晋察冀边区政府粮食局局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先后任中共辽吉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中共嫩江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西满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东北财经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1965年3月24日在南昌逝世。

  邵荃麟

   邵氏部分名人2 - 少占鱼-网易 - 少占鱼
 邵荃麟(1906~1971)现代文学评论家、作家。原名邵骏运,曾用名邵逸民、邵亦民,笔名荃、力夫、契若。原籍浙江慈□。出生于四川重庆,4岁返回故乡。1920年到上海,在复旦中学、复旦大学经济系就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34年任反帝反战大同盟宣传部长。同年,被捕入狱。出狱后,主要参加革命文化活动。

  邵荃麟于1936年前后开始文学写作和翻译,早期作品有《糖》、《车站前》等,作品内容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文学论文《对于运用文学上统一战线的认识》,根据当时斗争形势要求,提出反对包办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机会主义的主张,要求文学工作者“把握现实的全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他参与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文化领导小组工作,任中共东南文委书记。主编《东南战线》,并为《现代文艺》、《现代青年》、《改进》、《抗战戏剧》等刊物撰写文章,创作了四幕话剧《麒麟寨》等作品,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转移到桂林工作,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组组长,主编《文化杂志》,创办《青年文艺》,积极扶持文艺新作,对青年作者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创作集有:短篇小说集《英雄》(1942)、《宿店》(1946);独幕剧集《喜酒》(1942)等,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1944年到重庆,任中国共产党重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主编《文艺杂志》。

  抗战胜利后,先到武汉开展收复区文艺界统一战线工作,随后经上海去香港,担任中国共产党香港工作委员会文委委员、南方局文委书记等职务。主编《大众文艺丛刊》,并为《群众》(香港版)、《正报》、《华商报》等报刊撰写政论及文艺论文,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介绍解放区的文艺成就。由他执笔的《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论主观问题》,对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文艺运动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时期,还译有《游击队员范思加》(1941)、《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943)、《意外的惊愕》(1943)、《阴影与曙光》(1946)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文教委员会党委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等职务。1953年,任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 党组书记。同时被选为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主编《人民文学》。这时所写的《党与文艺》、《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文学十年历程》等文章,阐述并探讨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一些时代局限性造成的理论偏颇。

  邵荃麟曾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7月,他在大连主持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强调“现实主义深化”,提倡人物形象多样化,除正反两类人物形象外,还应该写中间状态的人物。这对于克服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浮浅单调现象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却因此受到公开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于1971年6月10日含冤病死狱中。

  1979年9月21日,为邵荃麟举行了追悼会,宣布恢复名誉,平反昭雪。1981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邵荃麟评论选集》。

  邵燕翔

  邵燕翔,诗人。浙江萧山人。北平中法大学肄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法》、《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那时叫北平)一个职员家庭。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从那时起,他在参与反对国民党政府 的学生运动的同时,写了不少杂文、诗歌和散文式的小说。1949年初,北京解放,他终止了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业,到北京电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性色彩的诗,为他赢得了读者的最初的声誉。但是不久,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其间,在1962年春 有些解冻的迹象,他得以写了一个剧本,发表了几首诗和一篇小说;这年秋天,那篇写亲子之情而不涉及阶级斗争的小说又遭到公开抨击。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从1980年到1986年,出版了《献给历史的情歌》、《在远方》、《如花怒放》、《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八种诗集和诗选,还有诗评集《赠给十八岁的诗人》、《晨昏随笔》,杂文集《蜜和刺》、《忧乐百篇》。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邵华泽

  邵华泽:男,汉族,1933年6月生,浙江淳安人,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研究生学历,高级编辑,中将军衔。1951年1月至1953年8月为上海军医大学学员、文书。1953年8月至1954年8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学员。1954年8月至1958年9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助教。1958年9月至1960年9月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60年9月至1964年4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教员。1964年4月至1975年12月任《解放军报》社编辑。1975年12月至1979年7月任《解放军报》社时事政策宣传处副处长。1979年7月至1981年10月任《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处副处长。1981年10月至1985年2月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1985年2月至1989年6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至1991年1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1年1月至1992年11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2年11月至1993年9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3年9月至1996年10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至2000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9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大众传播学博士生导师。2000年6月起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2001年3月、2003年3月分别增选、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2002年5月8日任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1996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上当选协会主席,2001年中国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上再次当选协会主席。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是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生活与哲学》、《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新闻评论概要》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邵逸夫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 ),原名邵仁楞,籍贯浙江宁波镇海,出生于上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邵氏部分名人2 - 少占鱼-网易 - 少占鱼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

  慈善大家邵逸夫

  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将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六老板”。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邵华

   邵氏部分名人2 - 少占鱼-网易 - 少占鱼
邵 华:(1938~2008),女,原名张少华,毛泽东之子媳,毛岸青之妻,刘思齐同母异父妹妹,湖南常德石门人,出生在延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少将。

  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10月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付军职),第七、八、九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军事百科学会副秘书长、广州松田职业学院院长、中国花卉协会名誉副会长、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巾帼英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次子毛岸青的夫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正军职),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因病医治无效,于二○○八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时二十八分在北京逝世。

  邵华担任全国第七、八、九界政协委员以来,她每年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深入部队、工厂、农村、学校,到人民群众中公调查访问,了解群众疾苦,倾听人民心声。为政协写出了数十个提案。她脚踏实地工作作风和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2008年6月24日傍晚,邵华女士因乳腺癌扩散,在北京301医院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2008年7月2日上午9时,毛泽东儿媳、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邵伟华

  邵伟华,1936年12月生,湖北鄂州市人。是宋朝著名的哲学家、预测学家邵康节的第29代子孙。从事过工、农、商、兵、当过干部,后落根于易学、相学、四柱、建筑风水、破译人类基因密码等学科的研究。1984年冬,因准确预测原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必死于次年农历正月,以及后来又准确预测西方某国总统、东南亚某总理的竞选成功,用八卦否定美国地震科学家断言日本有八级大地震的结论,遂被国内外政界高层人物和易学界的重视。1987年起,分别出席了国际和全国的《周易》学术研讨会,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有的论文获得奖杯和国际一等奖。

  邵伟华先生是享誉国际著名的预测学家,其名著《周易与预测学》、《周易预测例题解》、《四柱预测学》、《周易预测学讲义》从1990年起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成为国内外"《周易》热"的热点。21世纪初又出新作《流年运程》(又名《请注意你在XX年基因的动向》)革新了过去生肖流年吉凶千篇一律的不科学说法。他为了把《周易》应用于现代科学,为人类造福,不仅学术成就显著,而且于1993年在湖北省创建了"鄂州市邵伟华易学研究服务中心"。1996年创刊了我国第一个《周易与应用》的学术杂志,1996年12月召开了我国和世界易学史上第一次"中国首届《周易》应用学术研讨会。"他为把易学应用走出国门,1996年在泰国创建了曼谷邵伟华信息预测总公司。由于应用研究成果显著,不仅国内外常有报刊杂志争相报道,而且海内外出版他的自传就有四种版本。为支援教育事业,1995年邵伟华向希望工程捐资30万人民币兴建了"邵伟华小学",后又资助15个困难孩子读书,并出资1万元作为先进老师教学年终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支援佛教事业,2002年5月27日他向家乡捐献40万元人民币兴建寺庙;为支援家乡建设,2005年他在家乡捐献6万元人民币修路。

  邵鸿

  邵 鸿 男,1957年11月生,辽宁盖州人,汉族。

  2002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教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历史学会理事。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中山大学经济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历任江西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1987年至1991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1年至2005年历任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研究生处处长,副校长,副校长兼中德联合研究院院长。2004年至2005年兼任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2005年至今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副主席,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主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第八届政协常委,第九届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邵鸿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社会史、军事史和江西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接替谷霁光先生主持完成国家教委重点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兵制史》的研究和编写,参与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书籍的编写工作,出版专著3种,与他人合著专著多篇,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曾获江西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二等奖,江西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编辑本段]
邵之我见  

  刀为权力.不应该是武力这样太通俗.正所谓刀为百兵之王 刀为百兵之帅 是能力与权力的表现 

  口为文力.口才 

  耳为视听全世界的交流工具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