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来源:互联网 发布:新站排名优化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3/28 20:57

转载按:鉴于没有时间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特别是某人提到比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还浅,让我有点失望),就先列个纲要吧。突然想起找曼昆是因为费戈在《马克思的一半是凯恩斯》里提到了曼昆,想看看他是怎么论证"货币促进经济"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由于经济行为反映的是组成经济的个体的行为,因此首先来看有关个体决策的四个原理。

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正如俗语所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做决策需要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仔细权衡(一物换一物,等价交换)。后面曼昆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学生分配学习时间和父母处理家庭收入,而最重要的是社会所面临的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取舍。

--效率(Efficiency):所谓效率,就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尽可能得到最多(the property of society getting the most it can from its scare resources

--公平(Equity):所谓公平,就是在社会成员间公正地分配经济利益(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the economy prosperity fair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

有关效率和公平,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即效率就是如何做饼(尽可能将饼做大),公平就是如何分饼(尽可能公平的分配),这两者常常会发生冲突,对任何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如何权衡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经常面对的情况就是当政府试图将饼分配得更平均时,饼却变得更小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个原理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要或应该做什么样的决策,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我们只需要了解,生活中的权衡是很重要的,如果人们知道这一观点将可能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原理二:某一事物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这个原理主要是介绍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这一重要概念。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获得某物必须放弃的任何东西(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由于面临权衡,当人们制定决策时,经常要比较一系列行动的成本和收益。显然,一般情况下,如果做某事获得的收益高于付出的成本,人们会倾向于采取行动,但也要注意,有些行动的成本并不像其最初表现出来的那样显而易见,比如贩毒,虽然可以获得高昂的利润,但付出的成本-可能是生命-其实更高,只是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铤而走险。

3
.原理三:理性人会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经济学另一个重要概念:边际变化(包括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生活中的决策很少是非黑即白,通常会包含一个灰色地带。经济学中使用术语边际变化(Marginal Changes来描述对一个现有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
边际变化(Marginal Changes):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small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 plan of action
很多情形下,考虑边际量有助于人们制定最佳决策。这里必须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航空公司决定应该收取等退票的乘客(standby passenger)多少钱。假定一架有两百个座位的飞机飞行全国需要十万美元的成本,那么平均下来每个座位的成本就是500美金。人们很自然会被诱导认为航空公司绝不会卖低于500美元的票。但实际上,航空公司通过考虑边际量能提高其利润。想象一下,一架有十个空座位的飞机准备起飞,而一个在门口等退票的旅客愿意支付300美元得到一个位置,此时,航空公司当然会卖票给他。如果飞机有空座位,则增加一个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尽管运送一个乘客的平均成本是500美金,但边际成本仅仅是那个增加的乘客所消费的一包花生和一听汽水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愿意付出超过边际成本的钱,卖票给他就可以获利。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个人还是公司,考虑边际量都能够使他们做出更好的决定。如果并且仅仅如果行动的边际效益超过边际成本时,理性的决策人就会采取行动。

边际问题并不太容易理解,后面我还会做更详细的解释,毕竟这是经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部分。

4.原理四:人们会响应激励(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简单的说,就是当外界环境变化时,人们在重新比较成本和收益之后,会相应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些促使人们改变行为的因素就是激励。这个原理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举个例子,比如苹果的价格上涨,那么人们就会转而去买更多的梨,相应的,苹果种植园的老板在此时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以便能更大量的采摘。相对这些小的激励,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在制定政策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更加严谨的评估,因为一项政府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要广泛深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很可能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书中举了一个美国制定汽车安全带法规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我想找个中国的例子,暂时还没找到。

*********

小结:前四个原理所涉及的权衡、成本、边际量和激励,正是人们在做决策时所必须考虑的。他需要知道,两个或多个目标间不能全部完美的完成,必须在这些目标间做出取舍以达到某种平衡;在完成一个目标时,他必须比较行动的成本和收益,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意义去做;有时,考虑行动的边际量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时所比较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而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他也需要根据这种变化重新评估成本和收益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上一小节谈完了决策的问题后,本小节着重描述交易的概念。

----------------------------

人们如何交易?(How people interact

当我们上一节谈论决策时,主要是站在个体的角度去讨论,而实际上,我们的决策不只会影响我们自己,还会影响其他人,这就涉及到了本小节所要讨论的交易问题,下面的三个原理与此有关。

原理5:贸易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Trade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这个原理也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讲分工合作对大家都有利,因为人们会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业,通过贸易,使大家能够互相交换成果,从他人处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必亲自去生产,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各自的成本,这远比各自为战,孤立的生产要好得多。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国家之间,因此不要总认为人和人或国与国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实际上,合作的关系更加重要,这种合作能够使大家共同受益。

原理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式(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nize economic activity

终于讲到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市场。不过这里并没有做更多理论上的解读,而是通过与计划经济的对比,讲解了市场在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当众多的公司和家庭在市场中交易商品和服务时,通过他们分散的决策而配置资源的经济(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在前共产国家中,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系,这种经济的特点就是统一由中央计划人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来生产,谁来消费,也就是说只有政府能够组织经济活动从而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福利。然而后来的发展证明了这种经济的失败,那些计划经济国家都已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在包括了无数的买家和卖家的自由市场中,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众多的公司和家庭做出自己的决策,这些独立的分散的决策却可以引导市场达到期待的结果。"看不见的手"所使用的指导市场活动的工具就是价格(这会在后续章节中继续介绍)--价格反映了商品对于社会的价值和制造该产品所需的社会成本,公司和家庭正是根据价格来决定买和卖,在决策的过程中他们会不知不觉地考虑行动的社会收益和成本。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如果政府试图阻止价格去自然调节社会供给和需求,也就失去了"看不见的手"协调公司和家庭的能力--计划经济正是在这点上犯了错误才导致了失败,中央计划人总是用命令来决定价格,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确定何种价格是恰当的,这完全忽视了市场的力量,等于自缚手脚。

原理7: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结果(Gover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不像一些极端的经济学流派,曼昆还是较为强调政府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看不见的手并不是总能起作用。显然,政府干预经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大多数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将饼做得更大或改变分饼的方式。

一般来讲,看不见的手能引导市场有效率的配置资源,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失去作用,这在经济学上称为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自身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rket left on its own fails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是外部性Externality)。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污染(外部成本),政府会通过环境法规限制诸如化工厂之类的污染物排放来提高经济福利;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知识的创造(外部收益),科学家可以研究出人们能够使用的有价值的物品,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对科学家进行资助。

--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the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

外部性有些难理解,然而我们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那些情况都是看不见的手所触及不到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没有直接进入市场参与交换,但显然它们都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此时需要政府加入进行引导。

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即个人(或怡小群人)不适当影响价格的能力。这个概念如果换一个说法就较为容易理解了,其实说的就是垄断Monopoly)。当出现垄断时,政府需要适当调节市场价格来改善经济效率。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the ability of a single economic actor ( or a small group of actor ) to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arket prices

必须承认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它甚至不能确保经济财富被公正的分配。市场经济奖励那些能够生产其他人愿意为之付费的物品的人,比如由于人们比之象棋更喜欢观看篮球比赛,所以最好的篮球运动员就比最好的象棋手收入更高。但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如食物,衣物,福利等),因此政府的众多公共政策(比如所得税,福利体系)正是为了更加公平的分配经济福利。然而我们也必须要知道,政府能改善市场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它总是会如此,比如有时候政策的设定只是为了政治上的原因。我们学习经济学将有助于了解那些政府政策是出于提高效率或公平,那些不是,这就好像胡适先生所说学习哲学会帮助我们"不受人惑"一样

经济作为整体如何运行(How the economy as a whole works

前面两小节说了组成经济的两个部分:全部的个体决策和个体之间的交易,现在可以谈谈经济整体的运行了。

原理8:国家的生活标准取决于其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 and services.

曼昆认为一个国家的生活标准(国民平均收入)主要在于该国生产力(Productivity)的高低:工人每单位时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多,生活水准就会提高,反之亦然;相对而言,其他因素,比如工会的力量或是最低工资法,都是次要的。

--生产力(Productivity):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the amount of goods and se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

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很多政策的实施将会影响到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那么按照前面的逻辑,这将影响生活水平的起伏,以美国为例,比如对于政府预算赤字的争论,其实就是集中在赤字会降低生产力,这是因为政府为了供给赤字,通常会向金融市场借贷(如同学生贷款来读书或是公司贷款建工厂),那么对于其他的借贷者,他们能够借到的资金就会减少,从而导致投资的减少,这将在未来影响生产力的增长。

曼昆此处并没有详细讲解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这种因果关系是如何得来的,只是给了一个结论并作了简单的事例说明,也许后面的章节中会有更加系统的阐述吧。另外,有一点曼昆在这里回避了,那就是国与国之间发展起点的不同,这也导致了后来不同的生活水平,而绝不是仅仅由生产力水平造成的,西方各国当初可是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完成了相当一部分资本积累,虽然这不是唯一原因,但也是很重要的,在自己发展起来后,为了维持其强势地位,开始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后来者只能被迫接受这种规则,显然这对后发国家是颇不公平的,当然后发国家可以想办法去改变规则,但这条路相当艰难。

原理9:当政府印了太多钞票,价格就会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货膨胀。不过在此处,曼昆并没有太深入讲解这个概念,只是认为通胀的原因在于国家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这似乎是个经验结论),由于高通胀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因此各国政府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保持较低的通胀(宏观调控),例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利率的调整。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中价格总体水平的上升(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s in the economy

原理10:社会面临在通胀和失业间的短期权衡取舍(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ation and unemployment.

一个难题。虽然似乎通胀很容易解释,但对任何政府来说控制通胀都是一个难题,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减小通胀会暂时导致失业率的上升菲利普曲线描述了通胀和失业间的这种取舍关系(尽管在经济学家中还有争议,但今天大部分人都承认了菲利普曲线描述的这种关系)。

--菲利普曲线(Philips Curve):显示了通胀和失业间短期取舍关系的曲线(a curve that shows the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我们来看一看何以会存在这种取舍关系,普遍的解释是部分价格调整缓慢造成的。逻辑如下:政府减少货币数量,长期来看,物价整体水平会下降,但并非所有的物价能立刻调整,这个调整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也就是说价格在短期内具有粘性。由于价格粘性(Sticky的存在,政府的不同政策短期效果不同于长期效果。当政府减少货币数量,也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支出数量更少,而同时价格还很高,那么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将下降。由于销售下降,转而,公司会解雇工人。因此,货币数量的减少将会暂时造成失业率的上升直至价格调整到适应变化。

虽然通胀和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只是暂时的,但它可能持续数年时间,对政府来说,这会产生大麻烦(失业率上升无疑将导致社会问题),因此政府会使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通胀,如改变政府支出数量,征税数量,印刷货币数量。其目的都是在短期内影响经济中存在的通胀和失业的联合。

Technorati : Mankiw, 曼昆, 经济学原理, 费戈, 马克思的一半是凯恩斯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