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的老家

来源:互联网 发布:西班牙语翻译软件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3/28 18:55

今个是周五,事情也不多。吃完饭,跟某美女优哉游哉的往公司走。

   话题,不知怎么的就转到张三丰和道教创始者的关系上去了。

菜菜很坚定的认为道教创始者不是张三丰,而是菜菜家乡的张某人(一时没想起名字),此人就在菜菜初中旁边的鹤鸣山上成仙的。但某美女说就知道张三丰一人,于是争论了半天,也没得出个结果。

要知道,菜菜有个爱搜索的毛病,于是乎,搜了下,张三丰跟道教起源还有鹤鸣山的关系。于是乎,真相大白。原来道教的创始者是东汉人,叫张道陵,俗称张天师,是张三丰他祖宗。

网上资料是这样的:

东汉汉安元年(142)、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于是道教逐渐形成。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道教又名天师道。明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居鹤鸣山。

 

至于菜菜同志小时侯一直爱去晃悠的鹤鸣山,居然也有详细的说明(附在文后)。在一看网上道观的照片,一阵亲切啊,初中没少带小孩子去捣乱。那道观里的道士可没少受过我们作弄。

F:/49b6c57802000ic7_0.jpg

 

一时性起,不由得把菜菜家地名给输了进去,结果还真有介绍——“悦来古镇”:

大邑丘陵重镇----悦来古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幅员面积26平方公里。悦来镇地处大邑县中部丘陵中心,距县城仅8公里。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境内平坝、丘陵、高山皆有。

悦来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是大邑县城通往国家级风景区----西岭雪山、高山滑雪场、花水湾温泉度假区、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佛教早期传播地----雾中山的咽喉要道。

  顺着冷公馆外窄窄的田间小道往里走,穿过户户相连的小巷,就来到了悦来正街。悦来古镇不大,只有四条街。而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悦来正街和河坝街上,基本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川西小镇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元素融合的民居比比皆是,这是悦来古镇不同于其他古镇的特殊之处。

  小镇的风景十分古朴。在悦来正街下段,你会看到一排古老而又低矮的围墙,据当地人讲:这就是有名的川王宫旧址。另外在这条街的309号值得一看,革命烈士车耀先曾经在这里住过,他可是成都老字号餐厅努力餐的创始人。河坝街的中段有座很小的庙宇,当地人称为张大夫子庙。传说是纪念重修了这条街道和房屋的当地善人。河坝街的尽头是座建于1920年的鹤林桥铁锁桥,上面铺满木板,走在上面依然是颤颤悠悠的感觉。坐在桥头的小茶铺里,喝着三角钱一碗的花茶,看当地人悠闲地打着长长的川牌,时间仿佛就此停滞,入眼的热闹和喧嚣只幻作风动而心止。

  注意,那个河坝街就是菜菜家那条街了,(按现在的标准应该算不上街吧,街两边两户人家大门也就隔2多宽的街),那个铁锁桥就在菜菜家厕所边了,(菜菜家老屋以前修了个公共厕所,方便大众,也给附近种地的提供了不少肥料)。

记得小时候可爱在铁锁桥上玩了,带着一帮小朋友,一看到有人上桥,就一起用力晃桥,(整个动作是,尽量站在桥的中心位置,双腿分开,先是一起往左使劲,再接着所有人往右),整个桥就会像荡秋千一样晃悠起来,还发出“吱呀吱呀”的不堪重负的声音,厉害的时候似乎桥面都要翻转了,胆小的总是会吓的站在桥中心,一动不动,或者紧抓着桥链,厉害点的便会大骂:你们这些小兔崽子&%#%&@,若是陌生人,大家便不理她,嘻嘻哈哈的笑着,自顾晃桥,这时,若有那家的大人看到,远远的吼上几句,大家便一哄而散,免得耳朵/屁股受罪,待到大人走后,又故计重施。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乐此不疲的晃桥吓人。

  说起晃桥,大部分时候我们也只是在敢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做这个游戏。万一遇上狂风暴雨,那是万万不敢的。夏日里在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的时间,由于桥晃的太厉害,桥面太滑,结果不小心掉到河里的也是有的。运气好的吧,或者还能救上来,差了点的,碰上涨大水,就只能怪自己倒霉了,说不定等过几天水退了,还能在下游找到尸体,更有甚者,尸体都无法找到。

  关于死人,倒是不知道其他地方如何,但我们那里,每年淹死的不在少数。大概因为旁边就是河吧,所以大部分的小孩都会游泳。(菜菜除外,菜菜有次偷着下河,差点翘掉,从此与游泳俩字绝缘)。或许是善泳者溺于水吧,虽然每年放假学校都会强调,不准去游泳,逮着了怎么怎么的,尽管如此,每到开学,报名的小孩总是会少上那么几个,而大多数都是水性不错的,在众位家长嗟叹一阵,为失去孩子的父母们惋惜以后,便会揪着自个家调皮蛋的耳朵,耳提面命的不准下河。虽然菜菜自认为小时候还算个非常听话的小孩,但是也没少往河里跑了,不过自打出过事故以后,菜菜也就在河里趟趟水,捉捉小鱼小虾之类的,游泳是不敢的了。

       除了用来晃悠以外,那桥最大的用处就是春秋——放风筝,夏季——乘凉,春节则是放炮。(正常的桥的作用当然也具备的)。

……写到半截,突然怀念起以前每天吃完晚饭,就跟着老爸老妈散步,走过“吱呀吱呀”的铁锁桥,沿着河对面的田地,庄稼,草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青蛙叫,鸟叫,蛐蛐叫,跳来跳去的蚂蚱,再从下游另外一个铁锁桥上走回街上,溜达回家的情景,现在,是再也没有机会了吧,不要说菜菜已经搬家了,下游的铁锁桥也早成了水泥桥,菜菜家门口的铁锁桥也不知如何了……

哎,难道菜菜老了?开始怀念从前了……

 

 网上找到的,菜菜家门口的桥,这个是从菜菜家的方向往河对岸拍的。(看样子是枯水季节拍的)

 

·                     (一)鹤鸣山名之由来
   
鹤鸣山在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十五公里。由红岩山分三支南下,均于此落足成峰。中支于此为天柱峰,东支于此为妙高峰,西支于此为留仙峰。相传为洞天福地之一,唐代唐求、五代杜光庭、宋代文与可、陆游、明代杨升奄及清代诸名流均有题咏于鹤鸣山。

 

 

  

    鹤鸣山之名,最早见于魏志,三国志称鹤鸣山为鹄鸣山,鹤与鹄通用。因何得名,其意有三:

    一、是山形似鹤:鹤鸣山山高秀爽,鹤之形状全俱。红岩大山为鹤尾所展之屏,而下的冠子山,阴岩碍日,林气障天,为鹤之尾,稍下名大坪山,山顶平坦,为鹤之背。整个山为鹤之躯体,山上有洞穴若干,深不可测。大邑县志载: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每逢一节,则气开一洞,余皆闭塞。广舆记云: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岩洞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就是指的这些洞穴。大坪山的最高处,俗名老观顶,下分头坪、二坪、三坪,面积广阔,山麓有一狭长小平坝,为鹤之颈。平坝前石峰突出,为鹤之顶。太清宫居顶之上,奉老子,即昔日之上清宫,亦名鹤鸣观。两侧悬岩绝壁,东西两涧流经岩下,其形如城,古名天城。太清宫沿阶而下为文昌宫,再下为三官庙,是鹤之嘴。三官庙前的东西涧合流处,有赤石丈余卷起江心,谓之鹤含丹书。天柱峰之左有妙高峰,右有留仙峰,左右二峰,恰似鹤之双肩。由二峰左右展开,逶迤各十余里,石骨嶙增,筋肋轩翕,成为鹤之双翼。每当雨霁晴开,仰望鹤鸣山,真如白鹤一支,舒颈俯领涧泉,两翼张开坠地,一尾高矗摩天,葱葱佳气扑人,眉宇询为之开,灵山多秀气,名不虚传。

    二、是有一天然石鹤:大邑县志记有这样的神话传说:岩洞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昔马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民国时期,乡人于文昌宫庙后,无意挖出一石块,状甚似鹤鸟,嘴、头、翼、尾、脚、颈俱全,唯双脚并在一起未分开。乡绅付绍渊见之大喜,审视之,俨如人工刻成,因此不曾加工,将原物保护备至,置于文昌宫花园内,以供游人观赏,名曰天然石鹤

    三、是山有双鹤:民国时期,太清宫和迎仙阁前的大树梢上,常栖麻鹤一对。不知来自何年,头、背、翼、尾纯黑如漆,映日光则现紫绿色。好静,白天静居大树梢,人声唳嚷,置入罔闻。傍晚则到浅滩觅食鱼类。民国末年,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有用枪击之者,以后即不复见。据省报古今注云:鹤千年变苍色,二千年则变黑色,所谓玄鹤也。诚如所述,因其羽翼已变黑,双鹤已非数百年之物。

 

    (二)主要宫观

    迎仙阁:迎仙客位于大坪山麓天柱峰之后,又名迎祥观,内供奉张三丰神像。张三丰名通,号元元,是汉张陵的三十四代后裔。初寓宝鸡县,后入武当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献王召见,三丰与语不合,遂辞,入鹤鸣山。他慕其祖先道陵得道之所居,在鹤鸣山曾三往三返。明永乐初年,成祖遣尚书胡滢于名山遍访三丰,不见。胡至鹤鸣山,题咏《访张三丰》。永乐十五年(1417),成祖复遣江西龙虎山道士吴伯理手捧御书专程来鹤鸣山迎接,途经4月始至,不见三丰。伯理新建住所,长期等待,设坛诵经,希望会到三丰。永乐十八年(1420),伯理复于迎祥观后建一楼阁以迎三丰,匾曰迎仙,迎仙阁遂以得名。明正统元年(1436)封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封为清虚元妙真君。自1985年鹤鸣山批准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后,迎仙阁已得到修复。

    上清宫:又名老君殿,位于天柱峰顶,前后两殿,内供老君塑像,后殿为经楼,门上匾额写有鹤鸣化。北宋文学家、画家、摄大邑令文同曾游上清宫,有《题鹤鸣化上清宫》、《大邑县鹤鸣观所谓张天师鹤鸣化也,其东北绝顶有上清宫》的题咏。

     文昌宫:是鹤鸣山的主宫,宫前有东西沙门,入内为二殿,供文昌帝君神像。宫侧有一花园和放鹤亭。此宫俯临双涧,东沙门外有迎仙桥,西沙门外是送仙桥。一进宫门,碑石林立,题记、楹联甚多。

 

    (三)古迹

    鹤鸣双涧透龙泉:在天柱峰下,一云东西双涧,有大穴相通。东涧水涨,西涧可见浊水;西涧水涨,东涧可见浊水,号曰龙池。又云:龙泉地区的龙泉寺殿后,有一对井品列,一井通东涧,一井通西涧,如一涧水涨,相通之井水即现浑浊,故有鹤鸣双涧透龙泉之说。是大邑八大景之一。

    篆字沱:现名篆字堰。在鹤鸣山下撑腰岩,宋陈搏题留篆字刻于石上曰龟鹤齐寿四字,今堕入水中。陈搏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周世宗赐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笺先生,隐华山,善睡。

大柏树:在迎仙阁庙后,相传为宋时所植。树高三十米,胸围473公分,终年青葱翠绿,全不显苍老,为县内所罕见。

    访仙岩:在鹤鸣山后左侧二里许,据神话传说,道士吴伯理追随张三丰至此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