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odlight路由机制分析

来源:互联网 发布:人事管理数据流程图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0 21:14

路由部分是floodlight最核心的机制,这两天仔细读了一下floodlight这部分的代码,总算有了大体上的了解,与各位分享。

本文中的floodlight(FL)与控制器/网络控制器(NC, nework controller ) 等术语等同,交换机(SW)默认为openflow-enabled switch,不再赘述。

首先谈一下SDN控制器的路由原理:当交换机收到一个不能被当前流表各条流匹配的数据包时,会把这个数据包以openflow的格式(PACKET_IN)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经过路由决策后,同样以openflow的格式(PACKET_OUT)的方式将该数据包的下一跳信息回给该交换机。

如果学过最短路径计算的同学一定知道,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计算首先要知道任意两点之间是否相连,如果两者间有link相连还需知道其长度。所以总体而言,FL路由包括两部分:拓扑更新和路由计算,前者是定时事先完成的,形成一个全局的拓扑结构,后者是收到数据包后运行时完成的,根据拓扑生成路由策略。

首先看拓扑更新。SDN环境中拓扑是集中控制的,故FL需要了解全局的拓扑环境,所以FL在链路更新时自动更新拓扑。

1 链路更新

当交换机加入SDN环境后,控制器通过LLDP协议定时地获得该交换机与其他设备连接的link信息,然后添加或更新这些link(LinkDiscoveryManager.addOrUpdateLink()),最后将这些link更新的事件添加到updates队列中(LinkDiscoveryManager.handleLldp())。

2 拓扑更新

计算路由的关键在于路径更新和路由计算,该过程为:
2.1 启动 首先拓扑管理启动(TopologyManager.startUp())时新起一个线程UpdateTopologyWorker,间隔500ms重复运行 。
2.2 更新拓扑 如果之前在第一步中有一些链路、交换机等更新,那么LDUpdates队列中会有元素,那么依次取出这些链路更新的元素(TopologyManager.updateTopology()/TopologyManager.applyUpdates()),判断其类型(如链路更新/删除、端口增加/删除),进行响应处理。
以链路更新为例,调用TopologyManager.addOrUpdateLink()方法,判断链路类型(多跳、单跳或隧道),再把link添加到相应交换机的端口中,如果是多跳的则再删除可能的单跳link
2.3 计算拓扑路径 每次新建一个实例(TopologyManager.createNewInstance()),初始化过程中计算拓扑路径(TopologyInstance.compute()),具体地:
2.3.1 归类 将现有所有相连的link置于同一个簇中,从而形成多个簇结构(identifyOpenflowDomains())
2.3.2 建簇 遍历所有link(addLinksToOpenflowDomains()),如果link连接的是同一个簇,则将其加入该簇,所以该方法统计了所有簇内的link。FL这么做也是减少路由计算的开销,不然若干个大二层网络中共有n个节点,就需要n平方的存储开销,计算效率也会下降,如果将不相连的节点分开就减少了上述开销。
2.3.3 遍历所有簇 对于每个簇内sw,形成一个BroadcastTree结构(包括两个属性:cost记录到其他簇内sw的路径长度,links记录其他sw的link),最终将信息保存到destinationRootedTrees中(caculateShortestPathTreeInClusters ()和calculateBroadcastNodePortsInClusters()),核心思想就是使用dijkstra计算簇内任意两点的最短路径,保存到该点的cost和下一跳。
2.4 定义路径计算模式 这样,FL就获得了从一个点出发所有相连的所有路径和点。那么只要给定一个源SW节点和一个目的SW节点,那就能知道这两者间的最短路径长度和。早在2.3开始TopologyInstance在定期新建实例时,就定义了根据拓扑计算路径的方法:

  path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concurrencyLevel(4)                  .maximumSize(1000L)                    .build(                            new CacheLoader<routeid, route="">() {                                public Route load(RouteId rid) {                                    return pathCacheLoader.load(rid);                                }                            });

这里的pathcache是一个类似hash表的结构,每当被调用get时执行pathCacheLoader.load(rid),所以这里没有真正计算路由路径,只是一个注册回调。具体运行时在后面3.6中的getRoute方法中被调用:

result = pathcache.get(id);

在TopologyInstance.buildRoute方法实现该路由rid的计算:先确定目的sw,因为2.3.2中以获得源目的sw的最短路径,然后根据nexthoplinks迭代查找该路径上的所有sw,最终形成一个path。
虽然2.4中没有最终计算节点间的路径,但是2.3中使用dijkstra计算了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基本上已经完成了90%的路由计算功能,在大二层网络中这也是不小的开销。

3 路由计算

当完成拓扑计算后,FL在运行时可计算输入的数据包应走的路由。这里还需说明一下,FL的某些模块监听PACKET_IN数据包,Controller收到这个数据包后,会逐个通知这些模块,调用其receive方法:

for (IOFMessageListener listener : listeners) {                        pktinProcTime.recordStartTimeComp(listener);                        cmd = listener.receive(sw, m, bc);                        pktinProcTime.recordEndTimeComp(listener);                        if (Command.STOP.equals(cmd)) {                            break;                        }                    }

那么回到路由计算这部分来,Controller会依次调用以下模块:
3.1 LinkDiscoveryManager链路处理模块,如果数据包是LLDP处理该消息,如步骤1中在此处会有处理;如果是正常的数据包则略过,所以这里忽略
3.2 TopologyManager拓扑管理模块,查看源端口在TopologyInstance是否允许转发
3.3 DeviceManager设备模块,通过源目SW的id和port相连的device找到源设备和目的设备,如找不到则放弃,否则暂存入一个上下文结构context
3.4 Firewall防火墙模块,判断该数据包的源目的主机是否可以通信,如不在规则表中则继续
3.5 LoadBalancer负载均衡模块,如是ARP数据包则查看是否在vipIPToId中,如不在则继续。这里关系不大,忽略。
3.6 ForwardBase路由模块,首先在上下文context查找之前模块是否已有路由策略,如无则检查是否数据包是广播的,如是则Flood。否则调用doForwardFlow,我们主要看这个方法,具体的,从上下文中获取3.3中解析的源目的主机信息,如果不在同一个iland上(我的理解是这两台主机在FL的知识库中没有路径,也许中间有别的传统方法相连,也许根本不相连),则Flood;如果在同一个端口,那就是同一台主机,则放弃;否则调用routingEngine.getRoute获得路由。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也是2.4中没有完成的最终部分,这里使用了TopologyInstance的getRoute方法,使用2.4的方法计算出路由路径,然后调用将路由所对应的路径推送给交换机,如果是多跳路径,则将路由策略推送给该路径上的所有交换机(ForwardBase.pushRoute())。

最后给出一个场景吧,假定h1和h2是主机,s1、s2和s3是交换机,拓扑是h1-s1-s2-s3-h2。当h1 ping h2,首先h1发送ARP包,由于该数据包是广播的,那么最终ForwardBase会执行doFlood,所有交换机都会广播这个数据包,最后h2收到s3广播的的ARP请求后,向h1发送ARP响应。h1收到ARP响应后发送ping请求,该包在交换机以PACKET_IN的形式发送给floodlight,此时floodlight知道h1所在的交换机s3,所以调用doForwardFlow,计算出
s1到s3的路径s1->s2,s2->s3,然后将OFFlowMod命令发送给s1、s2和s3。最终数据包通过s1、s2和s3直接被发送到h2,搞定。

p.s.1 Floodlight在计算拓扑calculateShortestPathTreeInClusters时,首先会将所有的路径置为失效,然后在计算所有两点间距离,如果每次(间隔为500ms)存在一条链路变动,那么就需要重做所有计算,在大二层网络中会不会出现性能瓶颈?
p.s.2 Floodlight的计算出路由后,下发的流只包括源目的主机的mac,流的其他字段都是通配符,这么做的逻辑应该是“我只做路由和转发功能,别的不用控制”。这样会给北向的APP造成很大的麻烦,例如在做DDoS的防御时,需要检查每条流的目的端口,如果流的dst_transport_addr是*的话,显然无法检测攻击,甚至连FL自带的Firewall都力不从心。
p.s. 一般而言,交换机的端口与与其他端口相连,有两个对称的link。但TopologyManager中有一类特殊的端口broadcastDomainPorts,这类是广播端口,不是一般的端口,没有对称的link.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