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坚持攻打东吴,并非要为关羽报仇

来源:互联网 发布:ug编程钻孔步骤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19 17:38

  刘备坚持攻打东吴,并非要为关羽报仇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和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东吴,是为了给死于东吴之手的义弟关羽报仇。我却认为,刘备之所以出兵攻吴,并不单纯是为了给云长报仇,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为什么说刘备伐吴不是为关羽报仇呢?
  首先,我们看,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是公元219年冬,而刘备大举伐吴则是在时隔近两年之后,曹操病逝,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后的221年。如果说刘备珍惜桃园结义之情,誓为义弟报仇的话,为什么关羽遇害当时不发兵,却会在两年后才发兵呢?这对于誓同生死的结义兄弟来说是不合情理的。
  其次、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不足以使刘备起全国之力为弟报仇。刘备和关羽的友谊在早年间的确是非同寻常的,但在刘备入川后却发生了变化,两人关系越走越远。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三点作证:
  第一,刘备重用马超(虽然只是表面上的重用)。关羽给孔明寄信,问马超,实际上,就是不满的表示。诸葛亮深知关羽的性格和来信的用意,回信中大夸关羽,平息了这场风波。而后,刘备把黄忠提高到和关羽平级,这引起了关羽的更大的不满。对于这种后果,孔明是早有见地的,对刘备说,“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而刘备说,“吾自当解之”(见黄忠传)。可是,刘备所谓的自解之,不过是派费诗去罢了。结果,关羽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费诗好说歹说,才安抚了关羽(见费诗传)。由此二事可见,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已大不如前。
  第二,刘备令关羽手握重兵、统领荆州,但实际上并不放心。荆州除襄阳外,还有两处要地,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前者,那就是江陵和公安。刘备派糜芳守江陵,派士仁守公安,一个是妻舅、一个是老乡,而且全是庸才,其目的决非帮助关羽守荆州,显然,是为了监视关羽。二人与关羽也有不合,在关羽和曹仁作战期间,他们的后勤工作做得就很烂。
  第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也就是说,从荆州和汉中两路出兵夹攻魏国,以图中原。然而到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命令关羽起荆州之兵攻魏,而益州自始至终未发一兵一足。仅靠关羽的一个地方军团怎么能和魏国的一国之力抗衡呢?即使没有吕蒙“白衣渡江”,关羽的攻势也会强弩之末。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用兵失误,实际上,刘备又怎会不知呢?刘备之所以不发兵,也许就是认为关羽有功高盖主之嫌。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和关羽的关系已不如桃园结义时那般亲密,关羽的死,也不足以令刘备冒亡国的风险攻打东吴。
  那么,刘备冒如此大风险,不顾群臣反对,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又为了什么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刘备急欲在有生之年恢复汉室。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已经61岁。一代枭雄,戎马一生,为的就是汉室中兴,而今虽在古稀之年称帝,但毕竟是偏安蛮夷,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振兴汉室、匡扶中原。而以当时之国力,打败强大的魏国困难太大,而东吴没有了周瑜和鲁肃实力已大不如前。如果起全国之兵力全力攻打吴国,一旦取胜则可以与魏国二分天下,那时再图中原倒有几分胜算。
  第二,刘备伐吴,也是被局势所逼。失去荆州,蜀汉仅占益州,虽然成都平原也是“天府之国”,但和中原广大地区相比,其经济实力是无法相比的。而荆州是用兵之必争之地,况且如上文所述,诸葛亮在《隆中对》就讲要以益州和荆州互为救援。现荆州已失,以益州之地仅可固守保国而已,攻克中原难度太大,而诸葛亮向来以“联吴抗曹”为方针,是不会与东吴开战夺取荆州的。刘备自知年事已高,他死后必不会有人再提起夺取荆州,因此,他必须在固守保国和冒险出兵之间选择其一。刘备选择出兵,也是为了给蜀汉一个打开局面的机会,只是他没有料到张飞因暴躁的脾气而被奸人所害,又因为自己轻视陆逊而陪上了全国之兵,自己只能壮志未酬,郁郁而终。
  第三,为了关羽,但不是为其报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仁义之名。刘备素来以仁义而名满天下,今其义弟遇害,若他丝毫没有表示,则大大有损于其仁义的名声,甚至会背负“不义”之名。虽然以诸葛亮为首的朝中众臣反对伐吴,但刘备如果果真不发兵攻吴,也必定会给后人留下口舌,况且三弟张飞当时就不会答应。而且,有上述两点原因,刘备自然是坚定伐吴的决心,只是以“为弟报仇”为出兵之名罢了。
  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会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但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不听劝告,断送了蜀汉的江山,若非是刘备的一时疏忽,没准历史真的会被改写也不一定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