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窗户 采光 不用纸 而是明瓦

来源:互联网 发布:php uploadify实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3/29 04:25
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旗舰”——长138.972米、宽56.34米的大号宝船是中国历史上体量最庞大的木船,根据史料记载复原后的大号宝船共有8层,包括郑和在内的近千名明朝官兵生活和工作在4到8层共3280平方米的空间里。那时没有电力照明设备,明火使用受到限制,利用自然光照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浩瀚的大洋上,郑和宝船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的呢?在宝船厂六作塘的中部,考古人员发现的8枚蚌壳为人们揭开了这些谜团。
  蚌壳“明瓦”散发珍珠光彩
  记者看到,这些大小相当的蚌壳显然经过了精心磨制,光滑而平整。每片都取其中最平整的约巴掌大一块切割成整齐的长方形。经过打磨,这些蚌片的厚度仅为0.1毫米,非常透明,但原来蚌壳表面的弧形纹路依然清晰,而另一面则发出蚌壳内壁上特有的珍珠光彩。“古代这些蚌片被称为‘明瓦’,在玻璃没有使用时,中国建筑多用此来采光。”市博的专家说。
  宝船采光方法源自传统建筑
  数千年来用以采光的玻璃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在西方,古罗马时代,玻璃制品就成为当时的重要日常用品。到文艺复兴时,玻璃的制造和使用达到全面鼎盛,平板玻璃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日常采光中。而在中国,自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掌握制造玻璃的技术后,玻璃制品始终停留在饰品的阶段,在数千年中,并没有广泛应用到日常采光中。充当采光材料的就是纯天然的“明瓦”。古代工匠们在窗户上打出细细的木格窗花,然后把磨制好的蚌片安放其间,既挡风雨,又保证屋中透亮。这些巴掌大小的蚌片说明,当时宝船厂的工匠们把这种窗户完整地移植到宝船上,宝船的窗格长宽度应在6—7厘米之间。
  宝船明瓦并非南京地产货
  在明代,南京曾是“明瓦”制造业的中心,现在仍有“明瓦廊”的地名。那么宝船厂的这些“明瓦”是否为“明瓦廊”的工匠们制造呢?查《南京文献》方才知道,“明瓦廊”的工匠们生产的金陵“明瓦”并非用蚌壳磨制,而是将羊角熬成胶液,和以色彩,稍稍凝固后压成薄片。明清两代,南京的大小街巷普遍使用的都是这种明瓦,既避风雨又很美观。南京的明瓦不但可以避风雨、采光线,而且能够做成羊角灯,在清代,南京羊角灯甚至还成了宫廷贡品。但羊角明瓦毕竟没有蚌壳明瓦来的透亮,所以对光线要求较高的郑和宝船,还是舍弃了本地特产,从沿海盛产巨型蚌壳的地方运来了这些“明瓦”。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 通讯员 祁海宁(编辑 晨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则新闻:
  最近,上海市罗店镇在维修镇志时,意外发现一幢比较完好的清道光年间民居(见上图)。房屋是砖木结构,天井上下都是木门木窗。方格窗户上方嵌着像纸张一样的材料,仔细一看,居然是磨成纸张一样的蚌壳,既挡风又不妨碍采光。(据中央电视台)
  ————————————————————————————————————
  旧时江南民居,除了马头粉墙、翘檐黛瓦、木格花窗等特点,还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小构件,那就是古朴的明瓦窗。

  明瓦出现在宋代,是一种半透明装饰材料,曾为玻璃的代用品。在我国的北方或内地,以前一般是用天然云母(一种片状矿石)来代替。而吴地的明瓦,却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产品——用蚌壳或“哈蛎壳”等贝类,打磨成豆腐干大小、四角略带圆的方形薄片。用其镶嵌于木格窗户,或覆盖于屋顶的天窗,能起到保温遮风的作用,又能透些亮光。这种明瓦,老苏州称其为“蚌壳窗”或“蛎壳窗”。儿时在外婆留在斜塘的几间祖屋里,还曾看到几扇木格子窗上,保留着残缺不全的蛎壳明瓦。隔着陈旧的木窗,里面堆放着稻草和一些不用的旧家具。天窗也是明瓦嵌的,阳光从积满尘垢的明瓦中透下,昏黄的光线里,无数灰尘在翻飞。可笑的是,少时还曾认为,这明瓦是大鱼身上的鳞片,那是上了周作人的当:他在《乌篷船》中有这样描绘:“……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

  明瓦的镶嵌,极为规则和严格。镶嵌时,先要用薄竹片编织成网格,再将明瓦嵌入其中,嵌时尤要讲究,要由下往上,一片一片地嵌入竹网,上面一片一定要压住下面一片,从外面看起来,要像鱼鳞一般往下覆,这样才不易漏雨。完工后再配到门窗外侧。最好还是木格花窗,中间都是方格子,与明瓦一般大小,一个窗格嵌钉一块明瓦,整齐而又美观。故在明代,讲究的人家都安装木格花窗。明瓦装好以后,精雕细琢的艺术花窗,照样显露在外,不耽误视觉享受。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有关于“窗”的提示:用木为粗格,中设细条三眼,眼方二寸,不可过大……俱钉明瓦,或以纸糊。

  明清时的苏州,人烟稠密房屋连片,明瓦的需求量非常之大,最多时,苏州曾有四十多家店铺经营明瓦,道光年间还在阊门外成立了明瓦公所。晚清以后,外国玻璃开始进口,慢慢取代了明瓦。至民国后期,明瓦逐步淡出人们视线。如今苏州留有明瓦的建筑,已不多见,只在一些园林古建,或某些古村落里,还能找到它的踪影。如拙政园里那座见山楼的落地长窗上层的和合窗,就还嵌着古朴的明瓦。留园内也能见到一些,如明瑟楼、曲谿楼、远翠阁等,不过那已不是园内原来的明瓦窗,而是苏州留园管理处专门到一些古村落去收集来的。

  作为一种文化,明瓦窗是历史留下的一道斑驳的剪影。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