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走上信息路

来源:互联网 发布:求职网络推广专员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3/28 17:39

中医药走上信息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从感染性的外因性疾病转变为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为主由于精神心理压力所导致的内因性疾病。在这种疾病谱的变化过程中,临床上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心身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的中医,吸引了当今世界医学界的重新认识和再评价。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的诊疗技术正以空前未有的发展速度被接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而IT技术在中医诊疗中应用得也是越来越普及,已成为推动中医诊疗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医药的信息化不能全部照搬西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模式和内容,例如第三代以前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以及医学影像系统(PACS)与日常的中医诊疗业务并无直接联系,也很难体现中医特色。而以提高诊疗质量为目的包括专家系统在内的医用人工智能系统、远程医学系统、综合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应作为中医药信息化的重点。

   医用人工智能系统 

    早在1977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就基于关幼波先生的经验,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中医肝病诊治专家系统。但限于当时计算机软、硬件条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中医专家系统的研制、开发及临床应用未能很好地继续下去。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用专家系统近十余年来在临床实际应用方面的进展也不十分顺利。因为在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并不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疾病,甚至有些连该看那一科都不太清楚。要想解决类似患者的就诊问题需要建立包括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在内的庞大的知识库支撑,而患者信息采集和病情推论又要经过无数的提问、大量的时间,遇到急诊病人时其实用性可想而知。 

    此外,患者的病历是贯穿临床诊疗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决定性作用。医用人工智能系统在电子病历没有真正投入到临床实际应用之前,难以解决复诊时对以前诊疗记录的参考和追加记录的问题。除上述原因外,应用专家系统时产生的医疗责任也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国外的医用人工智能研究开始从专家系统的开发,转变为大规模知识库的研制,其目的在于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或专业领域外的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支持。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几个可能性结果和选择,最终判断则由医师自己做出。临床上有一句话叫做“不怕不知道,就怕想不到”,一旦问题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内,在程序运转过程中决不会有“忘掉”的事情发生,目前这种被称之为“REMINDER”的知识库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是针对某一疾病并确有疗效的中医专家系统对那些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初学者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此类专家系统研制的关键在于初诊时的信息采集、记录和复诊时的记录参考和追加,也就是电子病历的支持问题。 

远程医学 

    远程医学的应用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改善医疗质量及提高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相关技术和通信环境的改善,设备及通信成本的降低,远程医学的优势及其有效性将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加快远程医学系统的普及。 

    在笔者三年多的远程医学实践工作中,充分体会到了它的魅力。分别在北京、美国、英国和香港四地的几十名医学专家可以通过电视会议系统汇聚一起,讨论循证医学(Evidence Medicine)在中医领域的应用;著名中医专家为远在日本的患者提供远程会诊时,同时有几十名医生在现场观摩、学习等等。远程医学在中医领域的应用,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在中医远程会诊过程中,具有中医诊断意义的舌诊图像的传送可以通过使用高质量的摄像机并保证稳定的光线,同时参考动态图像及静止图像的方法来解决。但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脉像诊断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而脉诊信息的传送是国内外医疗机构在联合会诊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类似心电图的脉像诊断支持系统的研制,不仅需要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专家参与,还需要医药信息技术工作者的加盟,并最终由中医临床专家予以鉴定和评价。而目前国内及台湾虽均有成功开发脉诊仪的报道,但是否可按照中医三部九候分类获取脉波波型,及可分辨多少种脉像等都不甚明了,也基本没有看到过临床的实际应用。以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国外远程手术支持系统中常用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的研究进展来看,对有关人体触觉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尚需一定的时间。 

IT在其他医学领域的应用 

对面向专业人员的诊疗支持系统和医疗机构及医师间的远程会诊系统而言,当务之急的工作笔者认为还是中医电子病历的研制开发。因为无论是医用人工智能系统、远程医学系统还是综合医院信息系统,都不能没有病历的支持。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子病历的临床应用已逐步展开,中医电子病历的研制、开发可在很多方面借鉴西医的经验,以解决具有中医特色的患者信息采集、记录等问题。 

    除上述医药信息学相关的领域外,中医药专用数据库及电子书的研发也应有所考虑。中医药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药大辞典》中收载的中药达5767味,《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方剂96592个。而对每一味中药、每一个方剂,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又分别有不同的记载和认识。如此庞大的数据量,采用信息技术处理是最佳方法。 

    数据库是各种信息产品的基础,权威性的数据库必须具有完整、全面的原始数据、便捷的检索工具和友好的人机界面。目前的软、硬件条件及信息技术对实现后两者应无问题,难度和更庞大的工作量在于中药、方剂的原始数据采集、分类、整理等桌面上的工作。这将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甚至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多方面的合作。拥有完整原始数据的中药、方剂数据库的建设,其功绩可能会远远超过《本草纲目》和《和剂局方》。 

    中医药信息化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医古籍电子版的开发,不仅可以达到对孤本、珍本文献更好保存的目的,还可实现更广范围的流传,是继承祖国医学宝贵文献的有效方法。 

    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比,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应用相对还比较落后,中医药领域则更为突出。面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对更好地继承、发展与推广我国中医药学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和途径。中医药与信息技术、古典文明与现代科学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将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又一贡献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