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田妇叹》和《江城子.别徐州》

来源:互联网 发布:滨州行知中学官网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18 08:27
1、这首诗是苏轼表现民生疾苦的著名篇章,写作地点则位于江苏湖州。诗歌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秋天的阴雨给农民们带来的灾害,后八句写虐政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其灾害比雨灾更加厉害。很明显,这首诗是为反对新法而作的。诗中“官今要钱不要米”一句更是直指变法给百姓带来的害处,他们将百姓逼上了最后的绝路,老百姓除了死,再也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吴中田妇叹》


  2、苏轼在湖州任知州的时间并不长,这首诗则是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当时苏轼因公务来到湖州,看到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惨状,写下了这首饱含血泪的诗歌。经历了杭州、密州、徐州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突然接到了朝廷将他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的诏命。徐州百姓听说苏轼要调离徐州,都恋恋不舍,有的攀挽马头,友人割断他的马镫,不肯放苏轼前行。当一些父老献酒献花,与苏轼共同回忆当年抗洪的危险场面时,大家都留下了热泪。苏轼也不禁热泪潸然,他恋恋不舍地写下了一首《江城子.别徐州》


  这首词上片写别时的万千感慨,以一句“天涯流落思无穷”,引发了作者无限的离愁别绪。苏轼自诩为漂泊之人,是对他这几年频繁在外为官,不知家乡为何处,难以与亲人团圆的境遇的总结。“既相逢,却匆匆”,是表达对人生如浮萍的感慨与无奈,杭州三年,密州两年,徐州一年半,来去匆匆,不知何时才是归程呢?“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则以佳人作比,表达自己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身世之感与留恋之情夹杂在一起,让读者多了一层感慨与叹息。下片借景抒情,离开徐州前往湖州,自然是“背归鸿,去吴中”了。一年多的时光,作者已将徐州当成是自己的故乡,所以自叹不如归鸿。回首看看徐州,只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当年黄河水泛滥的场景已经不在,但在那一场灾难中苏轼与百姓之间结下的深情,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深厚,只可惜如今灾难相逢,远去的诗人之只能拜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可是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这难以割舍的情意,怎不教人痛断肝肠呢?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别徐州》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