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 草蛉的昆虫卵 优昙花 VS 草蛉卵

来源:互联网 发布:钢琴模拟教学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3/28 19:28
草蛉
  1.草蛉(Chrysopa perla)昆虫纲,脉翅目,草蛉科。体细长,长约10毫米,绿色。复眼有金色闪光。翅阔,透明,极美丽。常飞翔于草木间,在树叶上或其它平滑的光洁表面产卵。卵黄色,有丝状长柄,称“优昙华”。幼虫纺锤状,在树叶间捕食蚜虫,故称“蚜狮”。近年来(1970s),用人工饲养大量繁殖,以防治棉铃虫、蚜虫等农业害虫,已获得成功。
  多种脉翅目(Neuroptera)昆虫的通称,特徵是有著似花边的复杂网状翅脉。最常见的草蛉是草蛉科(Chrysopidae)的绿草蛉和褐蛉科(Hemerobiidae)的褐草蛉。绿草蛉,有时又称金眼草蛉,体细长,淡绿色。触角长丝状,眼金色或铜色。前後翅形相似,有网状脉。世界性分布。飞行於草丛和灌木附近。能发出一种臭味以资保护。雌虫分泌许多长丝,卵产於每丝的顶部,以防止掠夺成性的幼虫吃尚未孵化的卵。有「蚜狮」之称的幼虫,它们有像吸管的口器和发达的足。草蛉捕捉蚜虫等软体昆虫并吸食其液体,幼虫连续取食两周後,在叶背面织一珠形的丝茧以化蛹,在成虫破蛹而出前有将近两周的蛹期。成虫长约1∼1.5公分(0.4∼0.6吋)。
 

  褐草蛉为褐蛉科昆虫,形似绿草蛉,但较小,褐色,翅上常有褐色小点,产卵时不分泌长丝。有些草蛉幼虫以背上的钩和鬃毛附著许多残屑(包括被它所食的昆虫的残体)伪装起来,以便侵袭捕食对象,又可免受天敌的侵犯。
  脉翅目的昆虫常将蛇蛉(蛇蛉目〔Raphidiodea〕)、鱼蛉和泥蛉(广翅目〔Megaloptera〕)等包含在内。
  2.长翅蟋(又称草黄蛉)的又名,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针蟋蟀,其外观很象缩小了的金蛉子。因它生长在草丛之中,故得名草蛉;又因其体色黄褐,因而又被称作草黄蛉。此虫体长为5~6毫米,属小型鸣虫,其触须也较短,仅6~7毫米。微微上翘的2条尾须明显分开,如八字形。体表带花斑,体色为深暗褐色,泛陶土色,其体形较同类鸣虫粗壮,宽短,前胸略长方形,其头部大小适中,上面有数条直纹,2条腿比较强壮有力,较能蹦跳。
 
 
 

  從事有機栽培的農友想必在產銷班或農場裡一定都有過養殖草蛉的經驗。草蛉是82年4月間自農試所應用動物系引進「基徵草蛉」種源,研究人員為免種源品質衰退亦從農場中採集野生草蛉與之雜交,亦自野外採集草蛉大量繁殖。目前台灣地區已有五十多個農會透過產銷班推廣此種草蛉生物防治,主要應用在一般蔬果上,防治葉蟎、蚜蟲、粉蝨、薊馬、介殼蟲及一些鱗翅目蛾類的卵及初齡幼蟲的成效可以說是「上港有名聲、下港最出名」。關於飼養的問題,草蛉的飼料「外米綴蛾卵」除由台糖供給外,目前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相關人員亦投入大量設備及人力生產 ,共同平價供應以利計畫推動。

  草蛉昆蟲類捕食性天敵,草蛉除捕食葉蟎外,尚可捕食蚜蟲類、粉蝨類、介殼蟲類、木蝨類及鱗翅類等之初齡幼蟲及卵,因其有(1)食性龐雜 ; (2)捕食量大 ; (3)繁殖力強 ;(4)人工大量繁殖簡易,而成為廣被應用之捕食性天敵。

  草蛉屬完全變態昆蟲,完成一世代亦須經卵、幼蟲、蛹及成蟲等階段,一年發生世代數,隨各地氣溫不同而異,但在室內常溫下,一年可發生數l0代。



l.卵: 初期呈綠色,後漸轉為淡綠,孵化前為墨色,一般產在如細絲卵柄(egg staks) 上,一卵柄一卵粒,卵期約3-4 天。

2.幼蟲:: 幼蟲又稱蚜獅,自孵化至化蛹共脫皮2次,有三齡期,每齡期除體型大小、及體色略有變化外,型態相類似,幼蟲期約9-10天。

3.蛹:幼蟲老熟後,由後腸末端直腸積絲器肛孔吐絲,結繭後化蛹,蛹期約8-10天。

4.成蟲:: 成蟲體色淡綠,翅長及後腳端,外型美觀,成蟲趨光性強,喜向陽光處集中,對光波長反應敏感。每隻雌蟲均可產卵500-800粒,成蟲壽命長達50-60天。

  草蛉目前是由蠶蜂場指導木瓜及草莓產銷班負責繁殖後,收集其卵粒釋放網室木瓜及草莓園防治葉蟎危害。

 
 
 
 
 
 
 
中华草蛉
  中文名: 中华草蛉
  拉丁学名: 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脉翅目
  科: 草蛉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棉铃虫、棉红蜘蛛、蚜虫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小麦、蔬菜、玉米、烟草、大豆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3-14毫米,后翅长11-12毫米,展翅30-31毫米。体黄绿色。胸部和腹部背面两侧淡绿色,中央有黄色纵带。头部淡黄色,颊斑和唇基斑黑色各I对.但大部分个体每侧的颊斑与唇基斑连接呈条状。下颚和下唇须暗褐色。触角比前翅短,呈灰黄色,基部两节与头部同色。翅窄长,端部较尖,翅脉黄绿色,基部两节与头部同色,前缘横脉的下端,径分脉和径横脉的基部、内阶脉和外阶脉均为黑色,翅基部的横脉也多为黑色。翅脉上有黑色短毛。足黄绿色,跗节黄褐色。
  卵;卵粒呈椭圆形,长0.70-0.05毫米,宽0.32-0.38毫米,初产时绿色,近孵化时褐色,丝柄白色,长3-4毫米。单粒散产于植物上,多在叶背。
  幼虫:幼虫呈纺锤形,随着龄期的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
  一龄:体长1.50-1.80毫米。初孵时胸部浅红色,腹部前4节红褐色,后6节黄色,以后变成红棕色。头部有两个“v”形黑纹。前胸背板有“w”形黑纹。前胸侧瘤上刚毛2根,中、后胸侧瘤上刚毛3根,腹部1一8节侧痼上刚毛2根。
  二龄:体长4.50-4.90毫米。体灰绿色,背线细,两侧有褐色带。头部有倒“八”形纹。前胸背板上有“H”形黑色斑纹。
  三龄:体长7.20-8.50毫米。体黄绿色,背面和气门上线红褐色。头部有褐色倒“八”形纹,头两侧过单眼到上下颚有褐色纹通过,各侧瘤上刚毛均多根。
  茧:白色,长3-4毫米,宽2.50-3.20毫米,茧表面光滑无杂物。
  生物学特性:
  (1)历期:中华草蛉各虫态历期的长短,受温度的影响极大,在15-32℃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历期逐渐缩短。
  表:中华草蛉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
  (2)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卵期10.80℃,一龄幼虫11.80℃,二龄幼虫10.03℃,三龄幼虫11.08℃,蛹期10.3℃;有效积温是:卵期60.7日度,一龄幼虫46.3日度,二龄幼虫38.4日度,三龄幼虫45.5日度,蛹期148.2日度(赵敬钊,1981)。
  (3)年生活史:中华草蛉在我国以成虫越冬。其越冬场所和栖息植物较为广泛,在湖北省有女贞、竹林、油菜、小麦、苕籽、茶树、蚕豆、豌豆等。在北京地区主要在背风向阳的山坡上的杂草和枯叶内越冬。10月下旬即可看到越冬成虫。越冬时,体色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再变为褐色,最后变为土黄色。体色由绿变黄为越冬的标志。成虫一般在植物的叶背、根隙或杂草丛内越冬。此时,只要气温上升到19℃以上,并有阳光,成虫就可活动,但不能产卵。翌春活动较早,成虫寿命较长,自交配后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有连续产卵的习性,因而造成世代重叠。根据山西省阳城县农业局观察,中华草蛉在该县一年发生5代(1976年);陕西省关中地区(西北农学院植保系1977年)和河南省民权县(民权县农业局,1977年)一年发生5-6代;在山东省泰安地区一年发生4代(牟吉元等,1980);在湖北省武汉市一年发生6代(赵敬钊,1981)。
  (4)繁殖:刚羽化的成虫必须经过补充营养才能达到性成熟而交配。越冬代成虫,一般越冬前不交配,翌年春天再进行交配。中华草蛉成虫交配多在晚上17-23时,以20-21时交配为多。每次历时3-5分钟,一次交配终生可产受精卵。未交配的雌虫亦可产少量的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始终保持绿色,不能孵化。中华草蛉雌虫的产卵前期在25-30℃条件下为3-8天,一般5天左右。雌虫自开始产卵后,除个别情况外,每天均可连续产卵。日产卵量在20-30粒之间。因此,一生的总产卵量与寿命的长短有关。一头雌虫的最高产卵量可达1,400粒以上,平均在700-800粒左右。在营养不良或产卵末期可产无柄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不能孵化,无柄卵可以孵化。产卵时间多集中在晚上19-23时,其它时间亦可产少量卵。卵为单粒散产,即产一粒卵后,要换位置再产下一粒卵。中华草蛉雌虫对产卵场所有一定选择性,一般把卵产在蚜虫比较多的地方,这可保证幼虫孵化后就能够得到充足的食料,对种群的延续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华草蛉雌虫产卵量的多少与食物、寿命和光照都有一定的关系。根据西北农学院植保系试验(1977),在24小时光照下,10天内的产卵量,比14小时光照下的产卵量多18.90%,比全黑暗条件下多33.10%,因此,在人工饲养时,可以采取延长光照的办法来提高其产卵量。
  (5)捕食:中华草蛉成虫可食花粉、花蜜,及捕食叶螨和鳞翅目昆虫的卵,一般情况下不捕食蚜虫。因此,中华草蛉成虫对蚜虫控制作用不大,对叶螨和鳞翅目害虫的卵有一定的作用。
  中华草蛉的幼虫活动能力很强。据统计,三龄幼虫在28℃条件下,一小时可爬行60米以上。捕食范围也很广。
  中华草蛉幼虫对各种害虫的捕食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加大,因此,在人工饲养时要根据不同龄期而投入不同量的食物。
  地理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江西、安徽、上海、广东、云南
 
 
 
 
 
 
优昙花

产地分布
产云南、贵州和四川。



形态特征
树皮灰绿色,粗糙,开裂。小枝有密毛,具点状皮孔。叶革质,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圆钝,基部圆形,表面暗绿色,背面被白粉和疏毛。花单生于枝顶,乳白色,花瓣肥厚,有芳香。聚合果卵状圆柱形,蓇葖木质。花期5-6月,果期10月。



生长习性
喜夏日凉爽、冬天温暖的气候。适生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壤土。根系发达,萌蘖力强。



园林用途
优昙花叶色浓绿,花大芳香,是适合于亚热带栽培的珍贵观赏树种。云南昆明常植于庙宇进口处,颇为壮观。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可在公园草坪孤植或在建筑物周围列植。树皮可入药。



繁殖培育
用播种或压条繁殖


长在枯枝上的奇异的“花”。记者 高宇 摄

  枯枝上长出49朵“奇花”,有网友认为这些“花”很像传说中3000年开一次的“优昙婆罗花”,不过专家认为——这些长得像豆芽的“花”是草蛉虫的卵

  近日,网友“44号当铺”向本报新闻热线反映,在金城路路边一棵枯枝上有一簇奇特的“小花”,很像传说中3000年才开一次的“优昙婆罗花”。

“奇花”很像传说中的“优昙婆罗花”

  下午3点,记者在网友“44号当铺”的带领下来到了金城路大润发超市附近,在一块绿化带中的一棵灌木枝条上,找到一簇长得像豆芽的“小白花”,“花茎”是浅色的,约1厘米长,比头发丝还要细。“花朵”的“花冠”像一颗小米粒似的,挂在细茎上。整株“花”就像是豆芽的缩小版。数了一下,共有49朵。

  “我上网查了查,觉得这个东西长得很像传说中的神奇之物‘优昙婆罗花’,据说要3000年才开一次,是祥瑞之物。有的人却说这是很普通的虫卵,到底是花还是虫卵,我也不晓得。”网友“44号当铺”说。

  记者拿着拍到的照片和网上流传的“优昙婆罗花”的图片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形态、颜色等确实相似。据传,“优昙婆罗花”曾在山东烟台、辽宁沈阳、山西五台山等地被人发现过,它们能在钢铁上生长,还在玻璃以及其他植物的茎叶和花朵上生长。

“奇花”其实是草蛉虫的卵

  枯枝上长出的“奇花”到底是什么?记者把拍到的照片发给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看,专家说,从提供的图片上看,这些看似像花的东西并不是花,而是一种名叫草蛉虫的昆虫所产的卵。

  草蛉又名草蜻蛉,幼虫叫蚜狮。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捕食能力都很强,是一种益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和多种昆虫卵,也捕食蛾类幼虫。草蛉产卵时,会先分泌一点粘胶,随腹部上翘拉成1条细丝,卵就产在细丝顶上,这样可以防止先孵出来的幼虫将未孵化的卵吃掉,而这些有柄的卵看起来就像茎上开着花。

  据专家分析,可能是草蛉虫将卵产在了枯枝上,但由于最近的天气、附近的环境及虫卵自身的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虫卵还没有孵化成幼虫,就像一簇小花长在了枯枝上。

确实象,但不是一种东西。。。。。。。。。。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