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中的城市

来源:互联网 发布:sqlserver查询所有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6 00:36
从地铁能够看出一个国家与城市的性格。
      
从地铁能够看出一个国家与城市的性格。巴黎地铁里,最耀眼的是站台内墙上五花八门、定期更新、非常有冲击力的平面广告,在地铁局促的空间内,很自然地成为大家视线的焦点。地铁里人各式各样,非洲裔、阿拉伯裔、亚裔人的比重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大一些,一般不是阅读,就是发呆,很少发出声音——除了卖唱的人,他们用一种老年人常用的那种两轮购物小车拉着扩音器,笨拙业余,愈发显得他们日子的艰辛,唤起人们的同情,多施舍给他们几个硬币。因为车厢不连通,卖唱人往往在一个车站上车,然后到下一个车站下车,换到下一个车厢,继续唱。
      
除了14条普通线,5条速度更快、站间距离更大的快线,更加四通八达的是法国国家铁路公司的郊区火车线。例如,连通普通线、快线和东南方向的郊区火车线的是里昂火车站,上下三四层,初来乍到,绝对让你晕头转向。时间长了,你又不由得佩服这里井井有条、严丝合缝的设计。例如,为了避免客人坐错火车,首先是列车时刻表到处都可以免费拿到,同一时间不会有发往不同地方的车次;其次,等候大厅里有随时更新的列车时刻表,每趟列车时间到了,广播也会一一通知;最后,月台靠近火车头的一边还有一个很醒目的显示器,显示该趟车的目的地、时间、车号和停靠车站。通过这一重又一重的保险措施,实现整个系统的较高效率的运转。
      
巴黎地铁公司和法国国家铁路公司都是国营公司,能做到这个管理水平,应该说已经不容易了。有意思的是每年的罢工小插曲,罢工前都会提前通知,几月几日几点到几点几号线罢工,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做好相应的准备。按克罗齐的科层制理论,罢工其实是法国人对组织进行严密设计的一种代价,必须依赖于这种短期的故障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长期调整。顺便说句题外话,法国人好像处处离不开跟国营企业打交道,水、电、煤气、机场、航空公司、飞机、地铁、火车……逻辑上,只要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链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通过代议制来解决,国营企业也不是命中注定就不会有竞争力,或者必然地会被利益集团所劫持。当然,我这里也不是想为国营企业做什么辩护,我只是纳闷,那么多经济学家,好像就没有一个把这个简单的道理说清楚。
      
伦敦人把地铁叫Tube(管子),与此相应,伦敦地铁也确实像管子,虽然空间非常狭窄,但四通八达,无所不至。伦敦地铁已经有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第一条大都会线始建于1863年,在中国,是同治二年,曾国藩的湘军马上就要打败太平天国的年份。这么长的历史,每个阶段都在伦敦地铁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拿各个地铁站的建筑形式来说,从早期的砖石拱形结构,到后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纯钢架结构,再到现代的钢化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结构,风格迥异,但又让人觉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我觉得,英国人这种既注重历史传承,又注重实用有效的建设哲学,正是对那些飘飘然于中国近些年发展成就的某些国人的最好提醒。有一次和外国朋友聊起各个国家的地铁,他们问我北京地铁怎么样,我说有点老了。他们问,什么时候建的,我说上世纪70年代。“那怎么能叫老呢?”他们大叫。是啊,才30年,怎么就觉得老了呢?我黯然无语。
      
纽约地铁与伦敦地铁非常相像,其传承关系,我这样的外行也很容易看出来。有意思的是曼哈顿人喜欢把向南前往金融区方向的列车叫作“往下走”,向北前往中央公园方向的叫作“往上走”。为什么往城中心是下城(downtown),往城中心走是往下走呢?要让中国人来说,在上海从卢湾区到杨浦区,在北京从三环到五环,那才叫往下走呢。北京东北三环旁边有一个高档地产项目起名叫“上东”,以其地理位置而言,其实应该叫“下东”,但要是叫“下东”,可能就不好卖钱了。
      
美国比较有特色的是华盛顿、亚特兰大这种较新的地铁。不知为什么,地铁建在很深的地下,电梯一直坐下去,跟科幻片似的。奇怪的是,两边几乎没有任何广告,会让人误以为是到了平壤之类的地方。下到地下,宽大的站台,两边赫然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岩体,只是在一些怕松动的地方,有些钢丝网之类的保护措施。不要说是头号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以我们的标准计,这也未免有些寒碜吧?但转念想想,这些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地铁的核心目的就是交通,也未必都要搞得像地下美术馆、地下宫殿一样。
      
最人的是洛杉矶的地铁。地铁内很难看见穿戴整齐的人不说,连好莱坞附近的地铁出口,都居然要穿过一大片非常肮脏和破败的坏社区,每个街角都杵着一些眼神恍惚、不知道以什么为业的大老爷们。朋友告诉我,洛杉矶也有好的社区,但都不在城中心。但以我中国人的思考习惯,城中心能破败到这个程度,“有关当局”难道不觉得脸上没光吗?看样子,一点面子工程都不做,也未必全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