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步网络爬虫的Python实现(2)

来源:互联网 发布:php zip压缩文件夹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05:04

本文继续上一节的话题:异步网络爬虫的实现。

回调函数的编写

就目前我们写的异步框架,实现一个网络爬虫还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实现一个简单的读取一个页面都很难。

不过我们还是来尝试写一下抓取URL的代码,首先我们定义两个全局的集合来保存需要爬取的网址

urls_todo = set(['/'])seen_urls = set(['/'])

这里seen_urlsurls_todo和已经抓取过的网址的一个合集,两个集合都首先初始化为一个根地址”/”。

我们的程序中抓取一个网页需要一系列的回调函数。在前面的例子中一旦网络连接建立,就会调用回调函数connected,在这个回调函数中我们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GET请求。不过在这之后,程序收到服务器的返回信息之后还需要回调一个Fetcher的对象。这个对象需要网址,连接对象,保存地址三个参数:

class Fetcher:    def __init__(self, url):        self.response = b'' # Empty array of bytes.        self.url = url        self.sock = None

它的fetch方法:

    def fetch(self):        self.sock = socket.socket()        self.sock.setblocking(False)        try:            self.sock.connect(('xkcd.com', 80))        except BlockingIOError:            pass        # Register next callback.        selector.register(  self.sock.fileno(),                            EVENT_WRITE,                             self.connected)

程序通过fetch方法创建一个socket连接。但是这个方法在连接尚未建立的时候就返回了。因此它必须返回到等待连接的循环:

fetcher = Fetcher('/353/')fetcher.fetch()while True:    events = selector.select()    for event_key, event_mask in events:        callback = event_key.data        callback(event_key, event_mask)

所有的事件都在这个循环中处理。也就是fetch控制这个循环,程序也是通过select状态得到什么时候连接正常建立。只有连接正常建立时,程序才会调用connected回调函数,这个函数也在fetch里面绑定。

下面是connected函数的实现:

        # Method on Fetcher class.        def connected(self, key, mask):            print('connected!')            selector.unregister(key.fd)            request = 'GET {} HTTP/1.0\r\nHost: xkcd.com\r\n\r\n'.format(self.url)            self.sock.send(request.encode('ascii'))            # Register the next callback.            selector.register(key.fd,                              ENENT_READ,                              self.read_response)

这个方法向服务器发送一个GET请求。好的程序实际应该在发送这个请求后检查send的状态,以防止send没有正常发送。但是这里因为我们的程序比较小,就简单地直接调用send方法,然后等待响应。当然它还需要注册一个处理返回数据的函数,这个read_response的函数负责处理来自服务器的数据:

        # Method on Fether class.        def read_response(self, key, mask):            global stopped            chunk = self.sock.recv(4096) # 4K chunk size            if chunk:                self.response += chunk            else:                selector.unregister(key.fd)                links = self.parse_links()                # Python set-logic:                for link in links.difference(seen_urls):                    urls_todo.add(link)                    Fetcher(link).fetch() # <- New Fetcher.                seen_urls.update(links)                urls_todo.remove(self.url)                if not urls_todo:                    stopped = True

这样在socket连接可以读的时候,程序就会调用这个回调函数,不过这个可以读的信号还可能表示这个连接关闭。

这个回调函数每次请求4K的数据,如果的收到的数据没有4K,那么chunk中就会包含已经读取到的数据;而如果数据多于4K,那么连接依然是可以读的,程序就会继续读取数据,直至所有数据都读完。当程序读完所有数据的时候连接就会关闭,chunk也会清除掉已经存储的数据。

parse_links方法主要用于处理读到的内容,到这里还没有实现,不过可以知道它返回的是读到数据中的一系列url。这样我们就可以抓取新的连接的内容,这个过程中是没有并发损耗的。注意,好的异步程序一定要注意数据共享,比如这里我们用seen_links保存url,因为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并发扣件,所以我们不必担心程序会被中断。

我们还在程序中添加了一个全局的stopped标志,用以控制我们何时中断我们的循环。

stopped = Falsedef loop():    while not stopped:        events = selector.select()        for event_key, envent_mask in events:            callback = event_key.data            callback()

一旦所有的页面都被抓取完成,这个全局变量就会中止这个循环,程序也会退出。

这种堆砌的的代码虽然是一种异步的解决方法,但是代码还是十分混乱的。我们需要一种连贯的IO操作和处理方式,一种多任务的管理方式。但是如果不采用线程,很难把这一系列的操作集中到一个函数中去:这样的函数一旦开始一个IO操作,就必须明确地IO操作完成之后的操作,然后执行操作并返回,这种基于状态保存的方式值得深思。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基于阻塞线程的抓取网址的方法:

# Blocking versiondef fetch(url):    sock = socket.socket()    sock.connect(('xkcd.com', 80))    request = 'GET {} HTTP/1.0\r\nHost: xkcd.com\r\n\r\n'.format(url)    sock.send(request.encode('ascii'))    response = b''    chunk = sock.recv(4096)    while chunk:        response += chunk        chunk = sock.recv(4096)    # Page is now downloaded.    links = parse_links(response)    q.add(links)

这种基于阻塞线程的程序是怎么保存程序的状态的呢?在这个函数内部有一个socket对象,一个累加的响应response。程序通过一个在堆栈上的变量保存需要的状态,因为线程已经帮你搞定了函数的切换,所以你不必考虑何时需要切换函数。

然而基于回调的编程方式,程序并不会自动执行这些切换,在等待IO操作的时候,函数必须显式地保存它的状态以及后面要执行的操作,作为局部变量的替代,我们在self属性sockresponse保存所需要的局部数据。并且通过注册不同的回调函数来执行不同的操作。不过一旦程序后面变得复杂,相应的状态也会增加,程序将会变得十分难以维护。

更为糟糕的是,一旦某个回调函数抛出一个异常,下一个回调函数就不会正常执行,程序也就退出了,这并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比如我们在执行parse_links中抛出一个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loop-with-callbacks.py", line 111, in <module>    loop()  File "loop-with-callbacks.py", line 106, in loop    callback(event_key, event_mask)  File "loop-with-callbacks.py", line 51, in read_response    links = self.parse_links()  File "loop-with-callbacks.py", line 67, in parse_links    raise Exception('parse error')Exception: parse error

堆栈调试信息只能告诉我们在运行回调函数的时候发生了异常,并不会提示异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也对代码的调试增加了难度。

抛开异步方式各多线程方式的效率问题,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线程有可能因为线程同步问题而产生数据丢失,异步回调则可能因为堆栈问题而难以处理各种异常。

协程的实现方式

实际我们还有一种更好的实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兼具多线程和异步的优点,这种实现方式称为协程。在Python 3.4中,有一个专用的异步的库,其中与http相关的库为aiohttp,通过这个库去访问一个url将十分简洁:

    def fetch(self, url):        response = yield from self.session.get(url)        body = yield from response.read()

这样的实现代码上更为简洁,并且相较于多线程的实现,这种实现方式更加节省资源,一般一个线程的开销是50K左右,而这样的协程的实现方式只需要3k内存的额外开销。因此Python可以轻易地实现上万的协程。

协程的概念来自先前的计算机科学,它实际上很简单:一个可以暂停和恢复的子程序。线程的实现是通过操作系统直接实现的,协程则不一样,协程可以自己行选择你何时停止,并在恢复的时候继续运行。

协程的实现也有很多种,实际在python中就有多种实现方式。在异步IO库中是通过内建的生成器产生的,主要是上述代码中的yield from。而在python 3.5中,协程成为python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如何,我们还是通过python3.4对协程作一个简单了解,这也是后续使用协程的一个重要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python中基于协程的实现方式,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并通过这个例子来理解协程的概念。在充分理解协程概念之后,我们将再次回到网络爬虫的例子中来。

未完待续。。。。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