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获取当前设备宽度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7:34
          指当权者变动下属也相应变动。 

    明·汤显祖《牡丹亭·虏谍》:“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 

    秦大士(1714年-1777年)字鲁一,号涧泉,世居金陵,是秦桧的后代。他是清高宗乾隆年间的状元。他金榜题名后,常侍从在高宗左右。一次,高宗偶然问道:“你果真是秦桧的后代子孙?”秦涧泉没有正面回答,只微微一笑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意为有宋高宗那样的昏君,就有秦桧那样的奸臣;有清高宗弘历这样的明君,就有秦涧泉这样的忠臣。此话意境深邃,发人深思。 

赵构和弘历,两人同为“高宗”,名同而实不同。一个奉行苟且偷安、屈辱退让的投降主义路线,使国家风雨飘摇,江河日下;一个采取奋发有为、进取图强的治国方略,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二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里且按下弘历的文治武功不表,单说赵构屈杀主战的忠臣良将,对金邦割地纳贡,偏安一隅,窝囊一辈子的原因,责任难道都在奸臣秦桧身上?恐怕不尽如此。应该说,关键和主要责任还在赵构本人。盂圆水圆,盂方水方。老天刮什么风,树就往什么方向摆;君喜欢听什么样的话,臣就开什么样的腔。唐朝著名诤臣魏征就对唐太宗说过:“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龙颜乎!”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说明了“君决定臣”的道理。与魏征同时,还有一个叫裴矩的人,在隋炀帝面前,经常阿谀逢迎,而到了唐太宗的时候,却敢于犯颜直谏。为什么一个人会前后判若两人?正如司马光所言:“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影)也,表动则景随矣。”通过司马光的阐述,我们就更清楚了,大臣是皇帝的缩影,有是君必有是臣。这就应了秦涧泉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话。

暑假看了曹昇的《流血的仕途》。看完后,虽说得出的是“简简单单才是真”

的生活哲理,但总觉得李斯没弄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本应该及时功成身退!!可惜……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