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Switch 初始

来源:互联网 发布:海军四大金刚现代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9 06:36

一、软交换类型呼叫中心

随着基于VoIP的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开源软交换项目的出现,在呼叫中心系统建设方面出现了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呼叫中心系统。软交换类型的呼叫中心不仅解决了板卡类型呼叫中心接入能力受限于硬件板卡的问题,同时还具备板卡类型呼叫中心系统结构简单、部署灵活、低成本的优势。除E1接入外,现在有的运营商也提供SIP线路,较交换服务器也可以绕过E1网关而直接通过运营商的SBC接入PSTN。
图是一个典型软交换类型呼叫中心的系统架构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软交换类型的呼叫中心系统基于VoIP技术,具备先天的分布式部署的优势,特别适用于座席职场分散、接入分散的呼叫中心。软交换类型呼叫中心的系统容量可以通过多台服务器集群的方式平滑扩展,可以满足大型呼叫中心对于容量和性能的要求,是呼叫中心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是,软交换类型呼叫中心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与呼叫中心厂商自身的研发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早期大多数软交换类型呼叫中心都是基于Asterisk或其他开源项目演变而来,受限于这些项目早期版本自身的问题,在市场上留下了性能差、不稳定的印象。这不是软交换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呼叫中心厂商自身技术能力的问题,它们大多采用“拿来主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策略,在通信底层不愿进行太多的研发和投入,另外即使自己解决了某些问题一般也不会向开源社区公开,因而对开源软件的生态环境没有太大的贡献。

二、呼叫中心的主要技术指标

呼叫中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呼叫中心少则几个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为了对呼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通常会通过一些量化技术指标来制定各种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s,即关键绩效指标),作为衡量座席代表工作指标。

三、初始FreeSwitch

FreeSWITCH是一个开源的电话交换平台。官方给它的定义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平台的、伸缩性极好的、免费的、多协议的电话软交换平台 [1]。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FreeSWITCH是跨平台的。它能原生地运行于Windows、Max OS X、Linux、BSD及Solaris等诸多32/64位平台(甚至,也有人成功地将它应用于Linksys NLS2平台及Raspberry Pi上 [2])。
·FreeSWITCH具有很强的可伸缩性。FreeSWITCH从一个简单的软电话客户端到运营商用级的软交换设备几乎无所不能。
·FreeSWITCH是免费的。它采用MPL 1.1 [3]协议授权,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并获取源代码,任何人都可以修改、发布甚至出售自己的应用。
·FreeSWITCH支持SIP、H323、Skype、Google Talk等多种通信协议,并能很容易地与各种开源的PBX系统(如sipXecs、Call Weaver、Bayonne、YATE及Asterisk等)通信,它也可以与商用的交换系统(如华为、中兴的交换机或思科、Avaya的交换机等)互通,如图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FreeSWITCH可以用作一个简单的交换引擎、一个PBX、一个媒体网关或媒体支持IVR的服务器,或在运营商的IMS网络中担当CSCF或Application Server等。
·FreeSWITCH遵循相关RFC并支持很多高级的SIP特性,如Presence、BLF、SLA以及TCP、TLS和sRTP等。它也可以用作一个SBC进行透明的SIP代理(proxy)以支持其他媒体,如T.38等。
·FreeSWITCH支持宽带及窄带语音编码,电话会议桥可同时支持8、12、16、24、32及48kHz的语音。
·从技术上讲,FreeSWITCH是一个B2BUA[4],它作为一个背靠背的用户代理用来帮助通信的双方进行实时的语音视频通信,如图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四、FreeSwitch功能

FreeSWITCH是一个B2BUA,所以它能做的工作非常多。在国外,很多ISP和运营商把它作为关键的软交换设备,处理成千上万路的并发通话;也有的把它用于呼叫中心,与各种企业级的应用系统(如CRM、ERP等)集成;在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应用案例,其被广泛用于金融、保险、电力、石油、煤炭等领域的呼叫中心、企业通信以及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等。从这一方面讲,它是传统的电话交换系统及商业的电话交换系统良好的替代品。除了简单的替代以外,它往往还提供更多的新功能、更灵活的数据集成能力和更快速的应用开发能力,在业务需求千变万化的今天显得格外有生命力。
另外,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物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盛行的时代,好多厂商和互联网的创业者也把
FreeSWITCH用于通信领域的“云”平台。FreeSWITCH诞生的年代和背景、良好的设计架构以及活跃的技术支持社区都是它能“云”平台上成功的坚实基础。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