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三级流水线

来源:互联网 发布:c语言中立方怎么表示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1:34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地址:http://www.embedu.org/Column/7517.html

这里写图片描述
从上图中我们看到CPU内部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指令执行单元(包括ALU和通用寄存器组)。 CPU在执行1条指令的时候,主要有3个步骤:取指(将指令从内存或指令cache中取入指令寄存器);译码(指令译码器对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进行译码操作,从而辨识出该指令是要执行add,或是sub,或是其它操作,从而产生各种时序控制信号);执行(指令执行单元根据译码的结果进行运算并保存结果) 现在我们假设一下:CPU串行执行程序(即:执行完1条指令后,再执行下一条指令);指令执行的3个步骤中每个步骤都耗时1秒;整个程序共10条指令。那么,这个程序总的执行时间是多少呢?显然,是30秒。但这个结果令我们非常不满意,因为它太慢了。有没有办法让它座上京津高铁提速3倍呢?当然有!仔细观察上图,我们发现:取指阶段占用的CPU硬件是指令通路和指令寄存器;译码阶段占用的CPU硬件是指令译码器;执行阶段占用的CPU硬件是指令执行单元和数据通路。三者占用的CPU硬件完全不同,这样就使得如下的操作得以进行:在对第1条指令进行译码的时候,可以同时对第2条指令进行取指操作;在对第1条指令进行执行的时候,可以同时对第2条指令进行译码操作,对第3条指令进行取指操作。显然,这样就可以将该程序的运行总时间从30秒缩减为12秒,提速近3倍。上面所述并行运行指令的方式就被称为流水线操作。可见:流水线操作的本质是利用指令运行
的不同阶段使用的CPU
硬件互不相同,并发的运行多条指令,从而提高时间效率。
这里写图片描述
流水线的引入,的确提高了CPU运行指令的时间效率,但却为我们的汇编程序编写引入了新的问题。请看下面的分析: 寄存器PC的值是即将被取指的指令的地址,正常情况下,在该条指令 被取入CPU后执行期间,PC的值保持不变,在该条指令执行完成的时间点上,硬件会自动将PC的值增加一个单位的大小,这样PC就指向了下一条将被取指和执行的指令。而在引入流水线后,PC值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假定第1条指令的内存地址为X,则在时刻T,PC的值变为X,并在时刻T至时刻T+1期间维持不变;在时刻T+1,PC的值变为X+1个单位,并在时刻T+1至时刻T+2期间维持不变;在时刻T+2,PC的值变为X+2个单位,并在时刻T+2至时刻T+3期间维持不变;在时刻T+3,PC的值将变为X+3个单位。(PC的值为什么一直在增加,因为要保证流水线正常工作就得不停取指,每次取值PC值当然增加,对照上图理解)由此可见,在第1条指令的执行阶段,PC的值不再是该指令在内存中的位置,而是该指令在内存中的位置+2个单元。对于ARM指令集而言,每条指令的长度为32bit,占4byte,所以1条指令在内存中需要4byte存储。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 指令执行时, PC的值 = 当前正在执行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 + 8 请牢记以上结论。

虽然目前我们并不明白这个结论有何作用,但在后续的课程中,特别是通过查看反汇编代码的方式理解伪指令和编译器行为的时候,这个结论将会很有帮助。 最后说明一点:其实ARM现在的CPU的流水线级数早已经突破了3级。但我仍然以3级流水线来进行讲解,是因为:1、较之多级流水线,3级流水线最简单,因此也最便于初学
者理解;2、虽然存在多种级别的流水线,但ARM出于统一和前后兼容的考虑, PC 的值 = 当前正在执行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 + 8 这个结论在所有的流水线级别上都是相同的。作为编程人员而言,我们只 需要知道这个结论即可。



在ARM处理器中一条指令的执行分为取指、译码、执行三个阶段,由于指令流水线的存在造成当前执行的指令的地址是PC-8(ARM指令集),那么当前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应该是PC-4,所以在异常产生时处理器会将PC-4的值保存到对应模式的LR寄存器中,但是该返回地址是否能够被使用还要看具体产生的异常的种类而定。

FIQ与RIQ异常:

FIQ与RIQ异常返回处理是一样的,当处理器执行完当前指令后才去CPSR查询中断且查看是否允许中断,如果处理器产生了中断,这时PC的值已经更新,即PC指向了当前指令后第三条指令的位置(被中断指令地址加12),产生FIQ与RIQ异常后处理器将PC-4的值保存到了对应模式下的LR,而它指向的是当前被中断指令的后面的第二条指令,因此在返回时我们需要人为的将LR中保存的值自减4以得到正确的返回地址。

预取指中止异常:

在指令预取时如果地址是非法的,该指令就被标记为有问题的指令,流水线上该指令之前的指令继续执行,当执行被标记为有问题的指令的时候,处理器就会产生异常。产生该异常最终返回时需要返回到被标记的指令处重新读取并执行该指令,因此异常返回时需要返回到该指令处而不是该指令的下一条指令。所以在中断返回时我们需要人为的对LR中保存的值自减4。

指令未定义异常:

指令未定义异常由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产生,即产生异常时PC的值还没有更新,PC的值指向当前指令后面第二条指令,产生异常后LR中保存的指令是当前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所以异常返回时直接把LR的值给PC即可不许人为的去修正返回地址。

软中断异常:

软中断异常与指令未定义异常一样,也是当前指令在执行过程中就产生了异常,所以LR中保存的返回地址是当前软中断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不需要人为的去修正,返回时直接将LR的值赋给PC即可。

数据中止异常:

产生该异常的时候程序要返回到有问题的指令处重新访问该数据,因此应该返回到产生异常的指令处而不是产生异常指令的下一条指令处。当异常产生时PC的值已经更新,所以PC指向的是异常产生指令的后面的第三条指令,而LR中保存的是PC-4的值即异常产生指令的后面的第二条指令的地址。所以在返回时我们需人为的对LR中的值进行自减8的处理。以保证异常正确的返回。

上述每一种异常发生时,返回地址都要根据具体的异常类型进行重新修正。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