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刷题(十三)

来源:互联网 发布:逆战天梯怎么卡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0:01

1.在段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当访问主存中的一条指令或数据时,至少访问一次内存,至多访问三次内存。在没有缓存段表和页表时,访问段表,访问页表,访问数据或者指令。缓存了段表或者页表时,访问次数可以减少。

2.Unix系统是著名的分时系统。

3.linux系统中:索引节点inode:

1 inode简介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2 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stat example.txt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
3 inode的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df -i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dumpe2fs -h /dev/sda1 | grep "Inode size"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4 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ls -i test.txt   
  2. 6970 test.txt  
5 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ls /  
  2. backup  boot  etc   lib    lost+found  misc  net  proc  sbin     srv  tmp  var  
  3. bin     dev   home  lib64  media       mnt   opt  root  selinux  sys  usr  
    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ls -i /  
  2. 2359297 backup        2 home          14372 misc   131073 root      262145 tmp  
  3.  393217 bin     2621441 lib         1703937 mnt   1835009 sbin     3014657 usr  
  4.       2 boot    2490369 lib64         14376 net         1 selinux  1048577 var  
  5.       4 dev          11 lost+found        2 opt    917505 srv  
  6. 2097153 etc      524289 media             1 proc        1 sys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访问inode节点,读取信息。ls -l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ls -l /  
6 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
    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
     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链接数"。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硬链接"总数,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这里的2是父目录对其的“硬链接”和当前目录下的".硬链接“。
7 软链接
    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这意味着,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ln -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ln -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8 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9 实际问题
    在一台配置较低的Linux服务器(内存、硬盘比较小)的/data分区内创建文件时,系统提示磁盘空间不足,用df -h命令查看了一下磁盘使用情况,发现/data分区只使用了66%,还有12G的剩余空间,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后来用df -i查看了一下/data分区的索引节点(inode),发现已经用满(IUsed=100%),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目录和文件。 
     查找原因:
  /data/cache目录中存在数量非常多的小字节缓存文件,占用的Block不多,但是占用了大量的inode。 
    解决方案:
  1.删除/data/cache目录中的部分文件,释放出/data分区的一部分inode。
  2.用软连接将空闲分区/opt中的newcache目录连接到/data/cache,使用/opt分区的inode来缓解/data分区inode不足的问题:
[plain] view plain copy
  1. [root@localhost /]# ln -s /opt/newcache /data/cache   
****************************************************************************************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jesseyoung/article/details/42524813
    博客主页:http://blog.csdn.net/jesseyoung
****************************************************************************************


4.分页和分段

分页:
分页存储管理器把进程的逻辑地址分成若干页,并为各页加上编号。相应的,内存也会被分成若干个物理块。为了正确的找到页对应的物理块,系统为每个进程添加了一份页表,页表需要的内存空间是连续的(使用多级页表可以缓解这个问题)。页表中存放了对应的物理块号,因此页表是一维的。
分段:
为了方便用户编程,作业的空间可以被分成若干个段,每个段的起始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也就是说,每一段的地址是不连续的。但是段内的地址是连续的。在分段系统中,每个进程也会拥有一个段表,系统为每个段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段表中存放着段长度和段的起始地址。因此,段表是二维的。

因此:
页式的逻辑地址是连续的,段式的逻辑地址可以不连续
页式的地址是一维的,段式的地址是二维的
分页是操作系统进行,分段是用户确定
各页可以分散存放在主存,每段必须占用连续的主存空间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