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这样的话,根本就不仅仅是笑话,而且还是现实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货源哪里便宜又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3:56

转帖:http://www.jianshu.com/p/f6342f581f47

每年高考都有这样的事情,再美的灵感也抵不过“套路!!套路!!套路!!”

看完这篇,被大学上过的,现在有孩子的,都会陷入婶婶的思索吧…..

这两天高考结束,巩高峰的微博火了,原因是浙江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他的文章《一种美味》。而且,题目也比较难:请赏析结尾”一丝诡异的光。“

于是,29万浙江考生提刀赶到巩高峰的微博……

有人吐槽:转发了那么多锦鲤,却败给了一条草鱼。

巩高峰自己也不正经地回应:”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其实,类似这样的吐槽每年考试后都有过,据说多年前,韩寒的文章《求医》被作为考试语段,他仔细做完,8道题却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听起来这很荒诞,作者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而考试院的专家们怎么可以说他们给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

今天高考结束,高三狗们的苦日子终于结束,而普通中学生的期末考试却还未来临。最近上课的时候,我也正在让学生们反复刷各区县的模拟试卷。坦白地讲,不少那样试卷所选取的文章都读不下去,有的题目也模拟两可不知所云,但讲解的时候我反复告诉他们,考试的时候你得明白:文章本身怎样并不重要,作者想表达什么也不重要,甚至你看文章后的理解与想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揣摩出题者的意图,然后,按照我们平时训练的答题规范答题。

每一次中考前训练的时候,我们都会让学生试着就某一语段自己出题,让学生试着从出题者的角度进行思考。

是啊,中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题要考察的,从来都不是什么你对文章的真实理解,也并不是你看完文章后的内心的所思所想,没有人关心这些,我们关心的,是答题规范和出题者的意图。

说到底,一切都是套路,通晓了答题的基本套路后,做起语文题来你会如鱼得水,如果对中高考语文答题套路没有了解,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韩寒也好,巩高峰也罢,你都得老老实实地承认:”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而且,不光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文回答也有套路。

08年的时候,我参加了上海市的中考阅卷。坦白地说,那是一段不怎么愉悦的体验:许多各区县的教师被聚集在市区某学校的电脑房里,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那个时候,凳子是最简单的塑料凳,死硬,而且不能调节高度,电脑的屏幕则锁在桌面之下,于是,许多时候我们都像争食的鸭子一般伸长脖子,盯着桌面玻璃板下的电脑屏幕。

而且由于学校处于最偏远的郊区,每天,我得五点多起床,而回到宿舍的时候,早已是万家灯火。

所幸那时候年轻,所以也并不觉得苦。因为是我第一次参加中考阅卷,被安排批文言文。第一天下午是试批,批的时候,我发现一点小问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解释《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字。

汤的解释是热水。但问题是,我在批阅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写”开水“,也有同学为了保险起见,将”热水“和”开水“都写上。

负责文言文组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我问她,她明确地告诉我们,写成”开水“不给分。

”热水和开水都写了怎么办?“

”两分全扣。“她说,”汤只能是热水的意思。“

**我说:”汤字有的时候的确有开水的含义,比如扬汤止沸。“
她看了我一眼,不置可否,走了。
我呆了一会儿,没人对我的话做出回应,大家都开始按照负责人的意思批试卷,写开水的,全错,写热水、开水的,依然全错。
就这样,我们批了一下午,第二天又批了一上午。到下午的时候,负责人突然跑到我们教室,让我们停下来,说:”专家组给了意见,写开水的也给分。“
“以前的怎么办?”有老师问。
“不要紧,我们不是要批两遍吗?”**

当时全市刚实行电脑阅卷不久,为了公平起见,每份试卷都会被不同的老师批两次,两位老师批的差距超过一定数值,那道题就会重批,如果差距在范围内,则会取二者的平均数。

当时的我看着她,没有说话。我只能在心里感慨,写“开水”的小孩如果第一天的被批到的话真的很吃亏,即便后面的老师按标准给两分,平均下来也只得一分。而如果不幸两份试卷都在此之前批到,那么他将无辜地被扣掉两分。

而随机打乱的批阅顺序,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倒霉蛋。

其实我想,能在“汤”的解释上写上开水的,大多数都应该是不错的同学,因为我们的教材上对汤的解释,只有“热水”这个义项。能写开水的,大概都想到过“扬汤止沸”这个成语。

只是在语文考试面前,这样的拓展和联想,非但帮不了你,反而会成为拖累。

从那之后,我告诉我的学生,文言文的答案,必须以教材为准,错一个字,一个笔画都不行。而且,只能写一个,写你认为最有把握的那一个。

平时的语文课堂,我总是鼓励他们谈自己的看法——真实的,不作伪的看法。平时的作文,我也总是让他们展现内心真实的一面,每当遇到那种打动我的文字,我都如获珍宝,然后留下大段的与他们的互动。

但越到临近考试,我就越不能如此,每次讲试卷,都是对我以前做法的一次颠覆。

大概基于此,有人说,语文考试当中,最客观的大概是作文。

**其实作文的套路,依然严重。
几乎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明白,考试作文和平时的随笔是两套系统。为了应付考试,我曾开发出三种写作套路,我概括为:文化底蕴、以小见大,和睹物思人。**

记得在好几年里,“文化底蕴”类都非常好用,它的套路说到底很简单:你需要在你的作文里,尽量展现你文化上的功底,尽量向阅卷者暗示:我是一个读书万卷,充满文化底蕴的好学生。比较低阶的做法,就是大量引用古诗词。

至于高阶的做法,则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运用一些漂亮的句子写音乐、写书法、写国画、写京剧、写围棋,只要字迹足够工整漂亮,妥妥的A类卷。

如果不相信,去买几本上海教育考试院出版的《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不厚,一百多页的样子,里面全是当年中考的ABCD各类作文的样本。早些年,里面会有大量的“文化底蕴”类的A类卷。

我告诉学生,那里面的A类卷,是你训练考试作文的最好的范本,这本薄薄的作文资料,对你中考作文分的帮助,要强过所有你在其他地方买的作文书。多翻几年的A类卷,你就会大致知道阅卷老师喜欢什么样的作文。

记得在08年阅卷的时候,在一天批完试卷返回郊区的车上,教研员读了一篇让他们惊叹的文章,所写的是京剧。后来,那篇文章也被选入当年的《作文评析》,的确写得很漂亮。

只是一年多后,我翻阅后一年的《作文评析》的时候,赫然发现一篇接近满分的A类文,所写的第一段(我记得是四行,应该在六七十字左右),居然和前一年的那篇写京剧的一模一样。写的是国画还是书法我忘了,当然这根本不重要。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A类作文,并取得接近满分的成绩。

我就是在那之后深受启发,开始在那一年的初三训练学生“文化底蕴”的写法。

于是,在09年,我们学校的语文取得了从未有过的好成绩,那样的记录,到现在还未被打破。虽然我所在的这所学校,整体排名一直很低。

对了,记得去年临近高考之前,一位以前教过的学生找到我,又向我讨教了一次”文化底蕴“的写法,他说:”我发现你的方法很好用啊。“然后给我发来一份他最近的试卷作文截图,60分的作文,他拿了56分。

两个月后,他告诉我,他考上了同济。

到后来你会发现,所有的真情实感,所有痛彻心扉的感悟,都抵不过两个字——套路。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成都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所研发的高考机器人,数学考了一百分出头。

早在几年前——就在谷歌的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那一年,我就曾听一位行业人士讲过,机器人参加高考考上一本,不过是几年间就能做到的事。

是啊,高考再难,但解析到后来,也不过是套路而已。既然有套路,那么自然容易被人工智能破解。相比较而言,写作者写那些文字本身的思考,和想要传达到读者那里的东西,根本就不重要。

所以,”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这样的话,根本就不仅仅是笑话,而且还是现实。

当然,我想以后聪明一点的专家们,应该不会再用活人的文章来考试吧。就如同当年有人质疑北京的高考本科线居然比湖北低很多分,于是一年后,北京退出全国统一卷,开始了独立命题。

问题完美解决!

阅读全文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