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到吃“软”饭

来源:互联网 发布:校音器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12:30

上大学之前,我是一个连本科和专科都分不清的农村小娃。那时的我天真的以为,专科就是教授比较专业的知识,而本科就是学得比较广而不深。

上大学之后,我算是开眼界了,各种社团真是百花齐放。对于从小就喜欢各种电子类东西的我,几乎拆遍了家里电器的我,没有任何悬念的选择了电子DIY类的社团。虽然加入社团之前有一个简单的测试,就是辨认三极管,二极管,集成电路(芯片)的引脚顺序以及名称,但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东西,所以没费什么力气就通过了。


学校

我刚到学校的时候,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增强自己的实战能力,以便毕业时能够很好的找到对口的工作,因为我明白不管是家庭财力还是自身的能力(英语,政治,数学通通都不咋地)要想读研并不太可能。

大一和大二这两年,我基本上都在专注硬件方面的,什么《无线电》之类的杂志基本上都是每月必看的。51单片机,arm7,arm9等等通通都是在学校开课之前自学的,要么泡图书馆,要么就在网上看博客,看视频(比如,比较有名的 郭天祥《十天学会单片机》)。开始的时候还是在网上买的开发板来练习。后来对电路设计,PCB设计比(我自学的时候学的是当时比较新的altium designer 6,后来学校开课的却是比较老的Protell99,使用起来太不方便了)较熟悉之后,就是自己设计板子,然后拿到工厂去打样。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在2009年我们参加那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时的一个小故事。 因为我们是锦江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所以我们就比较悲催的没有学长司机带我们,有很多东西都不会玩儿。因为是参加比赛,没有时间将设计好的PCB拿去工厂做板子,所以要么是直接使用万用板搭线,要么就是使用腐蚀法或雕刻机以覆铜板来制作电路板。然而我们学校去参赛的都不知道还可以这么玩儿,还好我以前自学单片机的时候,用腐蚀法制作过ISP下载器,然后我就给大家提议为了保证做出来的东西更加稳定一点,可以使用腐蚀法来做电路板,最后我们的其中一个辅导老师就贡献出了他家的电熨斗给我们当热转印机使用。

其实到了大二后半段的时候,我就渐渐的开始重视软件方面的发展了,因为我发现一件作品要想更智能,更灵活,依靠的多半还是软件,就好比硬件是躯体,而软件就是躯体中的灵魂。另一方面,是因为软件的入门门槛比较低,更重要的是成本也比较低,只要有台电脑就足够了。

时间过得很快,仿佛眨眼间就到了大四。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纠结起来了, 因为我发现我的软件水平和硬件水平是差不多的,对软件和硬件各自的兴趣也是半斤八两,不分伯仲。所以要选择硬件方面的工作,还是软件方面的工作就成了一个问题。

当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软件方面的工作,吃了“软”饭。原因也简单,软件的工作机会更多,硬件方面的少,而且要求好高,往往都是要有几年硬件方面的工作经验的,对于刚出校园的小麻雀来说,工作经验这种东西就离我们太远了。

对于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们,我不想和你们说太多,因为青春是属于你们自己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使我们这些过来人在这里巴拉巴拉的说一大堆,但最终还是得你们自己来做选择,并自己承担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不管它是香甜的,还是苦涩的。

这里我只能如弹幕般刷一波我自己从入学到现在一直以来的感想。如果对你有帮助,你可以将你的心得刷出你自己的弹幕,将它们继续传递给更后来的学弟学妹们。 如果不喜弹幕的也不要紧,出门右转,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按下去就可以关闭弹幕了。

  • 首先要弄清楚你想从大学那儿得到什么(不要去纠结是你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你),是考研的阶梯,是实战的竞技场,还是娱乐的会所。如果你是为了毕业就能马上找到适合的工作,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实战能力,可能最终到毕业的时候仍然是菜鸟,但至少也回事菜鸟中的战斗机。如果是立志考研,那么你就去学霸圈溜达吧,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弄清楚你自己的方向,不要到了要考研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选什么方向,什么专业。如果你老人家就是来大学混吃等死的主,那您就随意,千万别客气。

  • 其次,要弄清楚学习的主次关系。我的观念就是,咱要“精一会众”,也就是说咱需要精通一门技术,掌握一招看家本领,招牌技能,让别人提到这个技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然后在此基础上博览群书,还可互相参照印证。这样即能走出你的大道,还能更好的帮助你通过笔试,面试之类的,不至于面试官随便说个技术相关的名词或缩写,就让你一脸懵逼。比如,你可以精通c语言,熟悉c++,了解Java,会看Python,甚至VHDL,verilog,PLC等等也都是略懂略懂。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时间和专注。 最近看了一本书《学习之道》, 乔希·维茨金写的。作者是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6岁时,生平第一次接触国际象棋,就是在公园里和一个老头对弈,虽然结果是作者输了,但却让那老头捏了把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3岁就获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的称号,一个这样的神童,天才,后来却成为了太极拳推手的世界冠军。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不管是学国际象棋,还是太极拳。作者都是花费了大量的训练时间,高度的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他还时常的将国际象棋和太极拳各自的哲学理念和原理相互参照,融会贯通。 我想所谓的天才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就变强的,那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汗水打拼出来的,就像《爱拼才会赢》里唱的那样,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天才们要达到巅峰都需要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不管怎样,我吃了这碗“软”饭,而且感觉还不错。也欢迎广大的学弟学妹们都来尝尝这“软”饭的味道。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