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与时代无关的人性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 path对象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3:35
有的时候你会冲着某个影星走进电影院去看一部电影,比如刘德华或者姜文;有的时候你会冲着某个导演走进电影院去看一部电影,比如张艺谋,再比如,顾长卫。去看《孔雀》一方面是因为对顾长卫这个人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受了媒体不遗余力的溢美之词的诱导。
  其实我完全能理解媒体对《孔雀》的这种整齐划一的正面颂扬。好莱坞大片有票房说话,主旋律大片有政策优势,这些好象都不用广大娱记们做过多的褒贬,只有像《孔雀》这样非主旋律的国产艺术片,能让他们一展笔下的才华,真正地让自己体会一把媒体的导向作用并以此而深深自豪。
                 
  回到影片本身。
  昏黄的色调似乎是所有怀旧类电影的色彩基调,孔雀当然也不例外。甚至包括它所表达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也都像是在夏日午后的阳光里暴晒过一样,显得墉懒而无精打采。穿过那些古老的红砖楼和狭窄而尘土飞扬的街道,中年人找到了他们曾经的生活影象,而年轻人则直击了一段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与媒体的看法不同,我不认为孔雀是一部时代特征鲜明的影片。恰恰相反,时代仅仅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导演用来诠释人性和感情的舞台。将影片放在70年代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来展开,除了有助于吸引怀旧的成年人和好奇的少年之外,并不会对故事本身情节的发展产生推动或者阻滞。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当代甚或未来的某个时代,应该都是同样合理的。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影片中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场景:在树林里,当果子以一种暧昧的语气索要归还降落伞的报酬时,“姐姐”毫不犹豫地脱下了长裤;在澡堂里,当工友用鞭炮吓着了“哥哥”的时候,他憨憨地一笑,然后口吐白沫倒地;在学校里,为了表示自己和“调戏”妇女的傻子哥哥没有任何关系,“弟弟”狂吼着把雨伞的尖端狠狠地扎进了哥哥的大腿……
  应该说,这几个镜头虽然突兀甚至让人震惊,但却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哥哥的憨厚大度、姐姐的倔强任性、弟弟的无知轻狂,通过这种真实得有些残忍的画面毫不掩饰地直击观众的心灵。人性的偏执和激进是与生俱来的,你可以在温情脉脉的文艺片中暂时忘记它们,但当顾长卫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赤裸裸地展示它们时,你无法不被触动。
                 
  诚然,你可以说,故事的发生有其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比如贫困的家境,比如木讷的父亲和敏感的母亲,再比如闭塞落后的环境,等等等等。其实也许你是想说,如果这个故事算是一个悲剧的话,那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应该是人物所身处的时代。然而,我毫不怀疑,同样的故事在今天一样会原封不动地发生。那些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会在任何合适的时机里爆发,就像影片中姐姐在树林里的爆发和弟弟在滂沱大雨中的爆发一样。
  或许,比较本片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孔雀一片对时代背景事实上的淡化。在这两部同样以70年代为时代背景的影片中,后者无疑被打上了更深的时代烙印,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整天无所事事的马小军们和处于社会转型期而置疑传统礼教的米兰们演绎的故事,代表了整整一代人懵懂的少年时光。与孔雀比起来,《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完整的风貌。
                 
  为了验证我的观点,在去电影院看过该片以后,我特意做了一个实验:把孔雀一片的影碟租回家给我的父母看。不出我所料,在看完之后,母亲喃喃地抱怨没看懂。我相信作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母亲没有理由看不懂影片所表现的生活,那么,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她看不懂的是影片的主题——在片子的绝大部分篇幅中被深深隐藏起来了的人性。尤其是当导演想用更加艺术化的手法来表现它的时候,它就愈发地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了。在看片的过程中,母亲一直在问我一个问题:孔雀在哪里?直到影片最后出现了兄妹三人依次携家带口地从动物园的孔雀笼前走过以后,母亲似乎才感到了稍微的满意,因为她最终看到了孔雀。
  其实,这个画蛇添足的结尾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愚蠢。影片从骨子里透出的人类劣根性的味道,不会因为一个看似圆满温馨的结尾而有所改变。它起到的作用也许就是让我们看到了导演内心的矛盾,那就是背离故事的主题而向人们所追求的善良美好作出妥协。而对于真正的达人来说,孔雀开不开屏其实无关宏旨,事实就是事实,人性也就是人性。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