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交商的18个招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烘焙入门必买清单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6:27
  

第一招:不问是非题

 

拉里·金说,“是非题是谈天说地的大杀手”,因为这种问题只会让回答问题的人说一两个字。比如“这么热的天是不是糟透了”之类的问题。最好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今年夏天真热,想来是‘温室效应’的问题,你认为呢?”其实你是问了同样的问题,但后一种询问方式能给对方更多思考的点(也就是所谓的“开放式”),也可以听到更长的回答。

 

第二招:别总说自己的事

 

在交谈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谈到自己,但是不要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无法控制。应该学会适时反客为主,问问对方,“你怎么样啊,最近在忙什么呢?”

 

第三招:避免“我和它”(I—It

 

在“我和它”模式中,对待别人的方式是“动因性的”(agentic)。这种敷衍式的交流对双方都会造成伤害,因为人的本能对任何的敷衍都十分敏感。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方式是,把“我和它”变成“我们”。

 

第四招:“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

 

“要你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卡内基)。“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约翰·杜威)。“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威廉·詹姆士)。

 

第五招:运用“KISS”法则

 

KISS法则”的意思是简单到一目了然(Keep IT Simple, Stupid.)一定不要在聊天时“转文”,运用那些复杂冗长的句子,或者在聊到一个话题时,前面铺垫打了好几英里那么长。关键是,你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第六招:使对方觉得,照你的意思去做会很开心

 

“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使人刮起来不痛。”

 

第七招:You are what you wear

 

西方有句俗语:“你就是你所穿的!”(You are what you wear!)在美国的一次形象设计的调查中,76%的人根据外表判断人,60%的人认为外表和服装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不要轻易选择你的“包装”,因为,你身上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在告诉别人你是谁。

 

第八招:练习最理想的表情

 

咬住一根筷子,露出上排牙齿,你可以用双手按住两颊肌肉,调整嘴角上扬的角度,直到你认为是最好的位置为止。然后把筷子拿掉,这就是你个人最理想的表情。看着镜子,记住这个表情。

 

第九招:常听音乐

 

研究发现:教授音乐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学科技能。音乐影响大脑的工作。

 

第十招:用问问题来取代直接的要求

 

请将“做这个,别做那个”、“你应该……”、“我希望你能……”替换为“你觉得……做如

何?”、“我是不是可以作如下改动?”。

 

第十一招:拒绝发送“机械祝福短信”

 

不得不说,那写别人编辑好的、已经被转发过无数次的祝福短信就不要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显神通了。这除了让自己多花费些电话费以外,还有别的作用吗?如果有,恐怕也是副作用了。

 

第十二招:删除“你知道……

 

“你知道……”恐怕是很多人会用来开场的口头禅。这个词恐怕是世界上最空洞乏味,而且又最让别人觉得你有轻视嫌疑的词了。

 

第十三招:不要刨根问底

 

这是聊天不是审讯!

 

第十四招:无妨当次“厚脸皮”

 

一个3岁大的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正好碰到来玩的叔叔,于是她正好找到了一个发泄对象。

“我讨厌你。”她大声说道。

“嗯,我爱你。”他有些不解,不过仍然笑着回答她。

“我讨厌你。”她仍旧固执地大声说。

“我仍然爱你。”他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我讨厌你!”她歇斯底里地喊道。

“嗯,我仍然爱你。”他再一次向他保证,伸出手拥抱她。

“我爱你。”小女孩温柔地屈服,伸出手拥抱他。

 

第十五招:学会听自己说话

 

注意听每一次从你嘴里说出的词,这很有帮助。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说一句话竟会支支吾吾、停停顿顿那么多次。用这种方法,能使你慢慢克服很多语病,并且表达流畅。

 

第十六招:哪怕只是“一滴蜂蜜”

 

“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仑胆汁招引更多蜜蜂。”我想,我们都宁愿自己是蜂蜜,哪怕只是一滴。

 

第十七招:做个穿针引线人

 

尽量关注一下那些社交场合里表现得比较含羞拘谨的人,不妨过去和他们聊聊天,或者像个隐形冠军那样不动声色地戴着他/她认识一些场合里其他的人。如果你能把这招运用好,说明你的社交商已经十分了得。

 

最后一招:话不投机早抽身

 

一定记得,积累人脉的“累”可不是“负累”或“身心俱疲”的意思。如果碰到一个索然无味、无聊之极的人,或者觉得是时结束一段冗长的对话,有个方法可以确保你万无一失地从交谈中抽身而退:“对不起,我需要去趟洗手间。”

 

 

PS.  本文主要提出的是针对社交生活中的一些tips。凡事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摘自《职场》07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