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C简单的工作原理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网风骑士俱乐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5:58

先解释各个含义:


M 代表 Model,即模型,用于封装与业务逻辑有关的代码和数据。例如订单模型、商品模型分别封装订单和商品的数据和业务逻辑。
V 代表 View,即视图,用于呈现内容给用户(也就是将程序运行的结果返回给浏览器显示)。例如商品列表页面、后台登录页面。
C 代表 Controller,即控制器,用于接收用户输入(通过浏览器发起的请求),然后调用模型(Model)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并获得处理结果。最后将结果传递到视图(View),从而让用户能够看到自己操作的结果。例如用户点击删除文章按钮后,控制器调用操作文章的模型,删除掉指定文章,最后通过视图显示成功删除文章的提示信息。

MVC 模式最大的作用就是分离逻辑和表现。一个业务逻辑在模型中实现,而处理结果在视图中呈现。控制器则充当中间人,根据用户请求调用模型,然后把处理结果传递给视图。

理解:

现在我们总结MVC的处理过程,首先控制器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决定应该调用哪个模型来进行处理,然后模型用业务逻辑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返回数据,最后控制器用相应的视图格式化模型返回的数据,并通过表示层呈现给用户。

一句话,C接收用户请求发与M,M处理后返回给V结果(一般来讲还要再通过一次C),用户只能看见V。


附:
三层架构即“表现层”,“业务层”,“持久化层”。表现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Struts框架,业务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Spring,持久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Hibernate。
举个例子。
持久层从持久库中取出-10。
业务层按照一定的逻辑(这里我们举例取温度的逻辑)翻译成-10摄氏度。
表示层显现给用户“哎呀,今天好冷!”。
层就相当于一个黑盒子,我们不用知道它内部怎么实现,只需要知道如何去调用它就行了。每层只与上下相邻的两层打交道。当一层内部由于技术变迁发生变化时,只要接口不变,其他层不用做任何改变。分层之后灵活性提高,也便于团队分工开发。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