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基础——基本语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知乎作死经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9 08:47
 

lua基础——基本语法

标签: lua
 877人阅读 评论(0) 收藏 举报
 分类:

目录(?)[+]

类型

lua是动态类型语言,即变量的类型可以变。

通过type可以测试给定变量的类型,下面是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print(type("helloworld"))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string  
  2. print(type(1))              -->number  
  3. print(type(nil))            -->nil  
  4. print(type(true))           -->boolean  
  5. print(type(type))           -->function  
  6. print(type({x = 0, y = 1}))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table  
  7. co = coroutine.create(function()  
  8.     print("helloworld")  
  9. end)  
  10. print(type(co))             -->thread      
上面展示了lua的7个基本类型:

string number nil boolean function table thread。

另外还有一个类型是userdata,还不知道如何展示...

几点说明:

1. nil类型只有nil这么一个值。

2. boolean有两个值true和false。另外lua中的所有值都可以用在条件语句中,且除了false和nil表示假,其它都表示真。比如0,它表示真。

3. 数值类型只有number,没有int、float等类型。

4. string可以用双引号,也可以用单引号指定。还可以用[[里面是字符串]],[[]]的特点是可以包含多行,可以嵌套,且不解释转移字符。

5. function和其他上述的类型一样,属于第一类值,就是说也可以存在普通的变量里面。

6. table、userdata和thread后面还会讲。


变量

变量不需要声明。

给一个变量赋值后就生成了一个全局变量。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print(a)    -->nil  
  2. a = 0  
  3. print(a)    -->0  
  4. a = "hello world"  
  5. print(a)    -->hello world  
  6. a = nil     -->删除a这个变量  

没有初始化的全局变量也可以访问,得到的是nil。实际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变量不是nil,就表示变量存在。所以如果给一个变量赋值为nil,就表示删除这个变量。

使用local关键字可以创建局部变量。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do  
  2. local a  
  3. end  
  4. print(a)    -->打印nil,因为a的生命周期已经结束  

局部变量只在被声明的那个代码块内有效。代码块可以是一个控制结构,一个函数体,或者一个chunk(变量被声明的那个文件或者字符串)。

lua中可以使用多变量赋值: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a,b,c = 1,"helloworld"  
  2. print(a)    -->1  
  3. print(b)    -->helloworld  
  4. print(c)    -->nil  

多变量赋值也不是很讲究,=右边如果比左边少,则相应的变量为nil,比如这里的c;=右边如果比左边少,则多出来的赋值会被忽略。

多变量赋值在函数返回时也很有用,因为lua中的函数是可以返回多个值的。


表达式

一些特别的点:

1. ~=相当于C语言里面的!=,不等于。

2. table、userdata和function是引用比较,只有两个变量指向同一个对象才是相等。

3. 逻辑运算符是"and or not",但是这里的and和or意思跟c语言有不同:

a and b:如果a为false,则返回a,否则返回b;

a or b   :如果a为true,则返回a,否则返回b。

4. “..”两个点,表示字符连接符;如果操作数是number,则转换为字符串: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print(1 .. 2)   -->12  

注意这里1 ..之间有一个空格,不然会报错。

但是如果是字符串就不需要: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print("hello".."world") -->helloworld  


表的构造

下面是基本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table1 = {}     -->空表  
  2. names = {"jack""john""jimmy"}   -->列表形式初始化  
  3. print(names[1])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jack,下标从1开始  
  4. names[4] = "jason"  
  5. print(names[4])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jason  
  6. print(names[5])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nil,因为不存在  
  7. a = {x = 0, y = 1}  -->record形式初始化  
  8. print(a.x)      -->0  
  9. print(a["x"])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0,另一种表示方式  
  10. b = {"helloworld", x = 1"goodbye"}    -->混合形式  
  11. print(b[1])     -->helloworld  
  12. print(b.x)      -->1  
  13. print(b[2])     -->goodbye  
  14. ---print(b.1)---没有这种  

表中分隔可以使用逗号,也可以使用分号。

还有一种更一般的形式: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a = {["+"] = "add", ["-"] = "sub", ["*"] = "mul", ["/"] = "div", }  
  2. print(a["+"])   <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add  
  3. b = {[1] = "one", [2] = "two", [3] = "three"}  
  4. print(b[1])     -->one  

控制语句

IF语句:

if xxx then xxx end;

if xxx then xxx else xxx end;

if xxx then xxx elseif xxx then xxx else xxx end; //elseif可以有很多个,注意else和if中间没有空格!!

WHILE语句:

while xxx do xxx end;

REPEAT-UNTIL语句:

repeat xxx until xxx;

FOR语句:

for var=exp1,exp2,exp3 do xxx end; //这里for里面的语句意思是var以exp3为step,从exp1到exp2。

需要注意几点:

1. 几个exp只会运行一次,且在for循环之前;

2. var是局部变量;

3. 循环过程中不要改变var。

for x,y,z in xxx do xxx end;

BREAK和RETURN语句:

break退出当前循环;return退出函数并返回结果。

注意break和return只能用在一个block的结尾。如果有时候确实想要在另外的地方使用,可以用这样的方式:do break/return end;


函数

函数的定义: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funcName (args)  
  2.     states;  
  3. end;  
关于函数调用时,如果没有参数,需要使用();

如果参数是字符串或者表构造时,可以不用()。

lua函数中实参和形参的匹配也比较不讲究,实参多于形参,多余部分会忽略;实参少于形参,少的形参会是nil。这个与多变量赋值方式一致。

函数可以返回多个值: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func (void)  
  2.     return 1,2  
  3. end;  
  4.   
  5. a,b = func()  
  6. print(a)    -->1  
  7. print(b)    -->2  

通过()可以是函数强制返回一个值: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func (void)  
  2.     return 1,2  
  3. end;  
  4.   
  5. a,b = func()  
  6. print(func())   -->1 2  
  7. print((func())) -->1  
lua可以有可变参数。使用...三个点表示,在函数中用一个叫arg的table表示参数,arg中还有一个域n表示参数的个数

下面是一个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func(...)  
  2.     -- local arg = {...}  
  3.     for i,v in ipairs({...}) do  
  4.         print(i,v)  
  5.     end  
  6. end;  
  7. func(0,1,2,3)  
打印的结果是:

1 0

2 1

3 2

4 3

函数参数传递时可以使用表的形式,这样就不需要记太多的参数,如下面的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不需要特别创建函数func(new, old)  
  2. function func (args)  
  3.     print(args.new,args.old)  
  4. end  
  5. var = {new = 1, old = 2}  
  6. func(var)  

函数实际上也是变量,因此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下面两种方式: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foo(x) return 2 * x end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oo = function (x) return 2 * x end  

它们其实是一样的。第二个foo被称为第一类值函数,将它应用在表中是lua面向对象和包机制的关键。

函数中还可以包含函数,这个内部的函数可以访问包含它的那个函数中的变量(包括参数),下面是一个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定义了一个返回函数的函数  
  2. function NewCounter()  
  3.     local i = 0  
  4.     return function()  
  5.         i = i + 1  
  6.         return i  
  7.     end  
  8. end  
  9. c1 = NewCounter()   -->c1是被返回的函数,需要注意的是它捕获了NewCounter()中的i变量  
  10. print(c1()) -->1  
  11. print(c1()) -->2  
  12. c2 = NewCounter()  
  13. print(c2()) -->1 -->c2是一个新的返回函数,它捕获的还是原来的i,所以打印的是1  

这里的内部函数以及它能够访问到的(捕获的)变量,共同构成了称为"闭包(closure)"的概念。

典型的闭包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闭包自己,另一个是工厂(创建闭包的函数)。

lua中的函数是变量,因此它可以是全局变量后者局部变量。作为局部变量的例子,比如说表中的域(像io.read这种,read就是一个局部函数):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Lib = {}    -->定义一个表  
  2. Lib.add = function(x, y) return x + y end   -->创建两个局部变量  
  3. Lib.sub = function(x, y) return x - y end  
  4.   
  5. print(Lib.add(1,1)) -->2  
  6. print(Lib.sub(1,1)) -->0  
表中的局部函数还有两中形式可以表示:

第二种: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Lib = {  
  2.     add = function(x, y) return x + y end,  -->分隔符别忘了  
  3.     sub = function(x, y) return x - y end  
  4. }   -->定义一个表  
  5. print(Lib.add(1,1)) -->2  
  6. print(Lib.sub(1,1)) -->0  
第三种: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Lib = {}  
  2. function Lib.add(x, y) return x + y end  
  3. function Lib.sub(x, y) return x - y end  

另外,在函数前面声明local就得到局部函数: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do  
  2. local foo = function(x)  
  3.     print(x)  
  4. end  
  5. local function goo(x)  
  6.     print(x)  
  7. end  
  8.   
  9. foo(1)  
  10. goo(2)  
  11. end  
  12. -->foo(1)    报错,访问不到了  
  13. -->goo(2)    报错,访问不到了  
声明局部函数的时候需要注意递归的情况: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local func    
  2. -->因为有两个地方要声明,如果只在第一个位置,即function前面声明local,  
  3. -->后面的func(x - 1)位置就会识别不出来它是局部的,所以去找全局的了,  
  4. -->结果没有找到就会报错,所以这里要做前向声明  
  5.   
  6.   
  7. func = function (x)  
  8.     if x == 0 then  
  9.         return 1  
  10.     else  
  11.         return x * func(x - 1)  
  12.     end  
  13. end  
  14. print(func(3))  
另外lua中的函数还支持“正确的尾调用”,它像下面的样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f(x)  
  2.   return g(x)  
  3. end  
在这里g的调用就是尾调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g返回时不需要返回到调用者f中,所以不需要在栈中保留调用者f的任何信息。而正确的尾调用就是指lua能够使尾调用时确实不使用额外的信息,这相当于一个goto到了另外的函数。

正确的尾调用使得递归可以无限进行而不会导致栈的溢出,当然也不只是在递归中,其它多个函数之间的调用也不需要担心栈溢出。

但是需要注意尾调用的形式,像下面这些就不是尾调用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f()  
  2.   g()  
  3.   return   
  4. end  
  5. return g(x) + 1  
  6. return x or g(x)  
  7. return (g(x))  


迭代器和泛型for

lua中的迭代器常用函数来描述迭代器,每次调用该函数就返回集合的下一个元素。

下面是一个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IterFactory(t) -->创建迭代器的工厂  
  2.     local i = 0  
  3.     local n = #t    -->获取表的长度,只对列表形式的有效  
  4.     return function()   -->这个是迭代器  
  5.         i = i + 1  
  6.         if i <= n then  
  7.             return t[i]  
  8.         end  
  9.     end  
  10. end  
  11.   
  12. aTable = {"one""two""three"}  
  13. f = IterFactory(aTable)  
  14. print(f())  -->one  
  15. print(f())  -->two  
  16. print(f())  -->three  
  17. print(f())  -->不打印  
上面的例子其实跟《函数》一章中的闭包例子没有多大的差别。这个主要要讲的是下面这种和泛型for一起使用的情况: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unction IterFactory(t) -->创建迭代器的工厂  
  2.     local i = 0  
  3.     local n = #t    -->获取表的长度,只对列表形式的有效  
  4.     return function()   -->这个是迭代器  
  5.         i = i + 1  
  6.         if i <= n then  
  7.             return t[i]  
  8.         end  
  9.     end  
  10. end  
  11.   
  12. aTable = {"one""two""three"}  
  13. for element in IterFactory(aTable) do  
  14.     print(element)  
  15. end  
泛型for的格式是下面这样的: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or <var-list> in <exp-list> do  
  2.   <body>  
  3. end  
其中,var-list的第一个变量称为控制变量,如果它是nil,循环终止;exp-list通常是一个迭代工厂的调用,就像前面的IterFactory(aTable)。

泛型for循环的执行过程如下:

1. 计算in后面表达式的值,这个表达式返回三个值,分别是迭代函数,状态常量和控制变量,如果返回的不够,就用nil来补充。

2. 将状态常量和控制变量作为参数调用迭代函数。(对于for循环,状态常量没有用,仅仅在初始化时获取它的值并传递给迭代函数)

3. 将迭代函数返回的值赋值给变量列表。

4. 如果返回的第一个值是nil,循环结束,否则执行循环体;

5. 回到第二步再次调用迭代函数。

所以说,上面的泛型for可以解释称下面的伪代码: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do  
  2.     local _f, _s, _var = exp-list  
  3.     while true do  
  4.         local var_1, ..., var_n = _f(_s, _var)  
  5.         _var = var_1  
  6.         if _var == nil then  
  7.             break  
  8.         end  
  9.         <block>  
  10.     end  
  11. end  


编译/运行/调试

首先介绍chunk的概念:

chunk是一系列的代码。lua执行的每一个块代码,比如一个文件或者交互模式下(命令行下运行lua不加参数,就会进入交互模式)的每一行都是一个chunk。

chunk可以是一个语句(比如:交互模式下的一行,do end内部只有一行的话也算),可以是一系列的语句(比如do end内部,或者for循环内部),还可以是函数。

下面介绍几个函数:

dofile():用来连接外部的chunk,它加载文件并执行它。下面是一个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dofile("iterator.lua")  
这里的"iterator.lua“是放置上一章节例子的文件,通过dofile()就可以运行它的代码。

dofile是lua运行代码的一种原始操作,它只是辅助作用,真正完成功能的是loadfile()函数。

loadfile():它编译代码成中间码并且返回编译后的chunk作为函数,但不执行代码。

注意lua语言也有编译这个动作,虽然它被称为脚本语言,但是lua的编译器是语言运行时的一部分,所以执行编译并生成中间码的动作非常快。

另外,loadfile()不会抛出错误信息而是返回错误码,当发生错误时,loadfile()返回nil和错误信息。

与loadfile()很相似的有一个loadstring():

loadstring():从一个字符串中读入代码并编译成函数。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f = loadstring("i = 1; print(i)")  
  2. f() -->这里才是执行,前面只是生成了函数  
或者简写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loadstring("i = 1; print(i)")() -->注意后面的括号  

loadstring()和loadfile()一样,不会抛出错误,但是会返回nil和错误信息,下面是一个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print(loadstring("i i"))  
它打印如下的错误信息:


需要注意的一点,loadstring()总是在全局环境下编译字符串,所以它只认全局的变量而看不到局部变量: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local i = 0  
  2. loadstring("print(i)")()    -->nil  

还有一个跟dofile()类似的函数是require():

require():它用来加载运行库。与dofile的主要区别是以下几点:

1. require()会搜索目录加载文件。

2. require()会判断是否文件已经加载以避免重复加载同一文件。

关于第一个区别:require()搜索的路径采用模式列表的形式,比如如下的形式:

?;?.lua;/usr/local/lua/?/?.lua

在实际的操作中,比如require("helloworld"),则参数代替模式中的?,并搜寻代替后的文件:helloworld;helloworld.lua;/usr/local/lua/helloworld/helloworld.lua

下面是一个例子:


实际上它运行了helloworld.lua文件。

需要注意这里的路径保存在LUA_PATH这个全局变量中,但是它也不一定存在,如果不存在,就用默认的"?;?.lua"。

关于第二个区别:lua中有一个表记录所有已经加载了得文件,但是需要注意表中保存的是文件的虚名,即参数名字。因此如果使用require("helloworld")和require("helloworld.lua"),那么实际上还是会加载两次helloworld.lua文件,而不是一次。

error():结束程序并返回错误信息。下面是一个例子:


assert():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如果不为真,就调用error(第二个参数表示的信息)。

pcall():封装可能的错误代码(错误代码被放在函数中,或者包装成一个匿名函数),用来进行错误处理。如果没有错误,返回true和调用函数的返回值,否则返回false加错误信息。

下面是一个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可能出错的代码封装在函数内  
  2. function func()   
  3.     error() -->抛出错误  
  4. end  
  5. -->pcall调用函数  
  6. if pcall(func) then   
  7.     print("no error")  
  8. else  
  9.     print("error")  
  10. end  
上述的代码打印error。

不仅是错误信息,当发生错误的时候,所有传递给error()的参数都会被pcall()返回: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可能出错的代码封装在函数内  
  2. function func()   
  3.     error({code = 404}) -->抛出错误  
  4. end  
  5. -->pcall调用函数  
  6. local status, err = pcall(func)  
  7. if status == false then   
  8.     print(err.code)  
  9. end  
打印结果:404。

协程coroutine

协程跟线程类似,不同的是同一时间可以跑多个线程,但是协程只能有一个在运行。

协程通过协作来完成,lua里面就是resume()和yeild()。

协程需要运行的代码被封装在函数中,通过将函数名传递给create()函数作为参数来创建一个协程,当然也可以直接传递匿名函数当作参数。

下面是一个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co = coroutine.create(  
  2.         function ()  
  3.             print("helloworld")  
  4.         end  
  5.     )  
  6. print(co)   -->thread: 0xxxxx(某个16位地址)  
协程有三个状态:挂起态,运行态,停止态。

协程被创建后处于挂起态。也就是说协程并不会自动运行。

通过协程的status()来查看状态: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co = coroutine.create(  
  2.         function ()  
  3.             print("helloworld")  
  4.         end  
  5.     )  
  6. print(coroutine.status(co)) -->suspended  

通过resume()可以使协程进入运行态,之后代码结束就进入了停止态: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co = coroutine.create(  
  2.         function ()  
  3.             print(coroutine.status(co))  
  4.         end  
  5.     )  
  6. coroutine.resume(co)    -->running  
  7. print(coroutine.status(co)) -->dead  

通过yield()可以将协程挂起: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co = coroutine.create(  
  2.     function ()  
  3.         for i=1,10 do  
  4.             print("co", i)  
  5.             coroutine.yield()  
  6.         end  
  7.     end  
  8.     )  
  9. coroutine.resume(co)  
  10. print(coroutine.status(co)) -->suspended   
运行结果如下:

如果之后再运行resume():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coroutine.resume(co)  
  2. coroutine.resume(co)  
  3. coroutine.resume(co)  
  4. coroutine.resume(co)  
运行结果如下:

当调用次数超过10次之后: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print(coroutine.resume(co))  
运行结果如下:

resume()和yield()之间可以传递参数,见下面的示例:

示例一,resume()的参数传递给了协程: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co = coroutine.create(  
  2.     function (a, b, c)  
  3.         print("co", a, b, c)  
  4.     end  
  5.     )  
  6. coroutine.resume(co, 123)   -->resume的参数传递到了协程中  

示例二,yield()的参数也将传递给resume():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co = coroutine.create(  
  2.     function(a, b)  
  3.         coroutine.yield(a + b, a - b)  
  4.     end  
  5.     )  
  6. print(coroutine.resume(co, 2010))  

运行结果中,true表示resume()运行成功,后面的30和10是yield的参数。

示例三,协程代码返回值也会传递给resume():

[python] view plain copy
  1. co = coroutine.create(  
  2.     function(a, b)  
  3.         return a + b, a - b  
  4.     end  
  5.     )  
  6. print(coroutine.resume(co, 2010))  

运行结果跟之前那个一样。

协程是非抢占式的,因此如果一个线程阻塞了,整个程序也就停止了。(当然这个也是有办法解决的,不过在基础部分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