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局域网内访问慢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foreach遍历数组详解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5 05:33

MySQL局域网内访问慢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出现原因:主要是因为DNS服务器变更地址引起的。默认安装的mysql开启了DNS的反向解析,

Windows系统下解决方法

1. 进入WIN2003/XP系统Windows目录

2. 找出my.ini文件。

3. 修改文件内容,在[mysqld]下加入如下内容

skip-name-resolve   

skip-grant-tables   

4.保存文件,重起服务。

my.ini文件解析:

[mysqld]
basedir=d:/mysql //mysql安装目录
datadir=d:/mysql/data //mysql数据库目录
port=3306         //mysql使用端口
skip-name-resolve //选项就能禁用DNS解析。这样的话就不能在MySQL的授权表中使用主机名了而只能用ip格式。
skip-grant-tables //启动mysql时不启动grant-tables


Linux系统下解决办法:

如果在配制文件里面 :打开/etc/my.cnf文件,修改以下设置,如果没有,可手动添加。调整设置时,请量力而行,这与你的服务器的配置有关,特别是内存大小。以下设置比较适合于内存的服务器,但并不绝对。

在 [MySQLD] 下面添加 skip-name-resolve 然后保存重起,就可以了!
#指定索引缓 冲区的大小,它决定索引处理的速度,尤其是索引读的速度。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可以知道 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 /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key_reads'获得)。key_buffer_size只对MyISAM表起作用。即使你不使用MyISAM表,但是内部的临时磁盘表是 MyISAM表,也要使用该值。可以使用检查状态值created_tmp_disk_tables得知详情。 
key_buffer =

#要求MySQL能有的连接数量。当主要MySQL线程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得到非常多的连接请求,这就起作用,然后主线程花些时间(尽管很短)检查连接并且启动一个新线程。 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只有如果期望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你需要增加 它,换句话说,这值对到来的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你的操作系统在这个队列大小上有它自己的限制。试图设定back_log高于你的操作系统 的限制将是无效的。默认数值是50
back_log = 200 
(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

#一个包的最大尺寸。消息缓冲区被初始化为 net_buffer_length字节,但是可在需要时增加到max_allowed_packet个字节。缺省地,该值太小必能捕捉大的(可能错误) 包。如果你正在使用大的BLOB列,你必须增加该值。它应该象你想要使用的最大BLOB的那么大。
max_allowed_packet = 
(一个包的最大尺寸)

#允许的同时客户的数量。增加该值增加 mysqld要求的文件描述符的数量。这个数字应该增加,否则,你将经常看到 链接过多,请联系空间商 错误。 默认数值是100
max_connections = 1024

#指定表高速缓存的大小。每当MySQL访问一个表时,如果在表缓冲区中还有空间,该表就被打开并放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快地访问表内容。通过检查峰值时间的状态值Open_tables和Opened_tables,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如果你发现open_tables等于table_cache,并且opened_tables在不断增长,那么你就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了(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Open_tables'获得)。注意,不能盲目地把table_cache设置成很大的值。如果设置得太高,可能会造成文件描述符不足,从而造成性能不稳定或者连接失败。
table_cache = 512

#每个线程排序所需的缓冲
sort_buffer_size =

#当一个查询不断地扫描某一个表,MySQL会为它分配一段内存缓冲区。read_buffer_size变量控制这一缓冲区的大小。如果你认为连续扫描进行得太慢,可以通过增加该变量值以及内存缓冲区大小提高其性能。
read_buffer_size =

#加速排序操作后的读数据,提高读分类行的速度。如果正对远远大于可用内存的表执行GROUP BY或ORDER BY操作,应增加read_rnd_buffer_size的值以加速排序操作后面的行读取。仍然不明白这个选项的用处……
read_rnd_buffer_size =

#用于REPAIR TABLE。不明白这个选项的用处,百度上找到的设置方向也是五花八门,有、、等,折中选一个。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可以复用的保存在中的线程的数量。如果有,新的线程从缓存中取 得,当断开连接的时候如果有空间,客户的线置在缓存中。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为了提高性能可以这个变量值。通过比较 Connections 和 Threads_created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
thread_cache_size = 128

#查询结果缓存。第一次执行某条SELECT语句的时候,服务器记住该查询的文本内容和它返回的结果。服务器下一次碰到这个语句的时候,它不会再次执行该语句。作为代替,它直接从查询缓存中的得到结果并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query_cache_size =

#最大并发线程数,cpu数量*2
thread_concurrency = 2

#设置超时时间,能避免长连接
wait_timeout = 120

#关闭不需要的表类型,如果你需要,就不要加上这个
skip-innodb

skip-bdb


原文:http://blog.csdn.net/e421083458/article/details/8132781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