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看守所受伤"事件衍生网络流行语"躲猫猫" “李乔明之死”的真相是否在和我们“躲猫猫”?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返利设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8:46

 

  现代快报2月17日报道  又是一个案件引发的流行语。“今天,你‘躲猫猫’了吗?”这句看似无厘头的话,是一条社会新闻后面的网友评论。一个因盗伐林木被关进看守所的青年,2月8日在看守所内受伤,被送进医院,2月12日死亡。警方称其受伤的原因是放风时和狱友躲猫猫撞在墙上。
  躲猫猫时眼部被蒙
  据《云南信息报》报道,1月29日,24岁的云南玉溪北城镇男子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1月30日进入看守所,2月8日下午受伤住院,4天后在医院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当天李乔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当地另一家媒体报道称,警方调查结果显示李乔明“躲猫猫”时眼部被蒙,所以“不慎撞到墙壁受伤”。
  “躲猫猫”的网络应用
  该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在某网该新闻有很多条网友评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谈论“躲猫猫”。
  天涯网友更是发挥其一向的搞笑风格,甚至有人很快就注册了“躲猫猫游”、“大家都来躲猫猫”等ID,转载新闻的主帖下面的评论更是如此:“以后家里有小孩的可不能教他们再玩躲猫猫了!多危险哪!”“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珍爱生命不躲猫猫”“以后可以这样骂人:躲猫猫躲死你丫!”
  继续调查躲猫猫
  据《云南信息报》报道,12日晚,警方通报了最新的调查情况:“由于死者(玩躲猫猫时)抓到同监狱友普某某,而引起普某某不满,最终两人发生争执。争执中普某某先踢了死者一脚,随后又朝其头部击打一拳,死者由于重心不稳摔倒后,头部与墙壁与门框夹角碰撞,最终受伤。”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

 

不重树公信,则只能痛苦迎接下一个雷词

□李晓亮

网络雷词,不断推陈出新。而最近风头最劲的一个网络雷词,无疑非“躲猫猫”莫属了。雷词的诞生是这样的:云南青年李乔明因涉嫌盗伐林木,被刑拘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半个月后死于“重度颅脑损伤”,当地警方对此解释是:李乔明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所致。(217日《济南时报》)

当然,既然茫茫大洋之中的两艘深水潜艇都有相撞的可能——几率可能仅为几百万分之一,那么警方的所谓“躲猫猫”一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是网友对此解释,却并不买账。跟帖中,多是“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珍爱生命不躲猫猫。”显然,警方公信力遭遇到一种不被信任的尴尬。

“李乔明‘躲猫猫’致死”后,“躲猫猫”与“俯卧撑”哪种游戏更危险,也就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还有跟帖戏谑:“与时俱进,被自杀演变成躲猫猫。”

这里的“被自杀”一词,同样值得关注。类似的还有“被失踪”、“被和谐”等等。“失踪”、“自杀”等是不及物动词前面加“被”字是一个语法错误。而网上这种错误的搭配,却映照着现实中一种荒谬现象:某人并非失踪,却可能被宣布为失踪,比如《网络版》记者“关键案”;某人并非自杀,而被认定为自杀,比如“做着俯卧撑”,看人跳河“自尽”。

“关键案”里警方,抓人而不对外公布,还假装立案调查,山西、河北两地警察如演双簧一般默契。而在杨佳案中,杨佳的母亲也曾“被失踪”过一回,其实事后证明警方是完全知情的,甚至是一手包办的,唯有公众不知内幕而已。这是这样的事情多了,所以“被自杀”、“被失踪”、“被和谐”以及“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才能风行网络。这些网络雷词的风靡,某些公权力的失范行为,“功不可没”。

正如法学专家指出,没有程序就没有正义,而没有程序正义保障的“被失踪”式刑拘,其实也是一种侵权。而警方公信力,其实与各地类似的程序正义缺失的公共性案件成反比。缺少程序正义,确实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案件越多,则办理此案的地方警方公信力越低。而当这类违背司法正义的现象呈现泛滥趋势,但公众又未见各地强有效的挽救公信力的举措。那么结果可能很糟糕,公众或许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错误的‘共识’”。

那么此前局限于一地一域的警方公信力下降,则可能扩散至整个警察系统。有了网络,则这样的非理性“共识”扩散地更快。云南青年李乔明之死,就是一个明证。当然这个前提是,我们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晋宁县警方,亦即承认李乔明确实点背,是“‘躲猫猫’致死”。但即便晋宁县警方是公正的,但在“躲猫猫”的流行热度迅速比肩“俯卧撑、被自杀”的语境下,当地警方依然难以自证清白,获得公众的信任。这简直是个辛辣的嘲讽。假如没有“俯卧撑”、“被失踪”的一再铺垫,“躲猫猫”的尴尬肯定会少很多。

但现在既然这样的雷词,隔三岔五就要出一批,那么这种现象显然有认真探究的必要。我们知道是公权力行为的失范直接导致了雷词的产生。而雷词的流行,则证明了网络时代,公众借以调侃自嘲的雷词里,其实暗含公共精神,折射着世道人心,它们是一种略带狡黠的嘲讽与追问。

表面看似沉默的“打酱油”姿态,其实这里蕴藏着民意潜流,和对公共事务的“隐秘政见”。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见证者,雷词就是对公共事务的即时评论。对公共事务而言,这种网上的“签到”、“顶贴”,其实汇聚成的正是民意的压力。是民意不可侮的警示,公权力部门若不直面这种嘲讽式诘问,妄图拿一些案情真相、必须公布的重要信息与民意“躲猫猫”,则只能在让自身公信力持续打折的过程中,无奈而痛苦地迎接下一个雷词。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