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重镇阳江

来源:互联网 发布:经济与社会数据库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23:20

南疆重镇阳江


1.    阳江(两阳)名字之起源

阳江这地方源于"漠阳江",而漠阳江起名又源阳"莫阳",原来阳江最早叫"莫阳",为什么叫"莫阳"?因为阳江在古时,属于古越地方,居住的多是越人。在古越语中,""越语为"",(阳江现在称""还叫"牛么");""越语为"",和太阳的"""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表明古代的阳江曾经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这条江在莫阳,故此叫漠阳江。中国古代地理立位,山北水南日阳,山南水北日阳,我们阳江在江之北,所以叫阳江。古代""""谓之东,阳春在江东边,所以名叫阳春。

 

2.    两阳行政区划几度变迁概述

秦朝和南越国时期,两阳初属岭南地区的南海郡。

汉朝时期,两阳是高凉县的县治中心,当时高凉县管辖今阳江和茂名地区,开始了高凉即阳江的历史;东汉末年,孙权将高凉县从当时所隶属的合浦郡分离出来,升格为高凉郡,此时两阳由县升为郡。

南北朝时,高凉郡从广州分离出来,连同杜陵郡、宁康郡、阳春郡合设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为今阳江。

唐朝时阳江县、西平县、阳春县、杜陵县等从高州分出来,建为恩州,恩州州治在阳江。从贞观年间唐太宗时建恩州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恩州,阳江、阳春各自为县上,两阳被称为恩州达719年之久。

明朝朱元璋撤恩州后,阳江、阳春各自为县,隶属肇庆府。

清朝期间,阳江两次升格为直隶州,再升格为直隶厅,然后再回复为直隶州,直至民国才回复为阳江县、阳春县。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齐国,一统中国,建立秦王朝。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全国共设有36。七年后,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并统一了岭南越族。随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等3个郡。当时两阳隶属其中的南海郡。下图是秦朝行政区划中的岭南三郡的地图。

岭南三郡地图


 

此期间南海郡下辖四(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另一说为六县(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冽江、揭阳),郡治在番禺(即今广州),主体范围在今广东海南广西东南部。

注:网上极少资料介绍此期间阳江,阳春辖属何县。

 

南越(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是在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立国后,赵佗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在郡的设置上,它保留了原来的南海郡和桂林郡,只是把原来的象郡折分为交趾郡和九真郡。下图是南越图初期的行政区划图。地图上只有秦朝原来的三郡,当时象郡的折分情况并没有反映出来。

南越国地图

 

汉朝

汉武帝派兵打败匈奴后,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从原来南海郡、象郡交界处划分出来,设立为一个新地区,为合浦郡,郡治徐闻。下辖五县:徐闻县、高凉县、合浦县、临允县、朱卢县。自此开始,高凉所管辖地区,无论是县,郡还是州,它的政治中心都是今阳江。

 

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有关,莽曰桓亭。临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过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都尉治。

 

当时的高凉县,它包括今阳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电白、化州、吴州和罗定的部分地区。高凉县是粤西地区最古的县。当时合浦郡地图如下:

  

 合浦郡地图

 

东汉末年,两阳属东吴统治范围。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将高凉县从汉时的合浦郡分出,设为高凉郡,转由广州管辖,下统三个县:安宁县(今阳江市区及其东部)、高凉县(今阳东县北部地方)、西平县(今阳东白沙镇、江城区埠场乡、平岗镇、阳西县程村镇邻近部分地区)。至此,两阳地区由县直升为郡。此时的高凉郡并未包含今茂名高州地区。当时与高凉郡并列的行政区域有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高兴郡,桂林郡和合浦北部尉。

 注:在西汉和东西时期,国家行政区域以郡县制为实体。到东汉州刺史为监察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此时南方的交趾易名为交州,当时管辖交阯郡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在东汉末年时,高凉郡由广州所辖,而非交州。

 

南北朝

南北朝时,两阳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凉郡大广州分出,连同杜陵郡、宁康郡、阳春郡(阳春郡得名于公元523,下段提及)等合设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阳江江区(从公元527年到649年),管辖今阳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在此122年历史中,阳江由郡升格为州,下管郡,那管县,是祖国南疆的交通要冲、军事重镇。

 

隋朝

隋朝的历史非常短暂,但行政区划上仍发生两次重大变化。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制。高州也因此又变回为高凉郡。这里可查看当时的行政划分。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隋政把安宁县、高凉县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仍隶属高凉郡,与高凉县并列)。而在公元523年(南朝梁普通四年),拆高凉郡,置阳春郡,在阳春郡中设阳春县。阳江县和阳春县从此得名。

 

唐朝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阳江县、西平县、阳春县、杜陵县等从高州分出来,建为恩州。从此开始,两阳在行政划分上与高州分离,结束了阳江即高凉、高州的历史。恩州州治在阳江,从贞观年间唐太宗时建恩州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恩州,阳江、阳春各自为县上,两阳被称为恩州达719年之久

 

明朝

朱元璋撤恩州后,阳江县、阳春县隶属肇庆府。与肇庆府在广东并列的府有:广州府,肇庆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罗定州。当时明朝的行政区划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清朝

清朝时,清袭明制,惟改布政使司为省,在省与府之间设立道一级,道系监察区,不构成政区,实为三级建制。此外,清政府在边防要地、少数民族地区或新辟之地置直隶州或直隶厅。公元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阳江县两次升格为直隶州,下辖阳春、开平、恩平等县。同治九年(1870年)阳江直隶州改为直隶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阳江直隶厅再改为隶州。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撤除州府,复设阳江县、阳春县。

 

国民2年,在原先实行省、县二进制的省和县之间设道,成三级建制。广东分设粤海、岭南、潮循、高雷、钦廉、琼崖6道。高雷道辖原高州府、雷州府、阳江直隶州属下11县,道治茂名。

 

3.    小结

两阳自汉朝开始就有高凉之称,有祖国南疆的重镇这称。自有高凉之名起,两阳几度为高凉县,高凉郡以及高州的政治中心。再到后两阳成为恩州,系恩州州治中心,此时两阳称为恩州。清朝时两成为直隶州、直隶厅。

 

注:由于没有史书参照,本文内容均从中文维基网站查阅而成;同时以文百度互动百科《高凉》词条为线索展开描述两阳的政政区划变化,本中大部分文字来源于此词条,本文并附加相关的图片和朝代的行政区划链接,以方便大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