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TechOps,TechLead三生三世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设置div尺寸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7:02

TechLead是什么?

是一个称号,是一个角色;是团队交付的力量,也是公司中间的力量;是社区的主力,还是BU的动力。(后文简称TL)

TechOps又是什么?

是支撑公司运营的“神秘”组织,在你的工作中,除了你的客户他们管不了,其它的基本他们都管。

那么在TechOps做TechLead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还是让我抿口水,慢慢说来。

缘起

6月的武汉早早抖起了精神,一大早就迫不及待的告诉你这将是另一个疯狂的夏天。

第一天上班!早早地寻到公司,还以为自己走错了,难道这就是那个传闻前些年世界第一难面的公司在武汉的分公司?一张A4纸做的路径导航,一块小小的大门,一眼能看全的办公区。要不是热情的HR,加上TW发光的logo,我才肯定没有搞错。

还没来得急顺口气,就加入了自己在TW的第一个项目,加上我成员就仨,一个TL,白亮;一个QA,黑旷;一个Dev,我。

白亮举起他圆圆的膀子,边擦汗边告诉我,我们现在首要任务就是将该项目顺利接到武汉来。

从曼彻斯特来的原全功能团队- 1 TL + 1 BA + 1 QA + 2 DEV + 1BA,会向我们持续轰炸一个月。在这之前,就两天的时间熟悉代码,还是自己不了解的技术栈。

现在回想起来,就好像是黑白双煞和我的精神力量组成羸弱三人组,还不忘自己对自己说,先定一个小目标,再干一番大事业。

不过,一下子就接触到了两个TL,真是冥冥中的万幸。

一面是白亮为了确保能完整的接下整个项目,短短一周以内就能自己给我画出完整的项目架构图,不仅包括整体框架,代码层级;还能讲清楚整个项目的部署流程,以及CI/CD的实际工作原理。以确保我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一面是Paul(全功能团队TL,后简称小P)给我们传授敏捷大法,最佳实践,以确保我尽快融入敏捷工作环境。

我因该感恩,感恩有这么给力的队友给我无死角的帮助;更因该感叹,感叹TL快速的学习能力和敏捷的coach节奏感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TL而言,技术当然是立身之本,需要快速的学习能力,而这个学习速率就是亮刺刀,取决于平常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如对框架抽象总结,才能做到举一反三,面向行业编程;对工具比较加理解,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为我所用; 等等。

眨眼到了月未,我们顺利的接过了项目,有了稳定的持续交付。小P达成所愿,给我们留下坚毅的背影,安心回到了曼城。

蹒跚学步

项目是顺利交接了,能力建设刻不容缓。不过因该补哪些?怎么补?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怎么配合?这些通通都是TL需要解答的问题。

白亮大眼珠子一转溜,早已有了答案。

在日常工作中,细致入微。

挑卡后,Kick off前,一起分析业务需求,不明确的地方要明确,不合理的地方,要拒绝。

准备工作也要做足,先做好Tasking,统一思路后,才开始动手TDD。

Desk check前,自己先过一遍所有的Test scenarios。

不仅要让大家坚持这些原则,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懂得坚持的意义。

业余时间,讲Session,做Workshop,尽快让大家对技术框架统一理解,将关键知识点吃透消化。

代码层面的技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补足也直接,差就补,不会就学。需要融会贯通并长期沉淀的是敏捷实践,更准确的说是适合团队的敏捷实践。

TechOps是内部项目,但并不意味着因为是内部项目,所以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恰恰相反,还正因为是内部项目,反而对敏捷的纯粹性要求甚高。敏捷的布道者,自身的敏捷都做得不够,就像宋江的军师 – 无用。

一个月的时间,照葫芦画瓢是够了,不过这个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大家对于敏捷的理解不一致,有生搬硬套的,也有积极创新的,还有随便的。

这时候好用的是对内自检和引入培训,让团队找到自己节奏。以团队为单位来自检,通过系统讲解,来帮助自己梳理敏捷体系。从外部引入培训,可以让敏捷做得流畅的团队来一场内部咨询,从不同的角度多看看自身的问题。

Tips:

帮助团队理解需求

让团队对项目架构统一和完整地理解

明确需要坚持的实践和代码标准

帮助PO明确项目风险

初生之犊

就这样,白亮带着做了大半年,在另一个项目殷切期盼下,他翘首离去,留给我们圆圆的背影。

对于团队来说,这很正常,有人上项目就有人下项目。对于咨询公司,健康的成长环境,正常的人员成长速率,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为新的TL接手项目,摆在面前问题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在不太合理的团队leverage实际情况下,还要保证大家的成长速度,最终能保证团队正常交付。

既然当前团队的leverage是不合理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出最薄弱的一环,找到合适的人选,让TA快速的成长。这一步既要做到心中有数,又不能武断专行。因为在全功能团队里,公平公正,信息透明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我不会简单的告诉你,去找RM要人,和PO打好组合拳,因为这很难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而是因该做好长线准备,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更因该在组织结管理上规避的问题。

紧随其后的挑战就是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

因为TechOps这样的内部大环境,先天优势就是敏捷基因根正苗红,还有就是来自内部的客户,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如果项目交付压力大,团队背着一座座KPI大山,马不停蹄追赶着步步紧逼的时间节点,敏捷很容易被挤压变形,这和团队由谁组成并没有直接关系,毕竟交付团队的首要目标一定是交付。

因为有了这样的客户,有了这样的基因,嗅觉灵敏的RM自然就会想到,这里的一方水土是打磨尤物的优质资源,一定会物尽其用。

锋锐的敏捷思想,丰富的外来经验,在这方宝地上自由驰骋,碰撞出惊涛骇浪。

这就是一把双刃剑,敏捷是个方法论,敏捷宣言里用的量词都是“重”和“轻”,怎么让外来经验生出敏捷翅膀,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快速帮大家定位好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扫清敏捷误区,用敏捷的语言来描述经验。

Tips:

编码

移除技术壁垒

足够灵活的适应多种工作环境

成为团队的role model

公平公正

技术栈管理

胸无城府

随着TechOps中国区组织结构越来越清晰,自增长,平台化服务需求声音越来越强劲。再跨一步,机会和挑战从来都是结伴而行。

时间怎么安排?团队怎么办?PO同不同意?怎么将好的实践推广到其它团队?又如何将其它团队的沉淀反哺团队?

你有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前提条件一定是团队leverage建设健康,成员成长速度跟得上。

让团队做到自组织,自管理,一直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那就意味着给足信任空间,提供足够的支持,让大家接受挑战,并从中成长,最终还得把活给干漂亮喽。

信任的建立很漫长,本身很脆弱。在这个前提下,不要所有的技术方案都由你一个人来定,尽量让大家得到更多的机会来磨练。

自身也需要保持业物知识和技术细节的更新,至于怎么更新,从哪儿更新,更新多少,就得看团队的状态。

尽可能多的和大家一起用业务语言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带来的一种好处是PO能方便的从团队了解相关的信息,不局限于你。

TechOps团队同根同源,闭门造车也终归被时代抛弃。走出去,带着团队的积累,构建更多的联系和信任;领回来,捧着经验和教训,百花齐放,取长补短。

TechOps global更是一大宝藏,我们也需要在这个大舞台上,发出更多来自中国区的声音。平台既服务,离我们那么近,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Tips:

学会授权

找时间编码,但不要满额编

用业户语言描述技术框架,用业务语言沟通需求

花时间和团队成员面对面一对一交流

不要做所有技术相关的决定,多留机会给其它人

团队文化,自组织管理

TechOps的TechLead,只要敢想,三生三世哪里又够。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