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

来源:互联网 发布:都市校园网络高手小说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9 02:30

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分类、聚类、回归等概念

这里举一个给书本分类的例子。部分参考 什么是无监督学习? - 王丰的回答 - 知乎 。

  1. 特征(feature)

    数据的特征。

    书的内容。

  2. 标签(label)

    数据的标签。

    书属于的类别,例如“计算机”“图形学”“英文书”“教材”等。

  3. 学习(learning)

    将很多数据丢给计算机分析,以此来训练该计算机,培养计算机给数据分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指的就是找到特征与标签的映射(mapping)关系。这样当有特征而无标签的未知数据输入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已有的关系得到未知数据标签。

    把很多书交给一个学生,培养他给书本分类的能力。

  4. 有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

    不仅把训练数据丢给计算机,而且还把分类的结果(数据具有的标签)也一并丢给计算机分析。 
    由于计算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训练数据,而且有训练结果(标签),因此训练的效果通常不错。训练结束之后进行测试

    不仅把书给学生进行训练给书本分类的能力,而且把分类的结果(哪本书属于哪些类别)也给了学生做标准参考。

    计算机进行学习之后,再丢给它新的未知的数据,它也能计算出该数据导致各种结果的概率,给你一个最接近正确的结果。

  5.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

    只给计算机训练数据,不给结果(标签),因此计算机无法准确地知道哪些数据具有哪些标签,只能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分析数据的特征,从而得到一定的成果,通常是得到一些集合,集合内的数据在某些特征上相同或相似。

    只给学生进行未分类的书本进行训练,不给标准参考,学生只能自己分析哪些书比较像,根据相同与相似点列出清单,说明哪些书比较可能是同一类别的。

  6. 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

    给计算机大量训练数据与少量的分类结果(具有同一标签的集合)。

    给学生很多未分类的书本与少量的清单,清单上说明哪些书属于同一类别。

  7. 聚类(clustering)

    无监督学习的结果。聚类的结果将产生一组集合,集合中的对象与同集合中的对象彼此相似,与其他集合中的对象相异。

    没有标准参考的学生给书本分的类别,表示自己认为这些书可能是同一类别的(具体什么类别不知道)。

  8. 分类(classification)

    有监督学习的两大应用之一,产生离散的结果。

    例如向模型输入人的各种数据的训练样本,产生“输入一个人的数据,判断是否患有癌症”的结果,结果必定是离散的,只有“是”或“否”。

  9. 回归(regression)

    有监督学习的两大应用之一,产生连续的结果。

    例如向模型输入人的各种数据的训练样本,产生“输入一个人的数据,判断此人20年后今后的经济能力”的结果,结果是连续的,往往得到一条回归曲线。当输入自变量不同时,输出的因变量非离散分布。

看不懂可以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什么是无监督学习? - 王丰的回答 - 知乎

以上转载自:http://blog.csdn.net/ptkin/article/details/50910546


另一篇文章的叙述:

机器学习的常用方法,主要分为有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和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监督学习,就是人们常说的分类,通过已有的训练样本(即已知数据以及其对应的输出)去训练得到一个最优模型(这个模型属于某个函数的集合,最优则表示在某个评价准则下是最佳的),再利用这个模型将所有的输入映射为相应的输出,对输出进行简单的判断从而实现分类的目的,也就具有了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的能力。在人对事物的认识中,我们从孩子开始就被大人们教授这是鸟啊、那是猪啊、那是房子啊,等等。我们所见到的景物就是输入数据,而大人们对这些景物的判断结果(是房子还是鸟啊)就是相应的输出。当我们见识多了以后,脑子里就慢慢地得到了一些泛化的模型,这就是训练得到的那个(或者那些)函数,从而不需要大人在旁边指点的时候,我们也能分辨的出来哪些是房子,哪些是鸟。监督学习里典型的例子就是KNN、SVM。无监督学习(也有人叫非监督学习,反正都差不多)则是另一种研究的比较多的学习方法,它与监督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事先没有任何训练样本,而需要直接对数据进行建模。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我们自身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很多处都用到了无监督学习。比如我们去参观一个画展,我们完全对艺术一无所知,但是欣赏完多幅作品之后,我们也能把它们分成不同的派别(比如哪些更朦胧一点,哪些更写实一些,即使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朦胧派,什么叫做写实派,但是至少我们能把他们分为两个类)。无监督学习里典型的例子就是聚类了。聚类的目的在于把相似的东西聚在一起,而我们并不关心这一类是什么。因此,一个聚类算法通常只需要知道如何计算相似度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采用监督学习,什么时候应该采用非监督学习呢?我也是从一次面试的过程中被问到这个问题以后才开始认真地考虑答案。一种非常简单的回答就是从定义入手,如果我们在分类的过程中有训练样本(training data),则可以考虑用监督学习的方法;如果没有训练样本,则不可能用监督学习的方法。但是事实上,我们在针对一个现实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没有现成的训练样本,我们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双眼,从待分类的数据中人工标注一些样本,并把他们作为训练样本,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条件改善,用监督学习的方法来做。当然不得不说的是有时候数据表达的会非常隐蔽,也就是说我们手头的信息不是抽象的形式,而是具体的一大堆数字,这样我们很难凭借人本身对它们简单地进行分类。这个说的好像有点不大明白,举个例子说就是在bag-of-words模型的时候,我们利用k-means的方法聚类从而对数据投影,这时候用k-means就是因为我们当前到手的只有一大堆数据,而且是很高维的,当我们想把他们分为50个类的时候,我们已经无力将每个数据标记说这个数应该是哪个类,那个数又应该是哪个类了。所以说遇到这种情况也只有无监督学习能够帮助我们了。那么这么说来,能不能再深入地问下去,如果有训练样本(或者说如果我们可以获得到一些训练数据的话),监督学习就会比无监督学习更合适呢?(照我们单纯地想,有高人教总比自己领悟来的准,来的快吧!)我觉得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是这要具体看看训练数据的获取。本人在最近课题的研究中,手动标注了大量的训练样本(当然这些样本基本准确了),而且把样本画在特征空间中发现线性可分性非常好,只是在分类面附近总有一些混淆的数据样本,从而用线性分类器进行分类之后这样样本会被误判。然而,如果用混合高斯模型(GMM)来分的话,这些易混淆的点被正确分类的更多了。对这个现象的一个解释,就是不管是训练样本,还是待聚类的数据,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是相互独立同分布的。换句话说,数据与数据的分布之间存在联系。在我阅读监督学习的大量材料中,大家都没有对训练数据的这一假设(独立同分布)进行说明,直到我阅读到一本书的提示后才恍然大悟。对于不同的场景,正负样本的分布如果会存在偏移(可能是大的偏移,也可能偏移比较小),这样的话用监督学习的效果可能就不如用非监督学习了。


转载地址:http://blog.csdn.net/jiang1st2010/article/details/765412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