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发布:路虎是印度车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4:26

点击查看全文


前几天收到云栖社区馈赠的王坚博士写的《在线》一书,感触很大。首先,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了阿里云的成长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技术执着的阿里人在探索道路上的不折不挠。同时也验证了技术进步背后总会有一群人在默默的付出。也见识了心理学博士王坚对于未来的把握如此准确,准确背后是一种信仰和精神。不得不说阿里云是培养CTO的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

王坚博士在书中提到,大数据这个叫法是有些许错误的。于是,我便带着这个问题:“大数据不叫大数据,那它应该叫什么?”去认真的阅读了此书。下面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些许看法。

大数据、云计算是共生体。为什么将它们两个放在一起呢?因为它们两个谁也离不开谁,准确的来说它们两个算得上一对宿命鸳鸯。数据不计算永远产生不了价值,计算没有数据作为基础,算是在做无用功。造词者,当时可能没有想到大数据、云计算会走到一起。但是,幸运的是,命运千转百回,它们终成伴侣。

它们彼此让自己更有价值,同时也让彼此的真实面容展现出来。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大数据如果不叫大数据,它应该叫什么?”云数据,我个人觉得这个词更适合取代大数据这个词。如果按照大数据的体量来讲,世界上的数据能称得上大的,恐怕只有欧洲大型电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而今天我们讲得最多的“大数据”,是来自互联网的数据。王坚博士在书中提到了数据是由沉淀效益的,准确的来说,沉淀的越多,价值也就越大。

这样一个效益规律不禁让我想起,由水蒸气聚集形成的云。水蒸气越聚越多,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雨,滋润了万物。水一直被视为人类生命之源,水创造了万物,价值也就不可用数字来衡量。同样,今天数据也被视为商业动力之源,指导生产生活。我相信未来数据创造的价值也不可用数字来衡量。

王坚博士在《在线》一书中,提到过,数据同样是有聚合效应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聚合效应也正在创造着巨大的价值。数据和水蒸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可重复利用。

云数据的价值因其所在的领域而定,在这一点上真实的云也是如此。在干旱的地方,水的价值相对来说很大。对于云数据来说,行业数据沉淀的越多,行业发展的也就越健康。在相对意义上来说,可增长价值也就越小。但是,对于行业数据匮乏的领域来说,发展相对艰难,整个行业都期待能有一场春雨来欢聚它们生存的压力,过去我们靠什么?外部的投资,国家的政策。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并不能长久解决问题,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其实,到最后大家能意识到的是: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今天是一个自救的良机,因为有互联网、云数据、云计算的存在。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计算成为公共服务。

王坚博士在《在线》一书中说:数据成为资源,对于万事万物来说,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标志。因为什么?数据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是我们人自产的,不是来源于自然界。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相当震慑的消息。之前,我们总是希望自然界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资源,但是我们发现这似乎有些天方夜谭,尽管在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资源。

或许因为数据的出现,不管是行业,还是人,“自救”会成为时代的主题。不管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资源,还是国家政策、外部投资赋予行业新的生命,到最后都会落到“自救”上。这或许也验证了: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这句至理名言的准确性。

其实,这也就引起了数据到底有什么价值?让今天那么多人为它痴狂,也让行业和人类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它。我认为数据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拥有数据并不算是一件难事,所有拥有处理它的能力和思想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数据创造价值的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让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马云先生在贵州的时候,就提到过计划经济可能会重新回归,同时他也表示计划经济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经济形式。之所以称其为最好的经济形式,无非是其效率是真的高。当然,这个观点一出,瞬间受到了很多经济学教的批评。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因为上个世纪,我们吃过计划经济的亏。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但是,在怕的时候,我们应该回想过去计划经济体系失败在哪里?计划经济体系失败的原因在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中央集权自上而下式的计划经济。上面的人靠不靠谱的不完整的数据样本,来制定经济发展规则。而今天马云先生提到的计划经济不是上个时代的计划经济,它们两个在本质上是由巨大差异的。最明显的是今天的计划经济是自下而上的。在使用的数据体量上也是有天壤之别的,数据的使用量带来了质的变化。这个质的改变是计划经济的质。

另外



点击查看全文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