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数据库入门(一)

来源:互联网 发布:站长申论怎么样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0:14

SQL数据库入门(一)

1、数据库的三级模式:

从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角度来看(即DBS内部软件结构),是三级模式结构。模式,即对于DB(数据库)结构极其特征、联系的描述,一般使用DDL语言来进行。模式和模型是不同的,模式是模型的语言描述。三级模式,即使用三种角度来描述一个DB。这种模式保证了一个DB的数据独立性,不仅是在逻辑上的独立性,更是在物理上的独立性。第一级模式为外模式:即描述一个DB的逻辑结构。通俗的讲,就是一个DB中的数据在客观现实中是如何存在的,它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第三级模式为内模式:即描述一个DB的存储结构。就是它在计算机中是如何存储的,如何使用计算机来正确高效地存储一组在客观现实中有着特定结构的数据。第二级模式为概念模式:即连接第一级第三级的枢纽。首先将外模式转化为概念模式,然后再将概念模式进行实体化,转化为内模式。这样,就有了DBS(数据库系统)的二级映像功能。即外模式/概念模式映像和概念模式/内模式映像。通过二级映像,为外模式和内模式之间搭建一个转化枢纽,即概念模式。使得只需要调整映像方式,就可以使整个DBS适应客观数据的变化或终端设备的变化,从而实现了数据与应用程序的独立性。

2、数据模型

模式是模型的描述,因此构建数据模型同模式一样,也是为了成功地将现实世界的数据映射到机器世界中,并保证二者的独立性。它的过程也是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即把真实数据体系抽象为概念模型),再从信息世界到机器世界(即将概念模型转化为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有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以及数据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结构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性。定义了数据的内容,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数据操作描述了系统的动态特性。数据模型对数据操作的定义需要确定操作的确切含义,符号,规则以及使用的语言。数据的约束条件描述了系统的完整性。定义了数据模型中所有数据之间蕴含的制约规则和条件。三种数据模型(现实,概念,机器)都有其自己的术语,此处不再赘述。概念模型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即E-R模型(实体联系方法)。当前流行的数据模型有四种:层次模型(树结构)、网状模型(图结构)、关系模型(二维表)和面向对象模型。通俗地讲,层次模型就是我们所说的使用树状图表示,网状模型是通常讲的网状图。但在计算机实现过程中,网状图依然需要分解成多个一对多的形式,所以网状模型的结构实质上是有向图。关系模型是一种非过程的模型,即我们平时使用的二维表。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