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起云涌

来源:互联网 发布:宏杰加密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2:45

有人说:“这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科学技术让个体力量成为了可能” 。摆脱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人们总是会不满足于现状,偶尔向着更高的山峰去攀岩。科学技术就是这被唤醒的大脑的力量,以全然不同于身体的方式肆意在这个现实世界,在心灵的指挥下驰骋疆场,实现了心灵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好奇、求知、舒服、刺激等等。既然一切的行为的驱动力都源于心灵的欲望或念想,那么心灵又为何永无休止地迸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欲望,这条生生不息的动力源头又在哪呢?

从来不会有答案是被我们创造了出来,而是我们知道的答案也只是我们可以认识到的,又或许这个答案仅仅只是我们的认识给出的答案,又或许一切的答案都早已静静地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由于我们心灵对答案需要的动力驱使,心灵就创造出了一个答案,因此也就有了这个答案,从而这个世界也仅仅只是是我们心灵意愿认识到的世界,到底是否存在一个真正的世界,还是世界因为我们的认识而成为了那样的世界,我无从的得知。

那么,我们的心灵真就可以认识这一切吗?心灵真的认识了这一切吗?心灵遨游世界驾驭的两种东西——思维和情绪,情绪不需要任何被思维就自然而然地发生,如同身体的一种固有机制,属于自然系统中先天机制,比如凝结在血水中亲情,凝结在争斗中的仇恨,凝结在伤病中痛苦,凝结在交配中快感等等。我们很能清晰地感到情绪是一种被给出的“东西”,是一种内在固有机制运作的产物。当然我们也可以凭借思维去加以交互或者控制,比如凝结在绝望中的痛苦,凝结在成功中喜悦,凝结在游戏中快乐等等。但这交互的程度或者控制的力度的仍旧有限,不然情绪就如同思维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情绪不能全然成为思维的奴隶,而思维仅仅只是心灵活动所凭借的概念、方法和工具的统称。

思左想右,突然发现:我们先辈老子早在两千多年的就已经为我们找出了答案——分别心。分别心不只是矛和盾的辩证思维,分别心的实质反映的实际是一种天然的差异性。把这种这种差异性推广开来,这就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回到如今互联网世界,看似翻江倒海的繁荣壮丽景观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暗流涌动?狂热的追捧者口中的互联网到底化反出了一种什么新型物质?

第一次接触到通讯工具是固定电话,大概是2000年左右,家里安装的电话机除了通话也别无他用,后来电话的业务发展出现了电话配合电视机一起玩游戏,十分钟收5块钱电话费,不少家庭因为孩子玩游戏欠下巨额电话费还打起了官司。紧接着是传呼机,大概也是2000年左右吧,我接触到的是一款摩托罗拉传呼机,除了当电子表玩也没有其他用途。后来在2001年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电脑,那时候还是操作系统是windows98,显示器还是老式的电子管,听说电脑对环境要求比较苛刻,每次使用时都担惊受怕的,不敢乱在键盘上操作。当时对于我来说,电脑除了用于游戏娱乐别无它用,普通民众的整天忙于工作之中哪有闲钱和心思买这个玩意儿,此外电脑本身昂贵的价格就决定了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就更不用说接入互联网了。倒是手机先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因为人们工作生活上的沟通需要,手机以工作和生活两种需要(当然工作是最主要的)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手中。2002年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手机,那时候的手机也很简单:黑白屏、通话、信息、计算器、闹钟和小游戏等,如飞利浦、诺基亚、中兴等等,老爸买的是ZTE中兴的一款翻盖手机,翻盖的两侧都有屏幕显示,相比以往那种直板手机来说还算高级了一些,我特别喜欢玩里边的贪吃蛇游戏,尽管之前也经常在游戏机里上玩这个游戏,但是用手机玩有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后来就逐渐地有了彩屏手机,带有摄像功能,并且还有了QQ程序和互联网入口,记忆中移动互联网是和彩屏貌似是相伴出现。2005年的时候老爸买了一款三星的CDMA手机,我清晰地记得包装盒上写着移动数字蜂窝式通话手机。对于我来说,彩屏意味着游戏更加好玩,最喜欢里面的太空大战,可总是卡在第二关。此外,这款手机还带有上网的功能,需要先开通GPRS业务才可以上网。2008年的时候,老爸买了摩托罗拉v3ie这款手机,这款手机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外形非常的美,这款手机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自由的安装应用程序,每次打开程序的时候,都会首先弹出一个界面,上面画着一个冒着热气的茶杯,紧接着茶杯下面写着“Java”。 最后上了大学才知道,这款手机采用的操作系统的定制版linux,内嵌了jvm(运行java程序的虚拟平台),并可以流畅地运行java程序。老爸开通了上网的功能之后,我便下载了一款RPG游戏,玩的不亦乐乎,切身感受到了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手机从单调的黑白屏变成了绚丽的彩屏,从只能发短信打电话发展成为随时随地上网冲浪的工具,从只能使用内置程序发展成自由装卸载程序。此时,国产手机作坊式生产也开始进入了火热发展的阶段,带上网功能的不知名的手机二三百块钱一部,而且屏幕还有触摸功能(电阻式触摸屏)。2009年,我拥有了自己的手机——摩托罗拉v8,这时手机的功能已经非常丰富:摄像、拍照、QQ、游戏、上网,我觉得,程序的自由安装和卸载为手机及应用软件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2010年可以说是发生巨大变革的一年,安卓系统手机(最早的是HTC手机)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同时还有苹果手机,从那时其手机的江湖基本上就是两条路,一个是安卓手机,一个是苹果手机,其核心就是手机的操作系统。因为我热爱和从事嵌入式系统研究,所以对之所以形成如今这个局面有着自己一番深入的体会。在我看来,主要源于安卓系统的出现统一了技术规范和降低了技术门槛。安卓系统也是一款定制版的linux系统,和其他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相比稍逊色,比如微软的wince,不仅操作系统内核做的非常优秀,相关软件套件也是非常完善,像工业控制设备、医学设备、汽车电子、仪器仪表等等,类似的还有uClinux、PalmOS、VxWorks、pSOS、OSE、μCOS、Symbian。嵌入式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嵌入式操作系统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种,从此也可看出嵌入式行业的技术标准五花八门,这也是因为具体的应用场景比较苛刻和复杂,定制可裁剪也是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概念。这里还要重点说一下诺基亚的Symbian,可以说诺基亚的工程师把Symbian系统和平台上的应用打造的非常优秀,为什么诺基亚仍旧死了?原因就是不开源不开放。就好比微软十年磨一剑花费巨资苦心打造的WPF,到今天为止仍旧不见什么起色。由于技术壁垒太高、学习曲线和成本非常之高,导致很多应用开发工程师很难参与进去,也直接限制了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市场。而相比来看安卓系统,作者在最初编写时的应用场景就是机器人,比起其他嵌入式操作系统来说逊色多了,但是在2005年被谷歌收购以后,在谷歌团队的精心打造下出现了质的变化,经过2年的雕琢终于在2007年发布第一个版本,而且就只是针对手机应用场景,而谷歌给其他手机生产厂家最致命的一击就是——开放源代码,同时还建立一个全球组织进行维护。这个举动是伟大的,就如同当年linux操作系统开源所带来的变革一样。由于全世界工程师的参与使得安卓系统飞速的发展,大大的降低了技术的门槛,这一点对于当时中国山寨手机厂商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从事嵌入式开发的同行们应该感触更为深刻。当时三四个年轻人在北京中关村租个写字楼,几个月的时间就能造出一部安卓手机来,当时的山寨手机厂商也确实是这样,这也归功于中国这个世界最大代工厂的基础和便利。我们虽然生产不出苹果公司那样优秀的手机,但是我们却拥第一个将智能手机的价格降到千元以下的公司。智能手机市场在中国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不少山寨公司最终走上的正牌地位,并可以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智能手机凭借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源代码开放,软件可自由卸载,众多工程师可以为其开发各类应用等等)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这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升级,使得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便迅速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总结这段手机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燃了人们内在的需求。早在《封神榜》的神话中领略了“千里眼”、“顺风耳”巨大威力,以及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种力量的幻想和神话,可以说对于这种力量需求是早已存在的,更深一层的来看,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需求呢?人类认识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的需要,这背后反映的还是人们心灵的欲望,此时我们又不得不去思索心灵欲望的源头究竟是什么?心灵是人类长期的劳动生产培塑起来的,还是天然存在的一股超然物外力量?至少目前看来,找不到任何可用来验证的例子。人类的手势、语言、文字等等都无不是对人与人之间通信交流的需求,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通信的发展史,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需要使得文明得以不断发展,此时又有个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还是源于每个个体为摆脱寂寞孤独的需要?如果说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这是一种非心灵的的需要;如果说是因为个人觉得孤独了,需要和他人来点心灵上的碰撞。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最初起源于群居,人本身的生存能力要求人必须要群居。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猜想就是,因为人类现有心灵上的群居需要,进而产生个体能力的削弱,并进而导致个体对群居生产生活的需要。无论怎么说,这里始终是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的心灵和客观世界,到底哪个在先?因为我们还无法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最源头,就目前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还仅仅是根据现有事实对历史的猜想和模拟还原,奇怪的是我们真实的时间貌似不是均匀地流淌着,或者说变化不是均匀地发展着,仿佛历史总会在某一时间哼哧哼哧的发展,一边抖动一边跳跃一边向前发展。对历史源头的追溯总是不断颠覆和改变人类的既有认知,推动着人类认知不断迭代和发展。仍旧有一点奇怪的地方,就是人类的认识究竟是人类意识领域的认识,还是对宇宙的最为真实的认识?通俗一点讲:就是“1+1=2”这个认识是存活在在我们的概念系统里,还是存在于这个宇宙中。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讲:我们目前的概念系统只是建立起了与这个客观世界的映射关系,我们认识到的也仅仅只是世界的外表,而世界的外表和世界的内在之间存在一种概率的映射关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只是一种概率上的认识,世界的内在也仅仅以概率的结果表征给我们,其内部真正的运行规律我们仍旧不能得知。如果我们不能够真正认知这个世界,或者说世界表征给我们的是一个概率的结果,那么在不均匀的时空里,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可能:由于概率误差的不断累积,突然在某一天我们的认知系统出现了大的偏差,而我们的一切理论会在一瞬间失效,比如电子电路不工作了、飞机飞不起来了,电磁波发射不出去了,发电机发不出来电了,磁铁没有磁力了,基因突变加剧了……等等,这是我天马行空的猜想,可能有点胡言乱语。我们的理论认识犹如一座大厦,万丈高楼平地起,理论是不断建立在先前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大厦的地基出现了问题,那么会引发连锁反应,会在一瞬间全部崩塌。扯了这么远,还是回到最初通信这个话题上,从前面叙述中可以看到,人们对这种跨时空的通信要求是由来已久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跨时空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而随着能力的增强,又反过来推动人类心灵欲望的不断向前向更高层面的发展,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心灵中对于更高更强的超能力的需要是始终不灭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似乎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一切一切的力量都是来源于这个世界,只是重新组合了我们眼中的形式而已,准确的讲,科学不是创造发明,科学更像是一次次发现。先是电话的出现,契合了当时跨时空通信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一旦得到实现,又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对这种超时空需要。由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在技术上存在技术上交大差异,使得电话在点燃人们通信需求之后,移动电话的出现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一旦移动电话的技术瓶颈突破之后,迎来的就是移动通信火热江湖,因为移动通信更贴合人们的高级需要,但是没有固定电话的出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还不能进入新局面。移动电话进一步增强了人们跨时空的通信能力,似乎这种通信的需要达到了一个瓶颈。事物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如同流水在地面流淌一般,遇到了树叶的阻挡,就开始在其他方向发展,待势能积聚到一定程度之后,打开了前进路上的新的突破口,又开始进入翻江倒海的运动中。通信在跨时空能力不断走向瓶颈过程中,也逐渐在通信所承载的业务发展上呈现出繁荣景象。最初通信就是简单的文字和语音信息交流,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手机拍照并发送图片、视频通话、看电影、办公、理财、投资、购物、直播、游戏等等。很显然,这些纷繁复杂的应用技术并不是为了通信跨时空的需要,而是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之上的业务新的形式,也就是人们对自然力的形式重组而已。但是这一横向的发展可不得了,一下子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

二是移动互联网推动了社会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若没有普遍性的用途也很难得到大面积的普及应用(军事方面的需要要另当别论,因为高技术首先出现并应用在军事领域,这是由它的重要性决定的)。同时也正是应用的广泛才使得科研、教育、资金、企业、销售等一系列资源都向着这个领域靠拢,产生了规模效应,技术和生产的成本也不断下降。由于移动设备固有的便携性特点,使得它能够牢牢地“粘附”在每个人身上,同样个人也得以依托它发挥着更大的用途,以智能设备为平台的各类应用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来。并不断催生出新的思想理念、行业机制和发展模式等,社会中利益的格局不断被打破和颠覆。行业的快速发展又导致物质的极大丰富,各行各业都在跑着前进,争取在这一轮机遇期多捞一点。行业的竞争角逐之后,如今的营销思维和竞争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各移动互联网公司在用户和流量入口上竞争均衡之后,又开始争取产品在每个用户身上的停留时间。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需求饱和,使得以前那种“走量”的营销模式日渐山河。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如何能够充分挖掘出每个人每单位时间的价值成为了是当下时新的竞争思维。

前些年,有些创业者讲: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手段为用户创造需求。在物质需求不断饱和商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似乎要求创业者像魔法师一样凭空捏造出来个东西,满足用户饥饿的内心需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像发了疯一般的创业,张口闭口就是我要创业,随便进了个餐厅都能发现几个人在一起,口若悬河地讲述自己创业的想法,甚至今天到处可见的路演、会议、讲座,以及充斥在手机中创业创新维信群。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各种炒作应声而起,人们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在我看来,有些创新行业无非就是借助互联网打破就有利益格局,重新进行利益的分配,而蛋糕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也就说并没能实现财富的增长。近年来搞得最火最热的就属电商平台,电商砍掉了以前那种多级代理商,减少了交易环节,建立起了厂家到客户的直接对接,提高了交易频率,缩短的资金运作周期,减少了仓储物流,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同时,平台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消除了价格歧视,加剧了部分同类行业之间的竞争,导致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生意越来越难做,从而出现一些公司转向房地产和虚拟经济投资。这里说明两点:第一点是,传统生意难做不是因为传统行业落后所致,而是由于互联网使得竞争加剧所致,举个例子吧,以前生产零食的公司,依靠一级一级的代理商形成了一个一个区域经营,而且信息的不透明和传播缓慢使得价格歧视得以存在,有了互联网之后,信息公开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了,这种地域上的壁垒就被打破,如果一家公司产品质量一般,价格又低,就可以在电商平台迅速建立起销售量和信誉,由于信息是公开的,消费者都会倾向于选择先拔头筹企业的产品,这就出现一家独霸、万家败北的局面。传统销售通过局域的销售代理商寻找并赢得用户,而电商销售是由用户自己凭借平台信息自由选择,这里的自由其实已经不是自由的了,而是确定的。按照信息熵理论,透明和丰富的信息消除了不确定性,选择哪家的产品更加趋向于确定。我们可以打开手机看看,同水平的产品基本上就一两家企业在做,现在很显然就是一种赢家通吃的局面。第二点是,消除价格歧视并不是一件好事,源于每个人的现实情况和对事物理解的差异性。在经济学忠有个专业分析,叫做个人偏好曲线的差异性分析。经济学中成本或者价格,不是电商平台公布的标准价格,就对每个个体来说,是要加上这个人放弃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或者价格。那么,从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价格除了因为供求关系出现的波动外,从微观角度分析,同一产品同一时刻还会因为每个人的机会成本出现不同,也就说完全一样的产品可能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价格,而且这是合情合理的。这需要我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否则有人会说这不公平。公平从来都是机会上公平,绝对平均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这里我想讲电商平台的例子是想说明,这是一个一家独霸行业。现在各路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火热炒作的背后是空虚的。社会上不乏有一些空手套白狼的投机人士,他们抓住了一些人恐慌、迷茫心理特征,重复为皇帝做着新衣。同时还有一些怀揣梦想、热血澎湃、斗志昂扬的年轻人,希望凭借新思想新技术实现个人的价值。可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前,重复性建设、同质化项目还在不断上演和炒的火热,仔细看来这些需求并没有推动技术向着更高更新的方向发展,并没有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财富,只是借现有技术或者产业帮有钱人花钱,只是通过织“新衣”将皇帝口袋中的钱转移到自己腰包而已。我们思考:这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幕后的操作者究竟是谁?也许非常简单,也许是复杂系统运作的结果,如果罗振宇在节目中讲的:这就是组织中平庸之恶。并不全是某个具体个人的所为,处在系统中的每个人都要为此负责。我似乎感觉到,空手套白狼的玩法终究是纸包不住火,火热的激情褪去之后,欠下的债务总归是要还的,借用《权力的游戏》中的一句话:“凛冬已至”。

吴军老师在他的《智能时代》书中的最后一章,对到来的智能时代进行了预测,如同人类历史上几次技术革命一样,技术革命会使很多产业消失,或者产业从业人口大量减少,释放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如2010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2015年年底以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外来移民不断滋事频繁发生,除了贫富悬殊、宗教纷争原因之外,根源在于很多人被社会进步所抛弃了。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得每一个人的机会越来越少,仅有2%的人免遭淘汰。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坦率的讲,谁也没有。只有时间去消耗、消化,这个时间有多长呢?事实证明至少要一代人以上,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那就是被淘汰的产业的从业(更准确的讲淘汰的是同类产业中的其他竞争者,只剩下一家独霸行业)人员能够进入新行业中的其实非常少。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唯有不断学习、革新思想,争当未来那2%的人。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时代,学习不止步于大学毕业。《工业4.0(实践版)》这本书中收集整理了来自德国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德国也是最早提出“工业4.0”这个概念的国家,他们的工业技术也是走在世界的领先位置。“工业4.0”除了要建立一个先进的智能化产学研一体化工厂外,还要着重突出人性化学习型这个理念,并最终为每个人谋求幸福。比如提出建立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工作组织结构,激发员工的工作效率,并提供可支持个人终身发展的组织架构,包括将年老的从业者融入到“工业4.0”变革中,为残疾人提供创新式支持方式。人类并不总是满足现状,而要打破现状追求幸福必须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工业4.0”将为未来工业打造出完善的学习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