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随笔:阅读和写作 | 给0~9岁的家长推荐的一些资源

来源:互联网 发布:杭州淘宝网拍摄影公司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09:49

今天(2017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暂时不聊工作,聊聊生活,聊聊阅读和写作。


我并非儿童教育专家,也算不上尽责的家长,但不妨碍我根据过往的经验教训,做一些分享,希望朋友们择其善者而用之。其实,互联网上有许多行业专家的分享,而且行之有效。为什么还要班门弄斧呢? 我发现,人们往往对距离太远的人,有种“我们不是一个频道”的感觉,觉得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对于亲自认识的人,尤其是周边的人,或许会觉得他/她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如果感觉他/她比你还差的时候,更有信心自己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我就是抛砖引玉的人。


一、专注


今天上午陪同小朋友参加了一个艺术班的室外活动,包含了种树、玩耍、工作。工作就是给陶罐涂上颜色。下图最前方的黄底蓝面,就是小朋友的作品。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有些小孩很快给陶罐上完色之后,就进行到下一步或者去玩耍了。这时,小朋友非常专注地,仔细地为剩余部分,尤其是陶罐周围和陶罐底部交界处,一点一点地着色。我并不认为,循规蹈矩地按照陶罐表面天然的分界进行着色就一定比别的方式更好,因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对小朋友的专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非常地欣慰。


这让我想起了,在《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中了解到的,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虽然身为家长的我们,其实也时常没有遵守,但一旦意识到,会尽可能的提醒自己。


二、阅读


昨天去北大1898咖啡馆听了原环球时报主编钟老师和北京市某小学段老师的阅读和写作的讲座,颇有启发。


环球时报教育与留学版前主编、北京大学89级俄语系校友钟玉华分享《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和写作》



北京市小学优秀班主任段老师,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谈谈亲子阅读怎么做



其实,我对于小朋友的语文,从不担心,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从他几个月就开始尽可能每天阅读故事,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一直坚持到上小学以前。他非常入迷,还时常主动要求多讲几个故事。到后来,甚至有一次他自己听凯叔讲故事,一气呵成听了一两个小时以上。我们也专门为他购买了他自己的书架,初步估计可能有三、四百本书了。想一想,未来几十年后,时过境迁,也许陪读的这段时间,是我们做为家长最宝贵的经历了。


其实陪孩子从小阅读的好处有很多很多,我不再赘述了。这是亲子活动中性价比最高的,成本不高,收益不少。一旦坚持下来,孩子终身受益。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平时也要喜欢阅读,至少要拿着自己感兴趣的书,让孩子看到,否则就很容易打折扣了。我记得小时候,也许是我好奇于父亲只要有空,一天到晚都看书,因此也喜欢上了看书。好像在六、七岁时就能看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父亲购买的《奇妙的9》等书籍使得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感兴趣,后来也因此受益。


钟老师援引一位北京市心理学家的话说,如果0~6岁通过亲子阅读,形成了良好的关系,青春期不容易叛逆。钟老师还提到:


1、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书单

例如带孩子去王府井书店,自己看自己买书;


2、目的性旅游

去旅游前,可以先详细介绍一下目的地;


3、孩子喜欢重复

不厌其烦的重复。这个我倒是有体会,例如小朋友至少三次让我读赛车总动员-板牙和麦坤的故事了。


4、结合周边的环境教孩子识字

例如路牌、广告牌、商店等


三、写作

我比较苦恼的是,小朋友的阅读量那么大,但是仿佛在写作上还有些欠缺。好些次了,写周记像是挤牙膏一样,耗费几个小时才写出来。这也是我来听讲座的原因,想要寻求答案。听钟主编介绍到一半,其实大概已经有些答案了,譬如她说道:


读完故事后要提问;

甚至演绎故事,扮演故事里面的角色;

续编、改编故事;

孩子自己创作故事


足够的说,足够的鼓励;


让我内心里受到震撼的是,她为了孩子突破胆怯,敢于当众表达,花费了很多的心思。例如,和老师商量,多给予一些机会让孩子在课堂中回答;平时多鼓励;先从小孩感兴趣并做过仔细阅读的话题(这样孩子有信心)开始;参加中华小大使等比赛活动。其实我们家的小朋友也比较害羞、安静,不太擅长当众表达,而我们只是内心里抱怨为啥孩子的胆子这么小,较少地去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创造更多的机会去锻炼。


四、观察生活

后来段老师言简意赅的分享了一下,主要观点如下: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阅读需要和生活结合,例如结合旅游、电影、天气、饮食、年龄等……;

读书需要交流、互动;


写作难是因为没得写,为什么没得写呢,没有想法或者观察不仔细。家长应该学会引导或启发孩子细致地观察和品位;在活动的过程中,告知和启发孩子。她顺手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看我左手边小女孩的酸奶杯,杯子的形状怎样? 什么材质? 为什么上宽下窄? 盖子是怎样的? 为什么是那样的? …… ;


再如,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锅里的水,煮着煮着,为什么就没了呢?


下面转发段老师关于写作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


关于写作的几点想法和大家分享:

        “学生写作文没得可写,不仅是没有语言的积累,更多的是没有思想。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有想法自然就会有的可写。


        学生写作文没有素材,不仅是没有生活经历,更多的是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仔细品味。


        培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观察和体悟的能力,培养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都需要日积月累。


每一个孩子生活中与他们相伴的人都可以也都应该随时引领孩子们思考、观察和积累。


        给孩子创设机会,让孩子玩起来,动起来,参与进来。深度参与,不要浮于表面。


        作文的确是比学习其它内容要难。孩子的生活积累和理解能力都会使孩子之间产生差距。


       在带孩子外出时不能走马观花,要和孩子交流。比如昨天去吃了小吃,如果孩子连名字都没记住,这不就白吃了吗?吃的时候要给孩子介绍。这是豌豆黄,是用豌豆磨成粉后做成的。你看它的颜色金黄金黄的,表面很光滑。你尝尝口感怎么样?家长问了,孩子吃了,说出了自己的口感、味道就留下印象了。否则孩子可能就是囫囵吞枣什么也没记住。吃了和没吃没区别。


        经常有家长说,带孩子也游览了,也玩耍了,也体验了,钱没少花,可是孩子作文还是没得可写。原因其实主要在于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家长没有有意识的通过交流引导孩子观察、体验、思考。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思考、体验的习惯是要由家长来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


要培养孩子的观察体验能力,先要反观我们自己在游览、活动中是否有留心观察的习惯,要和孩子一起慢慢培养起来。还有就是要在带孩子出去之前先做做准备。和孩子一起先了解一下旅游地点的风光、美食、文化。在游览中和孩子交流、探讨。游览中要有静心观看的过程,不要只是走路、吃东西。怎么带孩子旅游和玩耍也是门学问。玩好了天文、地理、人文、风俗、智商、情商……孩子们会收获颇丰。


        比如,我要带孩子去品尝北京小吃了。我带他吃什么呢?哪些是北京小吃呢?

我们长知识,孩子才能长知识。现在往往游玩都是走马观花,缺乏深度。抓住一切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



五、输入和输出

我从事计算机行业的,自然地把孩子在阅读和写作的整个活动类比为输入输出。孩子听故事、看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讲故事、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同学们、玩伴们、书友们的互动交流,是一个多元化的输入的过程,是一个必要的补充。做为家长,对于孩子的主动输出,要有耐心,并且认真的反馈、互动,甚至创造更多机会给孩子输入和输出。输出可以是多种形式,除了语音,还有文字,绘画,雕塑,甚至动作(包括舞蹈)等等。


六、资源

讲座过程中,钟玉华提到了一些书名,我列出一些我自己阅读过,并且深深认可的书籍。


1)教育类书籍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窗边的小豆豆》;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还有另外两本书《完整的成长》、《爱和自由》,也是非常好的书。孙瑞雪的教育理念有不少源自于蒙特梭利,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也是经典的教育类书籍。我非常赞同蒙特梭利关于精神胚胎的观点,大意是只要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孩子凭借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就能成长得很好,成年人要敬畏儿童。


2)绘本

低龄的,可以看《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巴巴爸爸》、《神奇校车》 想象力非凡;

《贝贝熊》、《十四只老鼠》 性格塑造;

《小鸡卡梅拉》

迪士尼系列,如《米老鼠》、《小熊维尼的故事》等;



3)百科全书

DK儿童百科全书


4)推荐公众号、APP

钟老师的公众号:爸爸帮妈妈。我非常认同她关于“让父性精神更多影响孩子”的观点。


段老师的公众号:彤楼。她认为每个孩子所处环境不同,兴趣不同,应该有一份自己的书单。参考文章《给小宝贝选一本书,给孩子一份精神大餐》


三味读友 App:绘本按年龄段分级;同时解决输入和输出的问题,能听能录,能看能传,甚至能通过拍照和语音结合,做出自己的听读绘本;家长如果出差,还可以事先录好,孩子自行播放。



5) 微信群

欢迎有孩子的家长,加入到 "亲子阅读" 微信群,共同探讨,相互启发。


阅读全文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