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形态

1、概况

探探目前的用户数量在千万,周活跃度在80%左右,周用户留存率在55%到60%之间,月留存率则在30%左右。每天产生约一亿次照片划动和120万次用户配对。而周活跃用户中80%的用户都能得到配对,其中女性用户得到配对的比例更是超过95%。产品上线以来增长迅速。


2、框架图

1.png

3、用户路径图

2.png

用户路径中,首页的图片滑动占所有行为的绝大部分权重,而IM页则只占小部分。

二、产品分析

1、用户群体特征

探探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大四毕业到工作五年这一区间内,其实就是单身白领阶层。探探的男性用户平均年龄 24 岁,女性为 22 岁。这部分人注重生活品质,期望认识更多的人,他们的社交需求一直处于难以被满足的状态,探探所想占据的正是这部分领域。

每天的活跃用户平均会滑动 250 张照片,但男性平均查看 230 张,女性则查看多达 280 张。探探每天会提前根据活跃度、在线状态、同城受欢迎程度、距离、特征等多种维度的算法,为用户准备好 250 个按照优先级先后排序的人。这样做是为了帮助用户提高社交效率,让他们能够在这 250 个人里就能实现相互“喜欢”从而获得配对。


2、产品UI层分析(每个功能每个按钮的设计逻辑和作用)

(1)核心交互

采用左右滑动的方式,符合快速、便捷的使用习惯;页面设置简单,除了喜欢/不喜欢的操作外,卡片内的点击都跳转到用户的个人主页,再次点击返回。用户主观选择上以图片为主,后台算法客观结合匹配程度来推荐,包括LBS、在线状态、兴趣爱好、活跃度等,并在页面上给予提示,辅助用户选择。

滑动图片与单纯的信息流相比,在体验上多了一层含义,它带给用户挑选的快感,用户的喜好得到及时输出和表达。联想到古代皇帝翻牌子,为什么是翻,而不是单纯地浏览/随意选取呢?这同样是选择感,是个人表达的仪式化。这样的交互也非常符合产品“快速认识人”的特点,简单方便。


(2)IM与联系人

配对与聊天分为两个Tab,在架构上分别属于联系人和IM页面,但功能区分不明显,点击头像进入个人主页,点击其他区域则进入对话,第二层功能几乎没有区分。所有配对里排列头像、昵称和配对时间(或对话),聊天里则是头像、昵称和最后对话,交互上也相差不大。配对方便以后,联系人获取比其他app要简单,配对时间并不引人注意,联系人这个设置的重要性也随之降低,社交到最后留存率则是比较大的问题。为了促进用户沟通,探探在聊天首页放置用户图片和主要相关信息,但这样的刺激有些单薄。另外,IM的细节上也有挺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如私密真心话,应该只能由对方来点击是否同意,发送前先与用户确认;真心话的使用交互可以更加明确等,IM添加更多的功能,如转发、复制等。


(3)侧边栏

从侧边栏的设置来看,第一二行操作都是跳出菜单,个人理解这个用意是希望用户多配对、多聊天,其实没什么卵用,反而使侧边栏作用冗余。产品的前半部分的配对做得很好,交互足以支撑功能。但从用户路径来看,后期的深入了解和沟通,是以左侧用户信息的完善为前提的。中国用户,尤其是女性,更加信任个人资料丰富的人。tinder直接用Facebook账户登录,并使用Facebook的图片和头像,天然距离用户的真实社交圈子更近一步。另外,在个人主页点击返回,是回到侧边栏,右边仍然是个人主页。个人认为侧边栏与个人主页来回切换的操作很少,流程应该简化为直接回到app首页或首页与侧边栏并存。


3、产品运营

运营在整个产品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产品中值得赞美的部分。探探的升级迭代都在不断提高性能,如流畅度、稳定性,比较大的改变是聊天栏中加入了真心话大冒险,便于双方加深了解,这个设置为双方提供更丰富的话题。

对真实照片的要求高,对于维护整个社交机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品特色:对个人信息的挖掘更丰富,并且在产品设置上填写简单。

标签:支持自定义,可多项选择25个标签,包含最常见的社交标签如吃货等

兴趣包含6个维度:运动、音乐、美食、电影、书籍、旅游,形式同上,自定义+多选。每个人都喜欢看书旅游,但选择都是不一样的,把最普遍的几种兴趣拆分开,成为个人特色的一部分。

问答:可以说是上面六大维度的升级版,加上对另一半的期待。

运营对用户的兴趣爱好做了很好的挖掘,但看到聊天界面并没有聊天的欲望的情况,是刺激的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信息。这些挖掘的信息用于与用户沟通,转化率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

三、社交机制分析

1、陌生人社交机制

一般陌生人社交的流程是:意愿—载体—破冰—建立关系。人通过互动和参与产生关联,产品的作用在于制定有效和合理的规则,维护秩序。意愿是否匹配,载体(如图片、线下见面等方式)是否有效,破冰的契机,这些成就最后的关系。探探维护这个规则的机制,主要如下:

(1)提高相互选择的效率:相互喜欢即可配对聊天,能看到联系方式的人都是相互喜欢的。平衡了消极力量,提示用户,选择不喜欢时,对方不会收到通知,避免社交中被拒绝的尴尬

(2)通过照片的第一印象快速选择:照片最多可添加5张,载体简单而有效

(3)信息真实:需完善电话、星座等信息,要求用户上传真实的个人照;无个人图片不可进入系统、使用人脸识别来判定真实照片

(4)有效的产品和运营手段是促进破冰的关键


2、用户过滤机制

用户从浏览到破冰、建立关系,整个过程都为用户过滤最适合的人

第一层:配对过程的过滤依靠的是图片。探探花大量功夫去防止用户提交不真实的材料,但这一点仍然是费力不讨好。探探这类陌生人社交体系可以说是凭空建立的,没有真实信息的约束,与背靠Facebook的tinder相去甚远。在这一层次的筛选上,越严格越有利,用户可以举报任何一个带不良信息的账号。即使如此,由于这个过程的随意和轻松,仍然有大量冗余信息到达第二层。

第二层:聊天:这首先有两个步骤,(1)相互喜欢的人里,魅力大小、信息完整程度、综合表现为意愿的强烈程度,(2)沟通是否有效,这取决于第一步+用户的沟通技能。在这个部分,探探对第二个步骤进行了加强,如在聊天界面推荐话题、放置图片、设置更多的沟通方式如游戏等,这个做得很好。但第一个步骤,对双方意愿的没有区分。

第三层:深度沟通,这个探探已经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3、探探的创新点

用户为什么会喜欢探探这种社交机制?探探社交机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双方意愿,此外,加强对载体的监控和强化效率,加入有助于破冰的游戏、话题,探探对整个流程都做了优化,也做得非常优秀。在探探上,有一张普通图片,获得联系人变得更加容易。

但配对后到破冰的过程,没有相对应的机制来促进和维护,如对用户的意愿强烈/弱的筛选,提供更好的破冰建议等;用户建立了普通的关系之后,也没有进一步的维护机制,使得留存率非常低。

四、产品评价及建议

探探的优势或者是流量就来源于低成本的获取关系,弱势就是没有办法把关系沉淀下来,这也是这个产品的特性。在建立新关系的流程上,探探做了很多优化,是非常优秀的产品。但是从交互角度来说,还有一些可以完善的点:

(1)完善社交机制

对IM和联系人这两个功能做区分,在联系人页面,点击可进入用户主页,发起聊天的按钮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用户可点击标签表示认同或喜欢,点击后在对方的IM页中生成对话如“对方赞了你的 “爱广式早点 ”“拳击”,一来对用户的意愿做进一步的筛选(看了主页、点赞、点赞很多、主动聊天),二来推动用户对话,探探丰富的标签得到更好的应用。联系人不再显示配对时间,而显示简要的个人信息,如LBS、年龄等,方便做进一步的筛选。所有未打开的最新配对都置顶。


(2)完善入口与交互

一些对核心功能影响较深的入口,应该更浅一些,如个人设置、发现和隐私。在侧边栏可以直接看到还需完善的个人信息,促进用户去丰富个人主页。此外,还有产品分析中的一些交互细节可以完善。

还有一点是,在右侧消息栏中,解除关系几乎无处不在(联系人、聊天列表、聊天页面),就这么热切希望用户解除关系么。。。


(3)探探本身是重运营的产品,在产品上的改进点已经很少,大量拓展用户,为用户找到真正合适的人才是正道。

本文由PMCAFF产品经理社区作者 @niki niki  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