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垃圾收集算法—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七)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 大并发处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3 21:36

前言

继续上一讲内容,继续深入Java虚拟机,讲述基础内容,在趋势的面试中,赢就应在Java虚拟机的认知,所以把这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起学习。

现在讲的都是最实用的,下面讲的都是重点,每一点都要牢记。

正文

垃圾收集法

1.1 标记-清除算法

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了,标记需要清除的对象,然后直接清理掉,如何标记,在上一讲中介绍的很仔细了,没注意的作者可以回头再翻看一下,就在上一节,这是最基础的算法了,后面的收集法也都是基于这种思路的,但是它有它的缺点:标记跟清理的效率都很低,还有就是上一节谈过的,标记清理使得内存不规整,如果出现需要分配大内存的情况下,连续的内存不足,那就要触发垃圾收集器回收,而过多的垃圾收集,造成资源浪费,耗费时间,次数多了,影响程序运行流畅。

Java垃圾收集算法—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七)

标记清除算法

1.2 复制算法

由于前一种内存碎片化的问题,所以带来了第二种方法,复制发,依然很容易理解,将内存分成相同的两块,先集中在一块内存上分配,当垃圾收集器回收以后,将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内存上保存,这样可以保证内存的有序性,实现简单,运行高效,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将可用内存大小牺牲一半,内存的容量减小,也会增加垃圾收集器工作次数。

Java垃圾收集算法—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七)

复制算法

现在的商业虚拟机都采用这种收集算法来回收新生代,IBM公司的专门研究表明,新生代中的对象98%是“朝生夕死”的,所以并不需要按照1:1的比例来划分内存空间,而是将内存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每次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1]。当回收时,将Eden和Survivor中还存活着的对象一次性地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最后清理掉Eden和刚才用过的Survivor空间。 HotSpot虚拟机默认Eden和Survivor的大小比例是8:1,也就是每次新生代中可用内存空间为整个新生代容量的90%(80%+10%),只有10%的内存会被“浪费”。 当然,98%的对象可回收只是一般场景下的数据,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于10%的对象存活,当Survivor空间不够用时,需要依赖其他内存(这里指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Handle Promotion)。

1.3 标记-整理

复制收集算法在对象存活率较高时就要进行较多的复制操作,效率将会变低。 更关键的是,如果不想浪费50%的空间,就需要有额外的空间进行分配担保,以应对被使用的内存中所有对象都100%存活的极端情况,老年代对象存活的比较多,采用复制算法,效率不好。

针对存活内存块上存活对象多的情况下,提出了标记-整理法,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Java垃圾收集算法—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七)

标记-整理算法

1.4 分代回收

当前商业虚拟机的垃圾收集都采用“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算法,这种算法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只是根据对象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 一般是把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 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选用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 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 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理”或者“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下一节会比较枯燥一点,但是大家应该关注不多,对于算法的执行效率,以及垃圾收集器是怎么进行收集的?感兴趣的记得关注收藏!

阅读全文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