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制转换C++ & 数据库索引

来源:互联网 发布:禅道部署到linux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8 13:27

 3、任意数制转换

涉及到数制转换,一般先转换为10进制。

再由十进制转换到其他进制——主要操作是除进制数的余数,以及十进制数的商更新,然后取余数存在数组倒序输出;注意是否0-9数字的不同处理。


#include <iostream>#include <cstring>#include <math.h>using namespace std;void ten2other(int org, int m)  //十进制数转换为任意m进制{ int a[1000]; int count=0; int tmp; while (org!=0) {     tmp=org%m;     org=org/m;     a[count++]=tmp; } for (int i=count-1;i>=0;i--) {     if (a[i]>=10)     {         cout<<(char)(a[i]+55);     }     else     cout<<a[i]; } cout<<endl;}void random2other(int init,char *org, int m) // 任意进制数转换为任意进制数 (先转换为10进制){    int len= strlen(org);    int tmp=0,res=0;    for (int i=0;i<len;i++)    {       if (org[i]<='9')            tmp=(int)((org[i]-'0')*pow(init,(len-i-1)));       else     //55是‘A’-10            tmp=(int)((org[i]-55)*pow(init,(len-i-1)));       res+=tmp;    }    ten2other(res,m);}int main(){    int org1;    cin>>org1;    ten2other(org1,2);    ten2other(org1,8);    ten2other(org1,16);    int init1,m;    char org2[1000];    cout<<"请输入原进制、任意进制数、要转换进制";    cin>>init1>>org2>>m;    random2other(init1,org2,m);    return 0;}


4、数据库索引理解
什么是索引
一个索引是存储的表中一个特定列的值数据结构(最常见的是B-Tree)。索引是在表的列上创建。

所以,要记住的关键点是索引包含一个表中列的值,并且这些值存储在一个数据结构中。

请记住记住这一点: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 。


创建索引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第一,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第二,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特别是在实现数据的参考完整性方面特别有意义。
第四,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第五,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 


增加索引也有许多不利的方面。
第一,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这种时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

如果要建立聚簇索引,那么需要的空间就会更大。
第三,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一般来说,应该在这些列上创建索引:在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在作为主键的列上,

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在经常用在连接的列上,这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

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在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

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

在经常使用在WHERE子句中的列上面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



同样,对于有些列不应该创建索引。一般来说,不应该创建索引的的这些列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对于那些在查询中很少使用或者参考的列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既然这些列很少使用到,

因此有索引或者无索引,并不能提高查询速度。

相反,由于增加了索引,反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速度和增大了空间需求。
第二,对于那些只有很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由于这些列的取值很少,

例如人事表的性别列,在查询的结果中,结果集的数据行占了表中数据行的很大比例,

即需要在表中搜索的数据行的比例很大。增加索引,并不能明显加快检索速度。
第三,对于那些定义为text, image和bit数据类型的列不应该增加索引。

这是因为,这些列的数据量要么相当大,要么取值很少。

第四,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修改性能和检索性能是互相矛盾的


索引的常用种类及创建方法
 (1)普通索引    
这是最基本的索引,它没有任何限制。它有以下几种创建方式:
◆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indexName ON mytable(username(length));

如果是CHAR,VARCHAR类型,length可以小于字段实际长度;如果是BLOB和TEXT类型,必须指定 length,下同。
◆修改表结构
ALTER mytable ADD INDEX [indexName] ON (username(length)) ◆创建表的时候直接指定
CREATE TABLE mytable(   ID INT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16) NOT NULL,   INDEX [indexName] (username(length))   );  

删除索引的语法:
DROP INDEX [indexName] ON mytable;

(2)唯一索引
它与前面的普通索引类似,不同的就是:索引列的值必须唯一,但允许有空值。

如果是组合索引,则列值的组合必须唯一。它有以下几种创建方式:
◆创建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indexName ON mytable(username(length)) ◆修改表结构
ALTER mytable ADD UNIQUE [indexName] ON (username(length)) ◆创建表的时候直接指定
CREATE TABLE mytable(   ID INT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16) NOT NULL,   UNIQUE [indexName] (username(length))   ); 

(3)主键索引
它是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不允许有空值。一般是在建表的时候同时创建主键索引:
CREATE TABLE mytable(   ID INT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16) NOT NULL,   PRIMARY KEY(ID)   );  

当然也可以用 ALTER 命令。记住:一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

(4)组合索引
为了形象地对比单列索引和组合索引,为表添加多个字段:
CREATE TABLE mytable(   ID INT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16) NOT NULL,   city VARCHAR(50) NOT NULL,   age INT NOT NULL  );  

为了进一步榨取MySQL的效率,就要考虑建立组合索引。就是将 name, city, age建到一个索引里:
ALTER TABLE mytable ADD INDEX name_city_age (name(10),city,age); 建表时,usernname长度为 16,这里用 10。

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名字的长度不会超过10,这样会加速索引查询速度,还会减少索引文件的大小,提高INSERT的更新速度。
如果分别在 usernname,city,age上建立单列索引,让该表有3个单列索引,

查询时和上述的组合索引效率也会大不一样,远远低于我们的组合索引。虽然此时有了三个索引,但MySQL只能用到其中的那个它认为似乎是最有效率的单列索引。
建立这样的组合索引,其实是相当于分别建立了下面三组组合索引:
usernname,city,age   usernname,city   usernname  为什么没有 city,age这样的组合索引呢?这是因为MySQL组合索引“最左前缀”的结果。

简单的理解就是只从最左面的开始组合。并不是只要包含这三列的查询都会用到该组合索引,下面的几个SQL就会用到这个组合索引:
SELECT * FROM mytable WHREE username="admin" AND city="郑州"  SELECT * FROM mytable WHREE username="admin" 而下面几个则不会用到:
SELECT * FROM mytable WHREE age=20 AND city="郑州"  SELECT * FROM mytable WHREE city="郑州"


索引的原理
数据在磁盘上是以块的形式存储的。为确保对磁盘操作的原子性,访问数据的时候会一并访问所有数据块。

磁盘上的这些数据块与链表类似,即它们都包含一个数据段和一个指针,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数据块)的内存地址,

而且它们都不需要连续存储(即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块在物理上可以相隔很远)。鉴于很多记录只能做到按一个字段排序,

所以要查询某个未经排序的字段,就需要使用线性查找,即要访问N/2个数据块,其中N指的是一个表所涵盖的所有数据块。

如果该字段是非键字段(也就是说,不包含唯一值),那么就要搜索整个表空间,即要访问全部N个数据块。
B-Tree 是最常用的用于索引的数据结构。因为它们是时间复杂度低, 查找、删除、插入操作都可以可以在对数时间内完成。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存储在B-Tree中的数据是有序的。因此,对于经过排序的字段,可以使用二分查找,

因此只要访问log2 N个数据块。同样,对于已经排过序的非键字段,只要找到更大的值,也就不用再搜索表中的其他数据块了。

这样一来,性能就会有实质性的提升。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