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P模式从入门到精通

来源:互联网 发布:隔音棉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4:26

 首先MVP 是从经典的MVC架构演变而来,那我们是不是要先说下何为MVC模式?

 系统C/S(Client/Server)三层架构模型:

  1)视图层(View):一般采用XML文件对应用的界面进行描述,使用的时候可以直接引入,极为方便,可以的大大缩短开发时间,也可以使用JavaScript+HTML等的方式作为View层,当然这里需要进行Java和JavaScript之间的通信,幸运的是,Android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通信实现。业务逻辑层(BLL):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

  2)控制层(Controller):Android的控制层的重任通常落在了众多的Acitvity的肩上,这句话也就暗含了不要在Acitivity中写代码,要通过Activity交割Model业务逻辑层处理。

  3)模型层(Model):对数据库的操作、以及其他和数据有关的的操作都应该在Model里面处理,当然对业务计算等操作也是必须放在的该层的。就是应用程序中二进制的数据。

三层结构架构三层间的交互及作用如下图所示:


  传统的MVC模式是很不错,我们也很熟悉,毕竟用了这么多年了。(突然想到之前去一家公司面试他问个HelloWord的Android项目是不是MVC,我说不是,他说回答错误,阿西吧!)

在Android项目上你会发现Activity的责任太重,什么东西都要放在Activity中,最终导致了Activity太过臃肿。虽然能抽的都抽出来了,但是会发现代码还是很多,试想下上千行代码还没有注释,能不晕?即使是自己写的,过些日子去看也有些晕晕的吧?

尤其代码敲完,一个月后需求又改了,从600、700行代码中找到要修改的地方也是要一点功夫的。

为了给Activity减轻压力,这时候MVP出现了!

 MVP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用MVP呢?

 网上搜下一大堆MVP的各种好处,本人总结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 代码解耦
  • 结构清晰
  • 可复用
  • 扩展性高
  • 方便进行单元测试
MVP中View并不直接使用Model,它们之间的通信是通过Presenter (MVC中的Controller)来进行的,所有的交互都发生在Presenter内部,而在MVC中View会从直接Model中读取数据而不是通过 Controller。
在MVP里,Presenter完全把Model和View进行了分离,主要的程序逻辑在Presenter里实现。而且,Presenter与具体的View是没有直接关联的,而是通过接口进行交互,从而使得在变更View时候可以保持Presenter的不变,可以多次复用。
在MVP里,应用程序的逻辑主要在Presenter来实现,其中的View是很薄的一层,只应该有简单的Set/Get的方法,用户输入和设置界面显示的内容,除此就不应该有更多的内容,绝不容许直接访问Model。
MVP主要解决就是把逻辑层抽出来成P层,要是遇到需求逻辑上的更改就可以只需要修改P层了或者遇到逻辑上的大改我们可以直接重写一个P也可以,很多开发人员把所有的东西都写在了Activity/Fragment里面这样一来遇到频繁改需求或者逻辑越来越复杂的时候,Activity /Fragment里面就会出现过多的混杂逻辑导致出错,所以MVP模式对于APP来对控制逻辑和UI的解耦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面说逻辑是在Presenter中处理的,假设这是一个登陆界面,如要输入账号密码,那么对账号密码的是否为空判断以及正则表达式判断等也要放在Presenter中,毕竟这些都是逻辑。
然后判断都成功的话(下面的操作都是在Presenter中进行的),先调用view层的方法,让ProgressDialog显示出来,然后调用model层的网络请求,结果的话在presenter中回调。在回调里面分别做ProgressDialog消失的处理,然后成功的话调用view层的方法,进入主界面。失败的话调用view层的方法,提示失败Toast之类的。
这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流程了。

MVP是什么?怎么实现?

下图是本人Demo中的代码,就一个页面而已,然而一个页面竟然有这么多的类,11个,我勒个去,吓死宝宝了,这么多的类,说实话一个类就能解决了。不慌,下面让我们仔细分析为什么这么多类

 首先介绍下每个类是干嘛的:
  • BuyBooActivity是我们的Activity
  • BaseActivity是Activity的基类
  • BasePresenter是Presenter的基类
  • BuyBookBean是我们的bean,也就是传说中的实体类,几个成员变量,自动生成一堆get、set方法的那个类
  • IBuyBookView也就是BuyBooActivity的接口
  • BuyBookPresenter也就是这个Actvity的Presenter
  • IBuyBookPresenter是BuyBookPresenter的接口
  • BuyBookModel是这个Activity的数据层
  • IBuyBookModel是BuyBookModel的接口
  • BuyBookAdapter是BuyBooActivity里面ListView的适配器
  • ValueCallBack,是一个通用的回调接口
  这里接口都以I开头,每个model,presenter,还有Activity的view,都对应着一个接口,有些人可能会问了,干嘛写接口,一下多了这么多类,看的都懵逼了(比如以前有一个同事,他一直说项目用MVP,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MVP,直接把数据层写在了P中,估计是他以为bean才是model吧。我也不跟他说,毕竟人家工资比较高。说道这里突然想起了他以前的MVVM模式,第一个M是bean,他说这是model,第二个M以及一个V他说这是viewmodel,结果放的是所有的网络请求,最后一个V他放的是Aciivty和Fragment了。好了笑话说到这里,继续我们的主题
为什么写接口?
问这个问题的童鞋应该去复习设计模式的六大基本原则了,我们要控制项目而不是项目控制我们,我们要进行的是面向接口的编程,用抽象(或者接口)搭建框架,用实现扩展细节。当然接口也不能滥用,都要看具体情况,这里本人是按照最高标准来写的。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1):单一职责原则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2):里氏替换原则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3):依赖倒置原则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4):接口隔离原则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5):迪米特法则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6):开闭原则






Google官方MVP示例项目是把上面的IBuyBookPresenter以及IBuyBookView这2个接口放到了IBuyBookContract这个协议类中,实际上是一样的,这就看个人喜好了,各有各的优缺点。


M(Model)
数据层,和MVC中的M一样,用来放数据的处理(比如网络请求,缓存等)。

V(View)
负责UI具体实现展现。比如Presenter派发过来一个动作是showDialog显示进度命令,那么我们这个View就负责实现具体UI。

P(Presenter)
负责处理业务逻辑代码,处理Model数据,然后将处理完的数据分发到View层。


   最后虽然MVP模式有许多好处,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类太多,本来一个类最多变成了7个类,最少变成6个类(使用Contract协议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页面都要用MVP模式的,很简单的页面就没必要了,浪费时间是不是。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