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D创建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上下课铃声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22:23

RDD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创建:

* 第一种:读取一个外部数据集。比如,从本地文件加载数据集,或者从HDFS文件系统、HBase、Cassandra、Amazon S3等外部数据源中加载数据集。Spark可以支持文本文件、SequenceFile文件(Hadoop提供的 SequenceFile是一个由二进制序列化过的key/value的字节流组成的文本存储文件)和其他符合Hadoop InputFormat格式的文件。

* 第二种:调用SparkContext的parallelize方法,在Driver中一个已经存在的集合(数组)上创建。

从文件系统中加载数据创建RDD

Spark采用textFile()方法来从文件系统中加载数据创建RDD,该方法把文件的URI作为参数,这个URI可以是本地文件系统的地址,或者是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的地址,或者是Amazon S3的地址等等。

下面请切换回spark-shell窗口,看一下如何从本地文件系统中加载数据:

scala> val lines =sc.textFile("file:///usr/local/spark/mycode/rdd/word.txt")

lines: org.apache.spark.rdd.RDD[String] =file:///usr/local/spark/mycode/rdd/word.txt MapPartitionsRDD[12] at textFile at<console>:27

从执行结果反馈信息可以看出,lines是一个String类型的RDD,或者我们以后可以简单称为RDD[String],也就是说,这个RDD[String]里面的元素都是String类型。

 

scala> val lines =sc.textFile("hdfs://localhost:9000/user/hadoop/word.txt")

scala> val lines =sc.textFile("/user/hadoop/word.txt")

scala> val lines =sc.textFile("word.txt")

注意,上面三条命令是完全等价的命令,只不过使用了不同的目录形式,你可以使用其中任意一条命令完成数据加载操作。

在使用Spark读取文件时,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如果使用了本地文件系统的路径,那么,必须要保证在所有的worker节点上,也都能够采用相同的路径访问到该文件,比如,可以把该文件拷贝到每个worker节点上,或者也可以使用网络挂载共享文件系统。

(2)textFile()方法的输入参数,可以是文件名,也可以是目录,也可以是压缩文件等。比如,textFile("/my/directory"),textFile("/my/directory/*.txt"), andtextFile("/my/directory/*.gz").

(3)textFile()方法也可以接受第2个输入参数(可选),用来指定分区的数目。默认情况下,Spark会为HDFS的每个block创建一个分区(HDFS中每个block默认是128MB)。你也可以提供一个比block数量更大的值作为分区数目,但是,你不能提供一个小于block数量的值作为分区数目。

通过并行集合(数组)创建RDD

scala>val array = Array(1,2,3,4,5)

array: Array[Int] = Array(1, 2, 3, 4, 5)

scala>val rdd = sc.parallelize(array)

rdd: org.apache.spark.rdd.RDD[Int] =ParallelCollectionRDD[13]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从执行结果信息可以看出,rdd是一个Int类型的RDD。

上面使用数组来创建,或者,也可以从列表中创建:

scala>val list = List(1,2,3,4,5)

list: List[Int] = List(1, 2, 3, 4, 5)

scala>val rdd = sc.parallelize(list)

rdd: org.apache.spark.rdd.RDD[Int] =ParallelCollectionRDD[14]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从执行结果信息可以看出,rdd是一个Int类型的RDD。

RDD操作

RDD被创建好以后,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一般会发生两种操作:

*  转换(Transformation): 基于现有的数据集创建一个新的数据集。

*  行动(Action):在数据集上进行运算,返回计算值。

转换操作

对于RDD而言,每一次转换操作都会产生不同的RDD,供给下一个“转换”使用。转换得到的RDD是惰性求值的,也就是说,整个转换过程只是记录了转换的轨迹,并不会发生真正的计算,只有遇到行动操作时,才会发生真正的计算,开始从血缘关系源头开始,进行物理的转换操作。

下面列出一些常见的转换操作(Transformation API):

* filter(func):筛选出满足函数func的元素,并返回一个新的数据集

* map(func):将每个元素传递到函数func中,并将结果返回为一个新的数据集

* flatMap(func):与map()相似,但每个输入元素都可以映射到0或多个输出结果

* groupByKey():应用于(K,V)键值对的数据集时,返回一个新的(K, Iterable)形式的数据集

* reduceByKey(func):应用于(K,V)键值对的数据集时,返回一个新的(K, V)形式的数据集,其中的每个值是将每个key传递到函数func中进行聚合

行动操作

行动操作是真正触发计算的地方。Spark程序执行到行动操作时,才会执行真正的计算,从文件中加载数据,完成一次又一次转换操作,最终,完成行动操作得到结果。

下面列出一些常见的行动操作(Action API):

* count() 返回数据集中的元素个数

* collect() 以数组的形式返回数据集中的所有元素

* first() 返回数据集中的第一个元素

* take(n) 以数组的形式返回数据集中的前n个元素

* reduce(func) 通过函数func(输入两个参数并返回一个值)聚合数据集中的元素

* foreach(func) 将数据集中的每个元素传递到函数func中运行*

惰性机制

scala> val lines =sc.textFile("data.txt")

scala> val lineLengths = lines.map(s=> s.length)

scala> val totalLength =lineLengths.reduce((a, b) => a + b)

上面第一行首先从外部文件data.txt中构建得到一个RDD,名称为lines,但是,由于textFile()方法只是一个转换操作,因此,这行代码执行后,不会立即把data.txt文件加载到内存中,这时的lines只是一个指向这个文件的指针。

第二行代码用来计算每行的长度(即每行包含多少个单词),同样,由于map()方法只是一个转换操作,这行代码执行后,不会立即计算每行的长度。

第三行代码的reduce()方法是一个“动作”类型的操作,这时,就会触发真正的计算。这时,Spark会把计算分解成多个任务在不同的机器上执行,每台机器运行位于属于它自己的map和reduce,最后把结果返回给Driver Program。

持久化

在一些情形下,我们需要多次调用不同的行动操作,这就意味着,每次调用行动操作,都会触发一次从头开始的计算。这对于迭代计算而言,代价是很大的,迭代计算经常需要多次重复使用同一组数据。

scala> val list =List("Hadoop","Spark","Hive")

list: List[String] = List(Hadoop, Spark,Hive)

scala> val rdd = sc.parallelize(list)

rdd: org.apache.spark.rdd.RDD[String] =ParallelCollectionRDD[22]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scala> println(rdd.count()) //行动操作,触发一次真正从头到尾的计算

3

scala>println(rdd.collect().mkString(",")) //行动操作,触发一次真正从头到尾的计算

Hadoop,Spark,Hive

上面代码执行过程中,前后共触发了两次从头到尾的计算。

实际上,可以通过持久化(缓存)机制避免这种重复计算的开销。可以使用persist()方法对一个RDD标记为持久化,之所以说“标记为持久化”,是因为出现persist()语句的地方,并不会马上计算生成RDD并把它持久化,而是要等到遇到第一个行动操作触发真正计算以后,才会把计算结果进行持久化,持久化后的RDD将会被保留在计算节点的内存中被后面的行动操作重复使用。

persist()的圆括号中包含的是持久化级别参数,比如,persist(MEMORY_ONLY)表示将RDD作为反序列化的对象存储于JVM中,如果内存不足,就要按照LRU原则替换缓存中的内容。persist(MEMORY_AND_DISK)表示将RDD作为反序列化的对象存储在JVM中,如果内存不足,超出的分区将会被存放在硬盘上。一般而言,使用cache()方法时,会调用persist(MEMORY_ONLY)。

例子如下:

scala> val list =List("Hadoop","Spark","Hive")

list: List[String] = List(Hadoop, Spark,Hive)

scala> val rdd = sc.parallelize(list)

rdd: org.apache.spark.rdd.RDD[String] =ParallelCollectionRDD[22]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scala> rdd.cache()  //会调用persist(MEMORY_ONLY),但是,语句执行到这里,并不会缓存rdd,这是rdd还没有被计算生成

scala> println(rdd.count()) //第一次行动操作,触发一次真正从头到尾的计算,这时才会执行上面的rdd.cache(),把这个rdd放到缓存中

3

scala>println(rdd.collect().mkString(",")) //第二次行动操作,不需要触发从头到尾的计算,只需要重复使用上面缓存中的rdd

Hadoop,Spark,Hive

最后,可以使用unpersist()方法手动地把持久化的RDD从缓存中移除。

分区

RDD是弹性分布式数据集,通常RDD很大,会被分成很多个分区,分别保存在不同的节点上。RDD分区的一个分区原则是使得分区的个数尽量等于集群中的CPU核心(core)数目。

对于不同的Spark部署模式而言(本地模式、Standalone模式、YARN模式、Mesos模式),都可以通过设置spark.default.parallelism这个参数的值,来配置默认的分区数目,一般而言:

*本地模式:默认为本地机器的CPU数目,若设置了local[N],则默认为N;

*Apache Mesos:默认的分区数为8;

*Standalone或YARN:在“集群中所有CPU核心数目总和”和“2”二者中取较大值作为默认值;

 

因此,对于parallelize而言,如果没有在方法中指定分区数,则默认为spark.default.parallelism,比如:

scala>val array = Array(1,2,3,4,5)

array: Array[Int] = Array(1, 2, 3, 4, 5)

scala>val rdd = sc.parallelize(array,2)#设置两个分区

rdd: org.apache.spark.rdd.RDD[Int] =ParallelCollectionRDD[13]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对于textFile而言,如果没有在方法中指定分区数,则默认为min(defaultParallelism,2),其中,defaultParallelism对应的就是spark.default.parallelism。

如果是从HDFS中读取文件,则分区数为文件分片数(比如,128MB/片)。

打印元素

在实际编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把RDD中的元素打印输出到屏幕上(标准输出stdout),一般会采用语句rdd.foreach(println)或者rdd.map(println)。当采用本地模式(local)在单机上执行时,这些语句会打印出一个RDD中的所有元素。但是,当采用集群模式执行时,在worker节点上执行打印语句是输出到worker节点的stdout中,而不是输出到任务控制节点Driver Program中,因此,任务控制节点Driver Program中的stdout是不会显示打印语句的这些输出内容的。为了能够把所有worker节点上的打印输出信息也显示到Driver Program中,可以使用collect()方法,比如,rdd.collect().foreach(println),但是,由于collect()方法会把各个worker节点上的所有RDD元素都抓取到DriverProgram中,因此,这可能会导致内存溢出。因此,当你只需要打印RDD的部分元素时,可以采用语句rdd.take(100).foreach(println)。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