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或者不爱

来源:互联网 发布:以纯网络授权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3 12:06

爱或者不爱

也许是小时候受了太多父亲严厉教育的原因吧,那时总觉得体会不到父母真正的爱,时常会觉得落寞,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一个念头慢慢的在我的思想里扎根了,父母难道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宽容、理解和爱吗?毕竟童年不易,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幸福成长不好吗?

想必大多数人的童年跟我是一样的,想吃的食物吃不到,想玩的玩具玩不到,犯了错误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甚至挨打,被父母逼着去上学。好像都是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年少无知的我们也不可能体会到父母这些举动的含义,只是十分委屈和不理解。我那时候也是十分困惑,渴望所有的要求都得到父母的满足,希望得到满满的爱。甚至臆想等我长大了后对自己的孩子一定宠爱有加。

这种可笑、异端的思想陪伴了我有一段时间,随着我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对社会形态和世界有了足够的认识,学会了价值观的判断,这种念头就在我心里渐渐消失了。原因就是我对爱和被爱有了深刻的认识。

先讲个故事吧!一天,一颗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一只小蝴蝶正艰难地将自己柔弱的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便好奇地观察着。几个小时过去了,小蝴蝶仍未成功……接下来,小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看样子它已经竭尽全力,很难再前进一步了。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小蝴蝶一把: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小蝴蝶便很轻松地脱茧而出了。但是它的身体萎缩着,翅膀紧紧地贴着身子,蠕蠕而动。他屏住呼吸,期待着小蝴蝶展翅飞翔,就像他美妙记忆中的那些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终于,这只可怜的小蝴蝶只是拖着萎缩的身躯和干瘪的翅膀在地上爬行了一阵子,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它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的世界和这个好心帮助它的人。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出来,是大自然的造化,蝴蝶要通过这一挣扎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够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了过分的爱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蝴蝶必须在痛苦中挣扎,直至双翅强壮,方可破蛹高飞。人类不适当的爱,反成埋葬它的坟墓。蝴蝶如此,小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家长的溺爱,也恰似一把残酷的剪刀,只会扼杀孩子,使他们永远无法腾飞。正如著名的诗人汪国真所言:“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溺爱成伤,历史上不乏先例。仲永五岁能诗,聪颖超群,却在父母及众人的赞扬和宠爱之下,最终“泯然众人矣”;赵武灵王对儿子放纵娇惯,最终被不孝之子活活饿死;晋武帝纵宠儿子奢侈享受,其子继位后治国无方,西晋王朝走向亡。无论是仲永之“伤”,还是赵武灵王的“悲”或西晋王朝的“衰”,都是宠爱的恶果。“宠”,是宝盖下面的一条龙,这龙是无法腾飞的龙啊!

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寄宿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处人家,那家人还算敦厚热情,其中有个约六、七岁的小女儿,全家人几乎视其为掌中宝,然而其中的苦楚也是道不尽的,至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是这么认为的。

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怎么说也能帮父母扫扫地,洗洗碗,甚至还能去地里干活。而我们这个小公主呢?连盛饭这类小事也得奶奶担着,甚至还要让奶奶给一口一口地喂。有时奶奶一点不顺她的意,她便大吵大闹,而且还污言秽语,可那老人家呢?什么都依着她,偶尔的打骂也是不疼不痒。

如果是萌生那个念头的时候的我看到这一幕,一定会觉得很幸福,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生活嘛!全家人都围着小公主转,要吃面包,爷爷便表现出身先士卒的大气,我去买,说着便冲出去,那身子骨还真一点也不服老!要吃苹果,奶奶立马给拨,后来又改要吃炒饭,母亲二话没说,便奔向厨房。可是现在看到这一幕心里却怎么也幸福不起来,这个时候是挺幸福的,但是有想过长大以后吗?

相反,对孩子适当的严格要求,不但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还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好像我现在虽然还能记得父母的严厉但是心中却是充满感激的,是他们一次一次的教育令我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王羲之年幼时,他的父亲便教他习字,要求甚严,结果王羲之终成百代书驿;曾国藩严整家规,教子有方,曾氏家族赫赫名扬;巴顿的父亲要求他每早苦读,造就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须知这些家长并非不爱孩子,只因他们清楚,宠溺不是正确的爱,纵宠只会带来伤害。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的爱本无可非议。但这爱,不应是牢笼,不应是蜜罐,不应是保险箱,只应是孩子放纵时家长严厉的目光,孩子懒惰时家长频频的叮嘱,孩子犯错时家长谆谆的教诲。……因为只有这样,蛹中的蝴蝶才能飞起,稚气的少年才能成长;只这样,爱才不是一种伤害。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