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坚力量

来源:互联网 发布:ubuntu安装 虚拟机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1:59

据英国《自然》杂志18日发表的论文报道,一款新版的“阿法狗”(AlphaGo)横空出世。这款名叫“阿法狗—零”(AlphaGo Zero)的新程序,以100比0的战绩打败了旧版“阿法狗”。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热议。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耕耘与突破。这次笔者想介绍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坚力量——李开复先生。
李开复的生平经历或许不必赘述,这里笔者重点关注李开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思想与创见。

一,使用统计模型破解语音识别难题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AI热潮中,语音识别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突破性进展之一,而李开复站到了当时研究的最前沿。
当时,李开复博士毕业在即,他的老师拉吉 瑞迪教授邀请他加入研究语音识别的团队。这个团队希望沿着专家系统的技术路线继续努力。但李开复有不同看法。之前的学习和工作让李开复意识到,基于数据的统计建模,比模仿人类思维方式总结知识规则,更容易解决计算机领域的问题。于是李开复决定抛弃专家系统,打算尝试基于统计模型的新方法。
最终,李开复顺着概率统计的道路研究出了比当时所有听写系统好很多的语音识别技术,用他的博士论文宣告了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符号主义学派的完败。
李开复:博士论文的诞生
博士论文文章名:Large-vocabulary speaker-independent continuous speech recognition: the sphinx system
注册登录后(应该)可以下载全文(博主没试过,不行的话自己搜应该也搜的到)
这里写图片描述
李开复博士毕业时与父亲的合影

二,创办AI黄埔军校——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李开复回国创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是中国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最多,输出人才质量最高的人工智能“黄埔军校”。
在那个年代,科研界和产业界还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低谷期,许多急功近利的科研人员耐不住人工智能领域的寂寞,匆匆转向其他更容易完成产业转化的领域。但微软亚洲研究院眼光深远,一开始就面向未来,确定了围绕人工智能各技术领域组建高水准研究团队的基本思路。
这里写图片描述
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庆典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当年李开复亲自聘请或招募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青年才俊们,已经在科技大潮中熠熠生辉。
视频检索领域的“开山鼻祖”张晓红: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带领和指导视觉计算组解决人脸识别的问题。今天人脸识别方向的优秀初创团队,几乎都能从师承关系上回溯到张宏江当年指导的这个研究组。
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视觉计算组主任,商汤科技的核心团队也基本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
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曾在视觉计算组工作了十几年,是沈向洋的得意门生,而旷视科技的技术骨干几乎都是孙剑和汤晓鸥的学生。
此外还有:联想CTO芮勇,今日头条副总裁马维英,360公司首席科学家颜水成,旷视科技创始人印齐,商汤科技的杨帆,初速度创始人曹旭东,依图科技创始人林晨曦,Linkface创始人夏炎,深度学习框架Caffe作者贾杨清等等。
今日中国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微软亚洲研究院可说是功不可没,作为创始人的李开复不仅自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坚力量,更为未来培养了一大批生力军。

三,创办布局AI的投资机构——创新工场
2009年,李开复离开谷歌,创办了帮助青年人完成创业梦想的风险投资机构——创新工场。
一方面直接投资创业公司:迄今已在移动互联网和各垂直领域投资了近300家创业公司,包括30余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公司。
另一方面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是专门面向人工智能的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创业项目孵化实验室,为人工智能创业提供人才与技术,产品和商业经验,市场推广,软硬件平台,高质量的大数据源等多方位支持。

这里写图片描述
创新工场在AI产业的布局

可以说如今创新工场已经完成AI产业的宏伟布局,未来十年,如今学习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我们,很有可能亦将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