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ipadair2如何下载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07:40
   1. 概念: 观察者模式属于对象的行为模式,观察者模式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被观察者)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上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观察者对象,使它们能够自动更新自己。
    
   2.类图

3.观察者模式的结构
     被观察者
:从类图中可以看到,类中有一个用来存放观察者对象的Vector容器(之所以使用Vector而不使用List,是因为多线程操作时,Vector在是安全的,而List则是不安全的),这个Vector容器是被观察者类的核心,另外还有三个方法:attach方法是向这个容器中添加观察者对象;detach方法是从容器中移除观察者对象;notify方法是依次调用观察者对象的对应方法。这个角色可以是接口,也可以是抽象类或者具体的类,因为很多情况下会与其他的模式混用,所以使用抽象类的情况比较多。
    观察者:观察者角色一般是一个接口,它只有一个update方法,在被观察者状态发生变化时,这个方法就会被触发调用。
    具体的被观察者:使用这个角色是为了便于扩展,可以在此角色中定义具体的业务逻辑。

    具体的观察者:观察者接口的具体实现,在这个角色中,将定义被观察者对象状态发生变化时所要处理的逻辑。


4.使用场景:
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 通知到某些与它相关的对象,让他们可以随之做出相应的变化

/** *  @Author: fc *  @Date: 13:11 2017/10/29 */abstract class Subject {    //用来保存注册的观察者对象    private val mVector: Vector<Observer> = Vector()    //注册观察者对象    fun addObserver(obs: Observer) {        mVector.add(obs)    }    // 删除观察者对象    fun deleteObserver(obs: Observer){        mVector.remove(obs)    }    //通知所有注册的观察者对象    protected fun notifyObserver (){        for (observer in mVector) {            observer.update()        }    }   //状态发生改变,通知各个观察者    abstract fun change()}
interface Observer {    fun update()}
class ConcreteSubject: Subject() {    override fun change() {        println("被观察者: 通知各个观察者")        this.notifyObserver()    }}
class ConcreteObserver1 :Observer{    override fun update() {      println("观察者1收到信息")    }}
class ConcreteObserver2:Observer{    override fun update() {        println("观察者2收到信息")    }}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subject =  ConcreteSubject()    subject.addObserver(ConcreteObserver1())    subject.addObserver(ConcreteObserver2())    subject.change()}
运行结果:
被观察者: 通知各个观察者
观察者1收到信息
观察者2收到信息


通过运行结果可以看到,我们只调用了Subject的方法,但同时两个观察者的相关方法都被同时调用了。仔细看一下代码,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在Subject类中关联一下Observer类,并且在change()方法中遍历一下Observer的update方法就行了。

5.优点:
     易扩展: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是属于轻度的关联关系,并且是抽象耦合的,这样,对于两者来说都比较容易进行扩展。
6.缺点
    性能欠佳:如一个主题被大量观察者注册,则通知所有观察者会花费较高代价
    容易阻塞: 如果某些观察者的响应方法被阻塞,整个通知过程即被阻塞,其它观察者不能及时被通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