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编程(5)-volatile

来源:互联网 发布:c语言课程设计题目汇总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1:15

volatile是一个类型修饰符(type specifier),就像大家更熟悉的const一样,它是被设计用来修饰被不同线程访问和修改的变量。volatile的作用是作为指令关键字,确保本条指令不会因编译器的优化而省略,且要求每次直接读值。

volatile的变量是说这变量可能会被意想不到地改变,这样,编译器就不会去假设这个变量的值了。

volatile关键字虽然从字面上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要用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volatile关键字是与Java的内存模型有关的,因此在讲述volatile关键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内存模型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然后分析了volatile关键字的实现原理,最后给出了几个使用volatile关键字的场景。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每条指令都是在CPU中执行的,而执行指令过程中,势必涉及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由于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临时数据是存放在主存(物理内存)当中的,这时就存在一个问题,由于CPU执行速度很快,而从内存读取数据和向内存写入数据的过程跟CPU执行指令的速度比起来要慢的多,因此如果任何时候对数据的操作都要通过和内存的交互来进行,会大大降低指令执行的速度。因此在CPU里面就有了高速缓存。

也就是,当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会将运算需要的数据从主存复制一份到CPU的高速缓存当中,那么CPU进行计算时就可以直接从它的高速缓存读取数据和向其中写入数据,当运算结束之后,再将高速缓存中的数据刷新到主存当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下面的这段代码:

i = i + 1;

当线程执行这个语句时,会先从主存当中读取i的值,然后复制一份到高速缓存当中,然后CPU执行指令对i进行加1操作,然后将数据写入高速缓存,最后将高速缓存中i最新的值刷新到主存当中。

这个代码在单线程中运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多线程中运行就会有问题了。在多核CPU中,每条线程可能运行于不同的CPU中,因此每个线程运行时有自己的高速缓存(对单核CPU来说,其实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只不过是以线程调度的形式来分别执行的)。本文我们以多核CPU为例。

比如同时有2个线程执行这段代码,假如初始时i的值为0,那么我们希望两个线程执行完之后i的值变为2。但是事实会是这样吗?

可能存在下面一种情况:初始时,两个线程分别读取i的值存入各自所在的CPU的高速缓存当中,然后线程1进行加1操作,然后把i的最新值1写入到内存。此时线程2的高速缓存当中i的值还是0,进行加1操作之后,i的值为1,然后线程2把i的值写入内存。

最终结果i的值是1,而不是2。这就是著名的缓存一致性问题。通常称这种被多个线程访问的变量为共享变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变量在多个CPU中都存在缓存(一般在多线程编程时才会出现),那么就可能存在缓存不一致的问题。

为了解决缓存不一致性问题,通常来说有以下2种解决方法:

1)通过在总线加LOCK#锁的方式

2)通过缓存一致性协议

这2种方式都是硬件层面上提供的方式。

在早期的CPU当中,是通过在总线上加LOCK#锁的形式来解决缓存不一致的问题。因为CPU和其他部件进行通信都是通过总线来进行的,如果对总线加LOCK#锁的话,也就是说阻塞了其他CPU对其他部件访问(如内存),从而使得只能有一个CPU能使用这个变量的内存。比如上面例子中 如果一个线程在执行 i = i +1,如果在执行这段代码的过程中,在总线上发出了LCOK#锁的信号,那么只有等待这段代码完全执行完毕之后,其他CPU才能从变量i所在的内存读取变量,然后进行相应的操作。这样就解决了缓存不一致的问题。

但是上面的方式会有一个问题,由于在锁住总线期间,其他CPU无法访问内存,导致效率低下。

所以就出现了缓存一致性协议。最出名的就是Intel 的MESI协议,MESI协议保证了每个缓存中使用的共享变量的副本是一致的。它核心的思想是:当CPU写数据时,如果发现操作的变量是共享变量,即在其他CPU中也存在该变量的副本,会发出信号通知其他CPU将该变量的缓存行置为无效状态,因此当其他CPU需要读取这个变量时,发现自己缓存中缓存该变量的缓存行是无效的,那么它就会从内存重新读取。

在并发编程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以下三个问题:原子性问题,可见性问题,有序性问题。我们先看具体看一下这三个概念:

1.原子性

原子性:即一个操作或者多个操作 要么全部执行并且执行的过程不会被任何因素打断,要么就都不执行。

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银行账户转账问题:

比如从账户A向账户B转1000元,那么必然包括2个操作:从账户A减去1000元,往账户B加上1000元。

试想一下,如果这2个操作不具备原子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假如从账户A减去1000元之后,操作突然中止。然后又从B取出了500元,取出500元之后,再执行 往账户B加上1000元 的操作。这样就会导致账户A虽然减去了1000元,但是账户B没有收到这个转过来的1000元。

所以这2个操作必须要具备原子性才能保证不出现一些意外的问题。

同样地反映到并发编程中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想一下假如为一个32位的变量赋值过程不具备原子性的话,会发生什么后果?

i = 9;

假若一个线程执行到这个语句时,我暂且假设为一个32位的变量赋值包括两个过程:为低16位赋值,为高16位赋值。

那么就可能发生一种情况:当将低16位数值写入之后,突然被中断,而此时又有一个线程去读取i的值,那么读取到的就是错误的数据。

2.可见性

可见性是指当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变量时,一个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得到修改的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看下面这段代码:

//线程1执行的代码int i = 0;i = 10;//线程2执行的代码j = i;

假若执行线程1的是CPU1,执行线程2的是CPU2。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当线程1执行 i =10这句时,会先把i的初始值加载到CPU1的高速缓存中,然后赋值为10,那么在CPU1的高速缓存当中i的值变为10了,却没有立即写入到主存当中。

此时线程2执行 j = i,它会先去主存读取i的值并加载到CPU2的缓存当中,注意此时内存当中i的值还是0,那么就会使得j的值为0,而不是10.

这就是可见性问题,线程1对变量i修改了之后,线程2没有立即看到线程1修改的值。

3.有序性

有序性:即程序执行的顺序按照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举个简单的例子,看下面这段代码:

int i = 0;              boolean flag = false;i = 1;                //语句1  flag = true;          //语句2

上面代码定义了一个int型变量,定义了一个boolean类型变量,然后分别对两个变量进行赋值操作。从代码顺序上看,语句1是在语句2前面的,那么JVM在真正执行这段代码的时候会保证语句1一定会在语句2前面执行吗?不一定,为什么呢?这里可能会发生指令重排序(Instruction Reorder)。

下面解释一下什么是指令重排序,一般来说,处理器为了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可能会对输入代码进行优化,它不保证程序中各个语句的执行先后顺序同代码中的顺序一致,但是它会保证程序最终执行结果和代码顺序执行的结果是一致的。

比如上面的代码中,语句1和语句2谁先执行对最终的程序结果并没有影响,那么就有可能在执行过程中,语句2先执行而语句1后执行。

但是要注意,虽然处理器会对指令进行重排序,但是它会保证程序最终结果会和代码顺序执行结果相同,那么它靠什么保证的呢?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int a = 10;    //语句1int r = 2;    //语句2a = a + 3;    //语句3r = a*a;     //语句4

这段代码有4个语句,那么可能的一个执行顺序是:

那么可不可能是这个执行顺序呢: 语句2 语句1 语句4 语句3

不可能,因为处理器在进行重排序时是会考虑指令之间的数据依赖性,如果一个指令Instruction 2必须用到Instruction 1的结果,那么处理器会保证Instruction 1会在Instruction 2之前执行。

虽然重排序不会影响单个线程内程序执行的结果,但是多线程呢?下面看一个例子:

//线程1:context = loadContext();   //语句1inited = true;             //语句2//线程2:while(!inited ){  sleep()}doSomethingwithconfig(context);

上面代码中,由于语句1和语句2没有数据依赖性,因此可能会被重排序。假如发生了重排序,在线程1执行过程中先执行语句2,而此是线程2会以为初始化工作已经完成,那么就会跳出while循环,去执行doSomethingwithconfig(context)方法,而此时context并没有被初始化,就会导致程序出错。

从上面可以看出,指令重排序不会影响单个线程的执行,但是会影响到线程并发执行的正确性。

也就是说,要想并发程序正确地执行,必须要保证原子性、可见性以及有序性。只要有一个没有被保证,就有可能会导致程序运行不正确。

package com.thread.mythread.conn005;public class RunThread extends Thread{    private boolean isRunning = true;    private void setRunning(boolean isRunning){        this.isRunning = isRunning;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进入run方法...");        //如果isRunning 的值一直为true,会一直循环        while (isRunning == true) {            //...do nothing        }        System.out.println("线程停止");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RunThread rt = new RunThread();        rt.start();        Thread.sleep(1000);        rt.setRunning(false);        System.out.println("isRunning 的值已经设置了false");        Thread.sleep(1000);        System.out.println(rt.isRunning);    }}

打印结果没有执行“线程停止”语句

进入run方法…
isRunning 的值已经设置了false
false

这是因为在jdk1.5之后,jvm为每个线程(如这里的rt)都开辟了一个空间,用于存放主内存中的一些变量(如这里的isRunning),当线程运行过程中要使用这些变量,就会直接从自己的空间去寻找对应的变量。所以这里即使是把isRunning改成false(主内存中的isRunning设置为false,线程独立空间的isRunning仍然为true)。所以线程一直无法结束。

如果变量添加volatile修饰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isRunning = true;

打印结果

进入run方法…
isRunning 的值已经设置了false
线程停止
false

这是因为,变量被volatile修饰,如果变量发生变化,jvm会强制线程从主内存中读取变量,变化后的变量再次被加载到线程空间。

volatile并不具有原子性。

public class VolatileNotAtomic extends Thread{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int count;    private static void addCount(){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count++;        }        System.out.println(count);    }    public void run() {        addCou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VolatileNotAtomic[] arr = new VolatileNotAtomic[10];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arr[i] = new VolatileNotAtomic();        }        for (int i = 0; i < 10; i++) {            arr[i].start();        }    }}

理论上说本次的打印结果最终应该是10000,但是执行结果却并不是这个值。

1315
6021
4874
3874
3084
2000
6291
8291
7291
9291

解决方案:
将上面的部分改成AtomicInteger类

//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int count;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 count = new AtomicInteger(0);    private static void addCount(){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count++;            count.addAndGet(1);        }        System.out.println(count);    }
原创粉丝点击